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2025年江苏省暨常州市全民阅读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在最后的启动仪式环节,学者洪银兴、韩毓海携手各领域阅读者代表——职工领读人李承霞、乡村阅读推广人朱晓青、流动书香使者快递小哥韩杨等共同登台,推开了象征全民阅读的大门。
4月19日,2025年江苏省暨常州市全民阅读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在最后的启动仪式环节,学者洪银兴、韩毓海携手各领域阅读者代表——职工领读人李承霞、乡村阅读推广人朱晓青、流动书香使者快递小哥韩杨等共同登台,推开了象征全民阅读的大门。
邀请各领域包括灵活就业者在内的一线工作者代表走上C位,隆重“开启”重大主题活动,并不多见。他们当中,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乡村;既有银发奶奶,也有青年领读者、阅读小达人。当天的活动还安排了专门的讲述环节,这些一线工作者以“领读者”的身份,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
这别开生面的一幕,深刻诠释了全民阅读的本质:全民共享、全民参与,以文明之光连接和照亮人心。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广,读书的群体越来越多元化。在今天,我们需要从广义上重新定义“读书人”:每一个读书爱好者。从饱读诗书的学者,到忙中偷闲看书的快递小哥,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文化的使者。韩杨所言“今后我不仅要送包裹,更要当好书香传递的使者”,自然而然地道出一份传播书香的责任,也道出一种与人共享文化成果的境界。
由韩杨想到有“外卖诗人”王计兵,这位自称“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的徐州籍外卖小哥,以读书和写作之名,完成了自我的精神升华,更以一缕心香打动了万千读者。
王计兵所言“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是一种生存能力,更是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精神互动能力。有例为证:2024年12月,南大文学院教授苗怀明的一次露天讲座,吸引了一位外卖大叔驻足聆听。街头的这一镜头被定格后,“南大教授说红楼,外卖大叔驻足听”成为一则城市佳话。也许,这位外卖大叔也会成为流动的书香使者。
这样的人,如今何其多?“菜场诗人”王道友、“修表诗人”陈永安,皆如此。他们在大街小巷奔波、打拼,他们也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掩卷忽而笑”。
每个个体,哪怕再微小,再普通,只要爱书、读书,都不简单。在阅读之力的支撑下,他们既是知识传播的一个终端,也是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一扇窗、一扇门。他们的故事说明,阅读绝非功利性的行为,但一定会成为人生最大的“财富”,也会成为一个社会弥足珍贵的“感应器”。
延伸而论,阅读的意义从来都不止于“静读”,它更多、更常态化地显示为对自我和他人心灵的主动洗礼。这一点,在近年来《我与地坛》的翻红现象中展露无遗。当杰出的“古早文字”在无数“Z世代”的心中产生精神舒适感和共鸣的时候,《我与地坛》就已经不只属于史铁生,而更属于“我们”。同理,《赶时间的人》也不再只属于王计兵,而更属于每一个热爱和追求高尚生活的人。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社交方式。其实,阅读更应是所有人都参与、都获益的精神重建方式。这并不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而是“我们”共同推动的结果。
当南大教授苗怀明向外卖大叔赠书,当“故事奶奶”柏丽祥成为社区里的阅读推广人,当农民工吴桂春因在图书馆留言而走红并被聘为“职工书屋公益代言人”……我们看见了书和书、心和心的深度共振。
一言以蔽之,从城市到乡村,“阅读共同体”从未像今天这样处处生长、蓬勃发展。
这一切并非偶然。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革命的叠加作用下,“润物无声”的全民阅读正在逐步突破传统模式,构筑起全民阅读新生态。
领读人,作为阅读推广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阅读的力量和价值。从扎根基层的职工领读人,到守护青少年阅读净土的“护苗”志愿者;从穿梭街巷传递书香的快递小哥,到活跃社区的阅读微管家,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阅读推广者站在聚光灯下,展现出全民阅读蓬勃的生命力。何以书香?书香在人心,书香在社会,书香在未来。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的力量却能汇聚成海,推动书香社会建设不断前进。向这些普通领读人致敬,也期待更多人加入到书香传递的队伍中来,共同营造充满书香的美好社会。
何以书香?书香在人心,书香在社会,书香在未来。
“韩杨”们所推开的“大门”,一定会引来更澎湃的“阅读潮”“书香河”。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戴之深 白雁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