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借我农村老宅开民宿,半年不见起色,城里客人一来就变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15:12 2

摘要:老辈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谁能想到,我家祖传的老宅子,在堂哥手里折腾了半年都没动静,却因为一群城里来的大学生,竟然变了模样。

老辈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谁能想到,我家祖传的老宅子,在堂哥手里折腾了半年都没动静,却因为一群城里来的大学生,竟然变了模样。

我家老宅子在后河村,是爷爷那辈留下的老物件。青砖黑瓦,门楼上还刻着些旧时的花纹。我小时候最爱在院子里那棵老柿子树下乘凉,躺在竹椅上听蝉鸣,那种悠闲,在县城的瓦房里再也找不着了。

去年清明,我和堂哥老赵回村上坟。路过老宅时,他忽然站在门口不动了。

“二哥,这宅子空着可惜啊。”他盯着斑驳的门楼说。

我叹口气:“能咋办,城里住惯了,谁还回来?”

老赵突然来了精神:“不是现在流行什么民宿吗?咱这老宅子多有味道,收拾收拾,让城里人来感受乡村生活,多好啊!”

我皱眉:“你懂啥民宿?就咱村这破地方,谁来啊?”

“你这思想太保守了!”老赵扶了扶眼镜,“现在那些城里人,就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农村。你给我半年时间,我保证让这老宅焕发第二春!”

老赵这人,从小就比我有想法。我在县建材市场开个小店,他倒腾着开了个装修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人家见过世面啊。

想着反正老宅空着也是空着,我就点头了:“行,你弄吧,收益五五分。”

“那当然!”老赵一拍大腿,“咱兄弟之间还用说这个?”

就这样,老赵借了我家老宅,说是要做什么”原乡情怀”的民宿。

头两个月,老赵干得热火朝天。请了两个工人,把院子里的杂草清了,柿子树下添了张石桌,门窗都换了新的,连厕所都从旱厕改成了冲水的。他还从县城带来几件旧家具,说是”复古风”。

“互联网时代,宣传得跟上!”老赵拿着手机在院子各个角落拍照,发到什么小红书上,还配了长长的文字:《寻一处清净之地,回归本真》。

老宅收拾好后,老赵命名为”后河记忆”,在网上发布了预订信息。

可是,等啊等,一个月过去了,没一个客人。

老赵不信邪:“可能宣传得不够。”

他又在村口立了块木牌,上面画了个二维码,写着”扫码预订,体验原味乡村”。

村里老刘头看见了,拿根烟杆子指着问:“赵娃子,这啥玩意儿?”

老赵耐心解释:“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就能看到我那民宿了。”

老刘头吧嗒吧嗒抽了两口烟:“现在的娃娃,花样真多。”

又过了两个月,除了村里人偶尔过来参观,还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客人住过。

七月初,我去村里看看情况。老宅倒是整理得挺像那么回事,但院子里安静得很,只有蝉鸣和风声。

堂哥坐在柿子树下,手里捧着半瓶二锅头,神情颓废。

“咋了,生意不好?”我在他旁边坐下。

“唉,投进去一万多了,没见回头钱啊。”老赵灌了口酒,“这地方太偏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热闹,谁愿意跑这来受罪?”

我心想,当初不是你说城里人喜欢这种地方吗?但看他那样子,也不忍心多说什么。

“再等等看吧,实在不行就当咱修缮了祖宅,积点阴德。”我安慰他。

老赵叹气:“再等半个月,不行就撤了。”

谁知道,转机就在三天后出现了。

那天我正在店里算账,老赵电话打来,声音都变了调:“二哥!有人预订了!一下订了五天!”

“真的假的?几个人啊?”

“六个!说是大学生,要来农村体验生活,写什么毕业论文。”老赵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们后天就到,你有空过来帮忙不?”

我想着反正周末店里也不忙,就答应了。

周六一早,我带着老婆做的几罐咸菜,去了老宅。老赵早已把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口还插了几枝新鲜的野花。

“客人几点到啊?这么兴师动众。”我把咸菜放在厨房。

“他们说九点左右,不过…”老赵搓着手,有点紧张,“我这也是第一次接待客人,怕搞砸了。”

“有啥好紧张的,不就是住几天吗?”

话音刚落,院子外传来汽车喇叭声。

“来了来了!”老赵赶紧迎出去。

六个年轻人,三男三女,背着大包小包下了车。为首的是个戴眼镜的男生,自我介绍说叫王明,是省城大学的研究生,带着几个同学来农村做实地调研。

“真是太感谢您了,赵叔,您的民宿在网上评价很好呢!”王明握着老赵的手说。

我听了差点笑出声。评价?哪来的评价?老赵这民宿连一个客人都没接待过。

但老赵却很自然地回应:“哪里哪里,小地方,招待不周啊!”

六个年轻人进了院子,立刻被吸引住了。女生们对那棵老柿子树赞不绝口,男生们则研究起了门楼上的花纹。

“这是清末的建筑风格啊!”戴眼镜的王明说,“你们知道吗,这种砖雕现在很少见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赵一脸茫然,但马上反应过来:“是啊是啊,我爷爷那会儿就有了。”

年轻人们拿出相机和手机,对着老宅的各个角落拍个不停。

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指着院角的破水缸问:“赵叔,这个可以当道具用吗?我们想拍几组照片。”

“当然可以,随便用!”老赵现在说话都带着笑。

那几天,老宅子热闹得很。年轻人们白天出去村里转悠,跟村民聊天,记录各种生活细节。晚上回来就围在院子里,一边烧烤一边讨论他们的发现。

老赵变成了地道的农家乐老板,每天早起去集市买新鲜的菜,教年轻人怎么生火做饭,还带他们去后山采野菜。

第三天晚上,年轻人在院子里摆了个投影仪,放起了他们拍的短视频。只见画面上,老宅的砖墙、老柿子树、甚至破水缸,都变得格外有韵味。配上文艺的音乐和文字,竟然让人感觉有种说不出的乡愁。

“我们准备做一个’寻找消失的乡村记忆’系列,您的老宅是第一站。”王明兴奋地对老赵说,“这些视频剪辑好后,会发到网上,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的!”

老赵连连点头:“好好好,你们年轻人有想法!”

我坐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觉。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似乎比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还要珍视这老宅子的价值。

五天很快过去,年轻人临走时,王明拉着老赵的手说:“赵叔,您的老宅实在太有味道了,我们回去一定好好宣传。对了,我们能不能长期租用您这个地方,作为我们项目的基地?”

老赵一听,眼睛都亮了:“当然可以!你们随时来!”

送走了年轻人,我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道,两周后,老赵又打来电话。

“二哥,你猜怎么着?那个王明把视频发到网上,一下子火了!现在预订的人排到下个月了!”

我半信半疑:“有那么夸张?”

“真的!你自己看看网上!那个什么小红书,抖音,都传疯了!”

我赶紧打开手机查看,果然,一个名为《寻味后河:消失的乡村记忆》的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了十万。视频里,我家那破旧的老宅,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有韵味。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老柿子树上的虫眼、门板上的裂纹、甚至灶台上的烟熏痕迹,都成了”岁月的印记”。

评论区里,城里人纷纷表示”被治愈了”、“想去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之后的日子,老赵忙得脚不沾地。他请了村里的王婶来做农家饭,又找了几个年轻人帮忙接待。老宅子门口经常停着几辆城里来的车,院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那些城里来的客人,对我们村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跟着村里人下地干活,学着摘菜、挖红薯;会坐在老刘头家门口,听他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甚至会跟着放牛的孩子们,到河边去捉小鱼小虾。

上个月,县里文化站的人找上门来,说要把我家老宅登记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点”。老赵高兴得合不拢嘴:“二哥,咱这老宅子,出息了!”

我笑着摇头:“出息个啥,还不是那些城里人给捧的?”

老赵却认真起来:“二哥,你说错了。不是他们捧咱们,是咱们自己没看到老宅子的好啊。”

晚上,我和老赵坐在柿子树下喝酒。院子里住着几对从省城来的年轻夫妻,他们的孩子在院子里追着萤火虫跑,笑声清脆。

“二哥,你还记得咱小时候也是这么追萤火虫的吗?”老赵忽然问。

我点点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候,夏夜的院子里,我和老赵追着萤火虫,一直跑到村口的小河边…

“咱们把老宅子修得越来越新,却忘了老宅子真正的价值是什么。”老赵望着满天繁星,“那些城里人,他们不是来看新房子的,他们是来寻找记忆的。”

我沉默了。是啊,这老宅子,承载了多少我们已经遗忘的记忆啊。

如今,老宅子里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来来往往。他们带来了城市的喧嚣,却也唤醒了乡村的活力。老赵说,明年他打算在村里再租几处老房子,组成一个”后河记忆”系列民宿。

村里人都说老赵有福气,碰上了好时候。但我知道,不是时候好,而是老赵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就像那天,我看到老赵蹲在院角,修理那口破水缸。我问他:“换个新的不就得了?”

他摇摇头:“不行,客人们喜欢这个。你看这裂纹,像不像一棵树?城里人说,这是岁月的痕迹,很有故事感。”

我笑了:“那岂不是越破越值钱?”

老赵认真地说:“不是越破越值钱,是越真越值钱。”

是啊,越真越值钱。可能这就是老赵成功的秘诀吧。

昨天,我又去了老宅。院子里,几个城里来的大学生正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学打陀螺。老赵坐在门槛上,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赵,你变了。”

他笑着望向那些嬉戏的年轻人:“不是我变了,是这老宅子变了。它活过来了。”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我忽然明白了。不是那些城里客人改变了老宅,而是他们帮我们重新发现了老宅的价值。就像那句老话:宝贝在自家门前,却往往被我们视而不见。

后来我才知道,老赵已经和那个叫王明的研究生合作,准备出一本关于后河村的文化书籍。听说,县里还打算把我们村打造成”乡村文创基地”呢。

老辈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赵种下的是一份对老宅子的尊重和珍视,收获的却是远超预期的回报。

至于我,每次看到老宅子里那些城里人的笑脸,都会想起爷爷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好东西,放得久了,人反而看不见了。”

原来,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眼睛,才能重新看清自己拥有的宝贝啊。

来源:一颗柠檬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