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市,书记调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03:05 2

摘要:2025年4月19日,山东省委组织部官宣重要人事变动:张宝亮同志正式接任中共临沂市委书记。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关注——作为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临沂的每一次发展动向都牵动着区域发展的神经,而此次“掌舵者”的更替,更被视为这座千万人口大市迈向全新发展阶段

2025年4月19日,山东省委组织部官宣重要人事变动:张宝亮同志正式接任中共临沂市委书记。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关注——作为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临沂的每一次发展动向都牵动着区域发展的神经,而此次“掌舵者”的更替,更被视为这座千万人口大市迈向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信号。

张宝亮的仕途起步于滨州,这位1972年出生的齐鲁干部,凭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早期在滨州市委组织部的工作经历,让他深谙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随后在惠民县担任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时,他主导的干部队伍建设与开发区产业规划,为地方发展埋下伏笔。

2010年起,张宝亮进入“主政一方”的关键阶段:从沾化县代县长、县长到滨城区区长、区委书记,他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县级政府管理者到区域决策者的蜕变。在滨城区任职期间,他推动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业园区升级等项目,至今仍被视为区域治理的标杆案例。2019年升任滨州市常务副市长后,他在市级层面统筹经济调控、民生工程等工作,尤其在应对产业转型与疫情防控等挑战中,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2022年调任临沂后,张宝亮的角色持续升级:从市委副书记到代市长、市长,他深度参与了沂河新区规划、物流产业升级等重大战略的落地。值得关注的是,他兼任宣传部部长期间,推动临沂红色文旅与书法名城品牌的融合传播,为城市软实力提升打开新窗口。

临沂的“大”,体现在多个维度:1200万户籍人口、1.72万平方公里土地,让其成为山东唯一兼具人口红利与空间潜力的地级市。这里不仅是“中国物流之都”——日均货物吞吐量超30万吨的临沂商城,串联起全国30个省市区的商贸网络;更是“市场名城”——依托小商品、建材等专业市场,培育出年交易额超5000亿元的商贸生态。此外,书法文化、红色旅游(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特色资源,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

但“大”也意味着治理难度:传统产业占比偏高(如纺织、板材等产业仍需升级)、城乡发展不均衡(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如何在保持商贸物流优势的同时,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如何让1200万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破解教育、医疗等民生痛点?这些都是摆在新班子面前的“必答题”。

前任市委书记任刚的“临沂印记”清晰可见:他推动的“四雁工程”(头雁、鸿雁、归雁、雁阵)激活乡村振兴人才池,“兰陵首发”基层治理模式成为全国典型,而产业层面力推的绿色建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初见成效。调任青岛后,他在更大舞台延续着“民生优先、产业为基”的执政理念。

张宝亮的接棒,既是对既有战略的延续,也可能注入新的治理风格。从其过往履历看,他对“产城融合”有深刻理解——在滨城时期打造的“产业园区 + 生活配套”模式,或可复制到临沂的开发区建设中;其擅长的“精准施策”特点,可能体现在对物流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如智慧仓储、跨境电商)、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培育(如沂水食品、平邑金银花产业)等领域。而在民生领域,他或会加码“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回应超200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与年轻群体的就业期盼。

放在全省格局中,临沂的角色正在重塑:胶东经济圈引领开放型经济,省会经济圈聚焦科创中心,而鲁南经济圈的临沂,正以“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为支点,试图成为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枢纽城市。2023年临沂GDP突破5700亿元,虽居全省第五,但与青岛(1.5万亿)、济南(1.2万亿)仍有差距。如何在“强省会”“强胶东”的双重虹吸下突围?张宝亮提出的“依托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思路,或为破局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临沂沂河新区作为省级新区,正承担着“对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任。张宝亮曾兼任新区党工委书记,对其规划布局稔熟于心,未来或会在此区域试点“政策创新区”,吸引长三角的科创资源、人才团队落地,打造临沂的“发展增长极”。

从“物流之都”到“宜居新城”,从“商贸大市”到“产业强市”,临沂的转型之路从未停歇。张宝亮的履新,标志着这座城市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正如当地网友所言:“期待新书记能让临沂的‘大’,转化为发展质量的‘强’、民生温度的‘暖’。”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千万临沂人正拭目以待,看这位曾在滨州、临沂多地留下发展印记的“实干派”,如何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新篇章。

来源:清闲的西柚nupf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