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奉天”——“奉”即遵奉,“天”指上天(天道)。“奉天”源自周代“天命”观,强调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来自天命,如《尚书·泰誓》载“天佑下民,作之君”。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中国古代圣旨开头的经典套语。在一些历史类的影视剧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读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样的断句方式,几乎代表了所有人的认识。事实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错了!这种断句不符合历史原貌。
那么,正确的断句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应该这样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为:“奉天承运的皇帝,颁布诏书如下”。
“奉天”——“奉”即遵奉,“天”指上天(天道)。“奉天”源自周代“天命”观,强调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来自天命,如《尚书·泰誓》载“天佑下民,作之君”。
“承运”——战国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王朝更替对应木、火、土、金、水五德循环。新朝建立需“承”接前朝之“运”,如秦自认水德,尚黑色;汉初改为土德,尚黄色。
“承运”一般用来宣称本朝符合历史规律,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诏》中称“奉天承运”,暗指元朝气数已尽,明朝承火德(尚红色)而立。
“皇帝”——秦始皇创“皇帝”称号,合并“三皇五帝”之名,确立君主至高地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的“皇帝”特指当朝君主,是“奉天承运”的主体。
“诏曰”——“诏”为皇帝专用文书,始于秦始皇;“曰”即“说”,属于公文的固定开头格式,如汉代诏书常以“制诏”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起源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神化,将南京宫殿主殿命名为“奉天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要求圣旨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形成制度。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发布即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
自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世代传承,整个明代都如此。满清入关后,继承了明朝制度,圣旨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格式,但增加满汉双语书写。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何被后世断错?较为一致的说法是:明清小说为通俗化表达,于是将圣旨简化为“皇帝诏曰”。
到了近现代,一些戏曲、影视剧为了强化节奏感,也沿用明清小说的读法,将圣旨错误地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乎所有人都读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被误解为四字成语,割裂了其与“皇帝”的修饰关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短短八个字,却浓缩了中国古代“君权神授”的政治哲学、五德终始的历史观和皇家礼仪的森严等级。
正确断句,不仅是还原历史细节,更是解码传统政治文化的一把钥匙。当下影视剧的误读虽属艺术加工,却也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需以严谨考据为基础。
亲爱的朋友,诏书里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您读对了吗?
来源:印象黄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