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旱涝看谷雨”,今日谷雨,今年下半年是旱是涝?看老话咋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11:15 2

摘要:今天是公历4月20号,农历乙巳年、庚辰月、戊午日,太阳刚好到达黄经30度,这就进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谷雨。老话说“谷雨过后再无寒,人间芳菲已向暖”,是说这会儿寒潮基本收兵,气温攀升加速,春雨开始聚拢,空气湿润得像刚洗过澡,最适合谷类作物发芽吐绿。

今天是公历4月20号,农历乙巳年、庚辰月、戊午日,太阳刚好到达黄经30度,这就进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谷雨。老话说“谷雨过后再无寒,人间芳菲已向暖”,是说这会儿寒潮基本收兵,气温攀升加速,春雨开始聚拢,空气湿润得像刚洗过澡,最适合谷类作物发芽吐绿。

提到谷雨的名字,要从“雨生百谷”说起。有个版本和仓颉有关。传说仓颉造字后,天感其功,一场“谷子雨”滋润大地,百姓得以免于饥荒。自那以后,每到谷雨,陕西白水的仓颉庙里就要举行盛大庙会,公祭仪式定在4月20日,一声钟响,好像在提醒咱们:别忘了这场“天赐甘霖”的传说。

老祖宗把每个节气都拆成三候,谷雨的三候可有意思:头五天,水面的浮萍开始铺开;中间五天,布谷鸟忙着拂羽高歌,好像在催咱农家人快动手;最后五天,戴胜落在桑树上支起“鸟窝旅馆”,孕育新生命。每一候都像一场小剧,演给细心的人瞧。

民间习俗也极丰富。谷雨这天,有人采新茶——“谷雨茶”芽叶细嫩,冲出来香气能飘半条巷。有人走谷雨,拄着竹杖到田间小路撒点种子,祈愿五谷丰登。沿海地区还有祭海仪式,说是让渔船出海平安,再加一碗海水祭,以表敬畏。城里人这两日也会“吃春”――吃点春饼、春卷,让身体跟着春天一起萌动。花也少不了赏,油菜花、梨花、杏花,春色一片绚烂,可别错过。

关于谷雨在月头还是月尾,老话有“谷雨在月头,万事不用愁”,指的是农历三月初,谷雨早到,耕种没被旱耽误,庄稼更有底气。今年谷雨落在农历三月廿三,已经算是月尾,不走运的意思是好日子晚来,春播时节要盯得更紧。由此就引出一句农谚“一年旱涝看谷雨”,意思是看谷雨这天和时节的雨水情况,能大致判断下半年是干是湿。

咱先把几句常见的农谚串起来,看看它们咋说。

谷雨大晴是旱年 这句主要流传在广西贵港一带。说法挺直接:谷雨时节如果大太阳见老天,晴得让人怀疑人生,后面就大概率缺水。广西的甘蔗、荔枝、水稻、玉米,全都靠雨水。干旱来临,甘蔗会叶子泛黄,秧苗卷曲;荔枝花期缺水易落果;水稻田里罕见水影,锄头下土块硬邦邦。咋办?农人只能水泵嘎嘎地开,电费、柴油钱往外掏,人累心更累。谷雨不下光旱,粮食只收一半 这出自陕西宝鸡。据说宝鸡那儿的人,尤其盯着谷雨这几天的雨。春麦抽穗扬花,少雨就粒粒儿数不过来;春播玉米要出苗,干巴巴地冒尖,长势慢;马铃薯、苹果、猕猴桃也各有各的“缺水症状”――开裂的果实、落花落果。连带着年底收成算账,只能打个五折。谷雨无雨,水沟晒干底 广西柳江的老农这么讲:雨要是不肯落,水沟里剩下的水也会被太阳舔干。地里的“活水”干涸,原本蓄着的渠道像纸糊,一戳就漏。眼看着一畦畦插秧好不容易搞上去,地干如锅底,没功夫再等它集水,只能打点深井水,好在有井。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 谷雨是春末,立夏紧跟着夏初。一句“阴沉沉”像个预告片,说春雨未完,夏雨先到。果真如此,接下来多雨天,播种的土块软趴趴,插秧、移栽都不费劲,麦苗、棉苗也能沾点福气。水渠里唱歌,水稻田亮出一层层绿浪。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 这规矩说得直白:谷雨这天要是阴雨绵绵,那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少有旱地。水源、水汽都充足,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能从萌芽到扬花一路顺利。可也要留意,雨过多就得当心涝害,尤其低洼地块,积水容易闹病虫,排水工得忙起来。清明无雨谷雨旱 这句流传得挺广。先问清明能不能淅淅沥沥,再看谷雨是咋样。清明没雨,谷雨也干巴巴,下半年就能准备“买水”——抽井、运水、电泵都要在待机。记得你那儿清明咋样?真能应验不?

把这几条谚语合并起来看,核心就在“看雨”。谷雨这天和接下来的几候雨水,连着影响半年的旱涝。乍一听有点迷信,可古人的“天下大势”观,不是凭空想的,他们守着田头,盯着天,盯着土,盯着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变化,用脚走出了一套“天气预报”。

那问题来了,现代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用得着古谚吗?我在想,这不就是一种对“直观观察+长期经验”的总结吗?气象站给咱未来一周、一个月降水概率的数字很精确,但咱村口那口老井渗不渗水、田埂的土湿不湿、荷兰柳条在风里碎不碎,这些都是数据里没写的。

应验率咋样? 按学者的统计,南方谷雨时节降雨量与夏秋季累积降水量有一定相关,但更多是“参考意义”――配合现代预测,能帮农人多一层心。就像股票投资里,“技术指标”只能给你方向,得结合基本面、行业趋势、政策面一起看。

我去年就在老家试了一把——谷雨前两日阴,老天大概给了信号。果不其然,立夏后接二连三的暴雨。水稻长得比前年郁郁葱葱,可田里也湧了几处涝窝。排水沟没及时清理,秧苗先是矮了一截,后来抽穗期又被浸泡,口粮产量算下来竟比往年少了近两成。

那我心里有个“哎呦”,老谚提醒我该准备排水。可当时忙着去城里办事,结果没及时去,田里吃了亏。 直觉告诉我,咱对老谚没资格当“绝对准星”,但它能给咱补漏。气象预报没说要涝,我也没提早清沟;预报说先干后湿,我自己赖在家里不想下田。好在经验提醒我,人不能只信机器,也不能全信自己。两者结合,才是最靠谱的作战计划。

聊完这些,我又有点矛盾:我们新时代的农人,怕的是“依赖机械抹杀了对土地的敬畏”。田间地头的每一撮土,每一排秧,都该让人多走几步,看得更仔细。把老谚当参考,而不是教条;把现代预报当工具,而不是圣经。这样,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天气里,有条不紊地守好“饭碗”。

回到题头,今天咱这儿大晴,吉林最高20度,春意满满,好像在打招呼:种子该醒了。你那边气象咋样?要不试试看:翻个身去田边,弯腰摸摸泥,抬头数数云。谷雨的雨,究竟落不落;农谚的谚,是准是糊——全得你自己脚步丈量。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咱写的每句话里,都藏着对土地的牵挂。土地不说话,可每一条裂缝、每一块湿土,都在传递信号。别急着下手,把耳朵贴过去,听听它在说啥。也许,一滴谷雨,就能给你答案:这半年,咱是撑着水桶走,还是撑着伞走?

就让这场节气里的雨,带着老祖宗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的精密,在田野里碰个头。愿每一位耕作者,都能在风里雨里,找到最合适的节奏。下半年是旱是涝?你看谷雨,就知道。

来源:亮哥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