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AP SoC)市场格局悄然生变。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联发科(34%)、苹果(23%)、高通(21%)、紫光展锐(14%)、三星(4%)和华为海思(3%)依次占据前六位。
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AP SoC)市场格局悄然生变。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联发科(34%)、苹果(23%)、高通(21%)、紫光展锐(14%)、三星(4%)和华为海思(3%)依次占据前六位。
能够看到,紫光展锐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的扩大,成为继华为海思之后,又一家在全球AP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厂商。而市场份额提升最大的地方,就是中低端市场。
01
全球智能手机AP SoC市场格局
我们先来看看全球智能手机 AP SoC市场规模变化。
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AP市场中,联发科、高通、苹果稳居头部,紫光展锐市场份额达到11%,这一年海思的市占率被打到0%,剩下8%的市场由三星占领。
到了2023年第四季度,联发科的市场占比增长了3%,达到36%,依然稳居全球第一,而这3%的市场是从三星和苹果手中夺过来的。这一年里,联发科推出的第三代旗舰SoC天玑9300,还是很成功地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苹果2023年的市场份额,相较于2022年减少了8%,三星减少了3%。在这一年中,紫光展锐的市场份额从Q1的8%提升到了Q4的13%。海思从0%提升到了1%,这背后是因为,搭载麒麟9000s的Mate 60系列的热销,这一点提升是不小的进步。
2024年中,从Q1到Q4手机AP市场份额的变动很大,一季度中联发科市占率达到41%,同时高通降为16%,紫光展锐市占率降到9%,海思持续扩大市场,从1%增长到了2%。
这一年里,联发科LTE芯片出货量保持稳定,而5G芯片出货量有所增加。并且发布了一款高端芯片天玑 9400,发布了四款中端芯片Dimensity 8400 、Dimensity 8350、Helio G50和Helio G92。
到了第四季度,高通夺回市场份额,增长到了23%。相较于2023年第四季度,联发科的市场份额从36%降为34%,苹果和紫光展锐均增长了1%,分别为21%、14%。苹果的增长得益于iPhone新机的大量出货,紫光展锐的增长则是凭借着LTE产品组合的推动。
海思有了2%的增长,市占率从2023年Q4的1%增长到了3%。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的发布,标志着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强势回归。目前来看,华为的手机业务的逐步恢复和发展,未来海思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
02
紫光展锐有哪些芯片?
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简称AP)是在低功耗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基础上扩展音视频功能的专用接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智能手机的“大脑”,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国内智能手机AP SoC,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有代表性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紫光展锐和华为海思。2024年,紫光展锐出货量约1.1亿颗,同比增长67.2%,海思芯片凭借Mate以及P系列,出货量增长明显,同比增长133.3%,约为4200万颗。
从产品上来看,4G LTE产品种类丰富,包括:T7280、T7250、T7225、SC9832E、SC9863A。
T7280,支持FHD+ 90Hz高刷新率显示屏,搭载两个频率为2.2GHz的Arm Cortex-A75 CPU和Arm Mali-G57 GPU。T7255,基于DynamIQ架构的八核LTE移动平台,支持亿级像素,自主研发的AI算法和3核ISP。
T7250,兼容支持720P和1080P显示屏幕,最高支持120Hz屏幕刷新率,LPDDR4x内存频率达到1866MHz,频率更高、传输带宽越高,同时支持UFS闪存颗粒,整体性能同档位领先。
T7225,采用DynamIQ新一代大小核架构设计,支持亿级像素。T7200,8核LTE移动平台,基于DynamIQ新一代大小核架构设计,采用先进的12nm工艺。
SC9832E以全球集成度最高的设计为优势,支持512MB内存,流畅运行Android Go 系统,并结合28nm HPC+工艺,将待机功耗降低 50%,重度使用续航提升 40%,尤其适合新兴市场对性价比的需求。
SC9863A是紫光展锐首款支持人工智能应用的4G SoC平台,采用8核1.6 GHz Arm Cortex-A55处理器架构,性能提升了20%,AI处理能力提升了6倍,提升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体验。
上述芯片中,诺基亚C2系列采用的 SC9832E 芯片,以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特性适配入门级市场需求。努比亚V70 Max搭载紫光展锐T606处理器,采用12nm工艺制造,包含两颗主频为1.6GHz的Arm Cortex-A75 CPU和六颗Arm Cortex-A55处理器,实现性能与能耗的均衡。
vivo Y19e在海外市场亮相,采用紫光展锐T7225处理器,配备4GB RAM + 64GB 存储空间规格,售价仅需7999 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671元)。中兴Axon 60及Axon 60 Lite入门级机型核心搭载紫光展锐T616处理器,展现超高性价比,拉动品牌在东南亚、拉美市场的销量增长。
5G芯片产品,目前紫光展锐推出了三款:T9100、T8200、T8100。其中,T9100是用了先进的6nm EUV制程,支持4K超高清视频录制、1.08亿超高像素拍照、120帧高刷新率显示。T8200属于影音体验升级的中端5G芯片平台,支持亿级像素高清拍照、4K高清视频录制与播放。T8100则是定位续航和性能更均衡的5G移动平台,能够支持主流6400万像素, 120Hz高刷率。
去年的紫光展锐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展讯通信联合创始人陈大同在回顾了紫光展锐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后说:“紫光展锐肩负着整个产业的希望,是中国大陆实现全场景通信芯片发展、突破的唯一希望,只能成功。”
03
避开5G红海,专注蓝海市场
我们来看紫光展锐的市场份额竞争的路线,主要是从4G、从海外市场做起。虽然5G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但是紫光展锐并未盲目跟进高端市场,而是选择深耕4G中低端市场。这一策略基于两个关键判断:
第一,新兴市场仍有巨大需求。要知道虽然5G市场被巨头垄断,高通、联发科、苹果、三星占据全球90%以上的5G高端芯片份额,新玩家难以突破。但4G仍是全球主流,在拉美、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4G网络覆盖率仍在提升,且5G建设滞后,4G手机需求旺盛。
第二,成熟制程的性价比优势。展锐采用12nm工艺优化4G芯片(如T606、T616),在性能、功耗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使其在中低端市场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所以,手机领域中的两个重点宣传核心就是:传音和中兴。
传音(TECNO、Infinix、itel)是中国企业,2013 年传音手机母公司传音控股在深圳成立,但由于国内神仙打架,传音便把目光放在了非洲。当年传音进军非洲时,还是依据非洲当地现状,组织大量人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线下推广。到了现在,传音早已经是非洲第一大手机品牌。
传音手机最经典的案例是,传音在海外市场推出的中低端手机搭载了紫光展锐的虎贲芯片,如itel A70和TECNO POP 8等。这些手机,虽然机子的综合配置和性能,用机圈挑剔的眼光来看,确实可以称之为“电子垃圾”。但对于手机普及率不高的地区来说。售价便宜,能正常打开App,就能满足绝大多数当地用户的需求了。
传音拓展海外市场,需要大量采购成本低的中低端芯片,来把手机卖到更多地区。紫光展锐也需要一个出货量大的手机厂商,帮忙提高市占率和营收。这属于是两个国产公司的双向奔赴了。
中兴是紫光展锐前四大客户之一,中兴最典型的案例是,中兴远航30S 和 海信H60,采用了紫光展锐的T770芯片,这是一款采用6nm EUV工艺的5G芯片,支持1.08亿像素高清相机和120Hz高刷新率,提供流畅的多媒体和游戏体验。
诚然,在芯片上的净利润上。紫光展锐仍然和骁龙、天玑和麒麟等高端芯片有很大差距。但你不得不承认,薄利多销的路线,它就是很好使。
紫光展锐不断在中低端市场增长的份额,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目前,在5G业务上,2023年紫光展锐5G芯片进入欧洲、拉美、东南亚,2024年持续推进5G芯片走向印度、南亚等地区。紫光展锐还在加速杀入海外市场。今年,紫光展锐发文宣布,其5G芯片进入日本市场,首发机型为努比亚nubia S 5G手机,搭载紫光展锐T8100处理器,这标志着其芯片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04
结语
紫光展锐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145亿元,创下新高,同比增长11.5%,扭转了2023年的下滑趋势,实现了16亿颗芯片全球交付;净利润未披露,业内人士预计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9月,该公司相关人士曾透露,紫光展锐有望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力争在2030年实现盈利能力进一步稳健。
最近,紫光展锐已经完成股改。上海芯片独角兽紫光展锐官网显示,紫光展锐的公司名称,由“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紫光展锐(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此,紫光展锐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
从紫光展锐内部人士获悉,此次股改是全体股东、董事会成员以及员工支持的结果,股改后紫光展锐具备成为一家公众公司的基础前提条件,距离IPO上市的目标也更进一步。
该内部人士表示,“下一步,紫光展锐以改制为起点,依托更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业绩,夯实内控体系,确保公司全面符合监管机构对拟上市企业的规范性要求,加快上市步伐。”
股改是紫光展锐IPO进程中的关键一步,通过推进IPO,紫光展锐能够募集更多资金,优化产能布局,并吸引更多技术型人才加盟,为其在5G、卫星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紫光展锐IPO的推进,我们期待国产AP SoC能够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