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11月,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率1500余人向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孤军深入。八路军杨成武部在黄土岭设伏,年仅18岁的炮兵李二喜凭借精准炮术,用仅有的四发迫击炮弹摧毁日军指挥所,让指挥官阿部规秀奔赴黄泉。
1939年11月,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率1500余人向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孤军深入。八路军杨成武部在黄土岭设伏,年仅18岁的炮兵李二喜凭借精准炮术,用仅有的四发迫击炮弹摧毁日军指挥所,让指挥官阿部规秀奔赴黄泉。
这一战果被日本《朝日新闻》哀叹为“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成为抗战中日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八路军击毙的最高日军指挥官!
什么名将之花,还不是八路军炮下之鬼。
1921年,李二喜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自幼父母双亡,给地主放牛谋生。
16岁时,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进驻灵丘县,李二喜目睹八路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有了参军的愿望。
当时八路军要补充马匹,机灵的李二喜帮忙识马,挑选优质马匹,以不要报酬来加入八路军,杨成武见其机灵与诚恳,收下了他。
在部队年龄小,无作战经验,只能养马做后勤工作,平日尽职完成工作,还偷偷学习拆械枪炮。后要组建炮兵连,李二喜勇敢报名,他跟随班长学习测距、瞄准等技术,刻苦训练,数周后迅速成长为炮兵骨干。
1939年冬天,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围炉战术,开展大扫荡。
11月3日,晋察冀军区在雁宿崖歼灭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1大队600多人。这场败绩令刚晋升中将,即将调任天皇侍从武官的阿部规秀颜面尽失,急于以一场胜利为回国增加色彩!
阿部规秀被称为“山地战专家”,擅长“新战术”和山地作战,他集结了第2、第4大队及炮兵等1500余精锐,携带重武器,于4日从涞源出发,试图通过快速机动寻找八路军,重创根据地。
司令员杨成武决定“诱敌入瓮”,将日军引入黄土岭峡谷地带,以六个团的兵力将其合围在1.5公里的峡谷中,陷入被动!
八路军第1团团长陈正湘通过望远镜观察敌情时,发现对面山头有一独立院落,还有几根天线,有日军戒备,判断为临时指挥所。
他立即调集迫击炮连,命令炮手李二喜瞄准目标,面对只有四发炮弹,团长埋怨不会过日子,几十发就剩四发了。
李二喜犟嘴说,之前不是你使劲喊开炮,现在埋怨我了,无奈之下说你必须要打中,不打中就惊醒了日本人。
李二喜用大指姆瞄了瞄,说有点远,往前在推进一点,为了隐蔽行动,李二喜和战友匍匐前进了二百米,确定距离后,第一发炮弹打偏了了一点,正当团长在望远镜后愤怒时,第二发炮弹直接打中院子房子,第三发,第四发相继命中院落天线,军旗!
顿时敌人乱做一团,并没用还击,而是急忙收拾东西撤退。
阿部规秀腹部及腿部多处中弹,三小时后因伤重毙命。
日本《朝日新闻》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为题报道,并连续三天哀悼,蒋介石通电嘉奖,打破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谬论,聂荣臻亲手将一支缴获的日式手枪授予李二喜,鼓励了我军士气!
李二喜出名后,日本为了报仇,于是派特务深夜暗杀李二喜,他反应灵敏才机智脱险,为了顾全李二喜的安全,这件事情被冷却了下来,他仍做回一个普通的战士,为新中国到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1951年,李二喜带着37位战士参与地方土改和清剿土匪,当地土匪与国民党残留,特务勾结,散布着我们党和国家不实言论,搞得人心惶惶,当地父母官头痛不已。
李二喜来到地方后,先宣扬我们的政策,以及分土地的好处,希望土匪能够改恶从善,却得到的是土匪的挑衅,李二喜果断的消灭土匪,匪患没有了,当地百姓自然可以专心种地过日子。
为了地方的安宁,李二喜主动留了下来,改名李二玺,在地方从事民政的工作,娶妻生子,都知道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但是他的功劳避而不谈,连妻女都不知道。
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勤勤恳恳工作到退休!
退休后李二喜总想回山西老家看看,自从参军后,很少回老家,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子女1995年终于同意了!
可到准备回去时候,老人提出要先去趟北京,说北京老首长邀约见面。
原来杨成武一直惦记这位老炮手,通过多部门工作查清楚了李二喜下落,多次致信邀其进京,并叮嘱:“务必让我见见老战友!
74岁的李二喜提出绕道北京回山西探亲,儿女担忧其高龄远行,更怀疑“北京首长邀约”的真实性。李二喜罕见发怒:“杨司令是我的老首长,就是他收留我当兵,我这条命都是他救的!”
抵京后,杨成武派专车接站,这时子女才知道父亲的英雄事迹,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杨成武陪同李二喜参观了军事博物馆,在展柜前,李二喜抚摸当年击毙阿部规秀的迫击炮,含泪自语:“老伙计,咱们又见面了……”杨成武感慨:“当时如果打偏200米的话,我们可能都见不到新中国!”
晚年的李二喜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他喜欢看新闻联播,《亮剑》等抗战剧,常对孙子说:“真正该被铭记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2010年3月26日,这位89岁的抗日英雄在韶关平静离世,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叮嘱家人:“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这位从放牛娃成长为抗日英雄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何谓“功成不必在我”。
真正的英雄,往往在历史的褶皱里默默绽放,却在民族记忆中永远闪耀。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