摘要:提到“老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欠钱不还的无赖”,但在法律语境中,“老赖”有明确的界定——指有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却拒不履行,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这类人会被限制高消费、
一、“老赖”的法律画像:从欠债人到失信被执行人
老赖
提到“老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欠钱不还的无赖”,但在法律语境中,“老赖”有明确的界定——指有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却拒不履行,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这类人会被限制高消费、列入征信黑名单,甚至面临刑事责任。
但并非所有欠债不还的人都是“老赖”。实践中,大量民间借贷纠纷中,债务人可能因暂时经济困难无力偿还,或对债务金额存在争议,这类情况属于普通民事纠纷,只有经过法院判决、裁定后,具备履行能力却恶意逃避的人,才会被认定为“老赖”。
二、老赖“不怕开水烫”的四大底层逻辑
为什么部分老赖敢无视法律、肆意拖欠?背后往往存在多重现实因素:
1. “低成本违约”的侥幸心理
许多老赖算过“经济账”:
- 民间借贷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债权人初期碍于情面不愿起诉,给了老赖拖延时间;
- 即使被起诉,从立案到执行周期较长(平均6-12个月),老赖可利用这段时间转移财产;
- 即使被列入失信名单,部分人认为“不坐飞机高铁也能生活”,对限制高消费措施无感。
例如,笔者曾代理的案件中,老赖将房产登记在未成年子女名下,自己则使用他人银行卡消费,试图规避执行。
2. 财产转移手段隐蔽化
老赖的“反执行”手段日益多样:
- “离婚式逃债”:通过虚假离婚,将财产转移给配偶,自己净身出户;
- “空壳公司”套路:设立多个公司账户,将资金在关联账户间流转,制造“无财产”假象;
- “现金交易”规避:不使用银行账户收付款,通过现金、第三方支付工具隐藏财产线索。
2023年某案例中,老赖靠经营早餐摊收现金,年收入超20万元却拒不还债,最终因“拒不执行判决罪”被判刑。
3. 执行程序中的“信息不对称”
法院执行依赖“申请人提供财产线索”,但普通债权人缺乏专业调查能力:
- 不知如何查询债务人的银行流水、保险保单、证券账户;
- 对“网络查控系统”的功能不了解(如法院可查询支付宝、微信余额,但无法追溯删除的交易记录);
- 忽视“隐形财产”,如车牌、林权、知识产权等。
这种信息差导致许多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法院“查无财产”,老赖得以逍遥法外。
老赖
4. “破罐子破摔”的对抗心态
部分老赖因生意失败、负债累累,产生“反正还不起,不如赖到底”的心态:
- 故意不接电话、不签收法律文书,躲避法院传唤;
- 面对执行人员时,以“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相要挟,甚至暴力抗法;
- 利用“司法拘留15天”的期限限制,多次恶意违约,形成“拘留-释放-再违约”的恶性循环。
三、民间借贷追债全流程指南:从预防到执行的“组合拳”
(一)事前防范:把好“借钱关”,杜绝“裸借”
1. 书面合同+证据留存
- 必须签订书面借条,明确借款金额、利息(不超过LPR4倍)、还款日期、违约责任;
- 转账时备注“借款”,保留微信、短信中关于“借钱-催款”的完整记录(例如:“张三,你3月1日借的5万元该还了”)。
法律提示:仅有转账记录无借条,可能被认定为“赠与”或“其他债务”,增加维权难度。
2. 债务人“履约能力”审查
- 要求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资产证明(房产、车辆、收入流水);
- 若借款金额较大(超50万元),建议委托律师调查债务人征信报告、涉诉记录,避免借给“惯赖”。
(二)事中维权:及时起诉+财产保全,防止“人财两空”
1. 把握诉讼时效,避免“过期作废”
- 民间借贷诉讼时效为3年,从约定还款日起算;
- 若债务人拖延还款,需每年通过书面催款函、录音、短信等方式“中断时效”(例如:“李四,你2022年借的钱,最晚2024年1月1日前必须还”),诉讼时效将重新计算3年。
2. 起诉同时申请“诉前/诉中财产保全”
- 向法院申请冻结债务人银行账户、查封房产车辆,防止其转移财产;
- 需提供等值担保(如现金、房产),可选择保险公司出具“保全保函”(费用约为保全金额的0.5%),降低担保成本。
(三)事后执行:穷尽手段,让老赖“无处可逃”
老赖
1. 申请“强制执行”,启动网络查控
- 判决书生效后,若债务人未履行,立即向法院申请执行(有效期2年);
- 法院将通过“总对总”查控系统,查询全国范围内的银行账户、房产、车辆、证券、网络资金(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等)。
2. 针对“隐形财产”的调查技巧
- 保险调查:向法院申请调查债务人的保单(如理财型保险的现金价值可执行);
- 税务/工商查询:通过债务人经营的公司纳税记录、股权登记,追踪资金流向;
- 悬赏公告:申请法院发布“执行悬赏”,鼓励知情人提供财产线索,悬赏金由申请人承担(通常为执行到位金额的5%-10%)。
3. 追究“拒执罪”,让老赖“怕坐牢”
- 若债务人有以下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 伪造证据、暴力抗法;
- 隐匿、转移财产(如将房产低价卖给亲友);
- 拒不报告财产或虚假报告(收到《财产报告令》后敷衍应付)。
- 债权人可向法院提出“拒执罪”控告,或自行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需提供初步证据)。
4. “执转破”程序:让“真老赖”彻底破产
- 若债务人确实无财产且长期负债,可申请将执行案件转入“破产程序”;
- 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后,其未清偿债务依法免除,同时限制其10年内不得担任企业高管。
四、律师支招:破解“执行难”的三大关键认知
1. “老赖不是没钱,而是不想还钱”
实践中,80%的“执行不能”案件并非债务人真的无产,而是财产被隐匿。债权人需转变“依赖法院”的心态,主动提供线索(如债务人的日常消费场所、经营活动),必要时委托律师调查。
2. “信用惩戒”的威力正在升级
2024年起,多地法院推行“失信彩铃”(拨打老赖电话时播放提示音:“您拨打的机主是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禁止参加招投标等,老赖的生活和事业将处处受限。
3. “调解≠放弃权益,而是效率之选”
若债务人确有还款意愿但暂时困难,可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约定分期还款、提供担保物(如车辆、珠宝),既能避免漫长的执行程序,也能确保部分债务落实。
结语:治“赖”需用“法律+智慧”组合拳
张智律师
老赖的存在,本质上是对契约精神和司法权威的挑战。作为债权人,既要在借钱时保持理性,更要在维权时果断运用法律工具——从财产保全到刑事追责,从传统查控到新型调查手段,每一步都需要专业规划。记住:法律不会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会成为敢于维权者的坚实后盾。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