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绪的炸弹往往威力无穷。当天,“深夜未回信息激怒领导”便冲上热搜榜,各路“怒气值”拉满的网友开始集结吐槽并声援“打工人”,许多网友留言“已读不回不就是回了吗”“一个出钱,一个出力,谁也别摆谱”。
“收到了不知道回应吗?”“你们一个一个在这给我装什么?”“不回复的一律按照旷工处理!”……深夜挂念你的人不一定是挚爱,也可能是通知取消调休的老板。
近日,一份由网友晒出的工作群聊天截图引发舆论热议。据这家企业负责人回应,“(晚上)10点5分发的信息,10点10分所有人都已读不回,让我很生气”。
情绪的炸弹往往威力无穷。当天,“深夜未回信息激怒领导”便冲上热搜榜,各路“怒气值”拉满的网友开始集结吐槽并声援“打工人”,许多网友留言“已读不回不就是回了吗”“一个出钱,一个出力,谁也别摆谱”。
“已读不回”究竟该不该被讨伐?这背后,反映了“打工人”哪些心理期待和职场鸿沟?
“员工已读不回负责人凌晨爆粗口”登上热搜。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技术的双面性不断显现。技术带来了效率的革命,线上办公成为常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同时,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兴起,也让下班后回复工作成了职场常态。
手机办公这种“灵活机动加班”模式愈渐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的边界。自从有了微信工作群,职场人的工作和生活似乎渐渐融为一体,越来越多人开始被“隐形加班”所困扰。
关于“隐形加班”的讨论其实并不新鲜。此前“5000块工资46个工作群”等话题也曾冲上热搜,精力压榨、工作生活不分家等槽点同样点燃了网友的怒火。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此次事件中的企业负责人,对于“隐形加班”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摆出一副理所当然的姿态,甚至连事后认错时也只表示“骂人确实不对”,却没有意识到触犯了众怒。
在职场,这样的争议几乎从未间断。此前,一则女子离职后将手机调成静音,并表示找回了幸福感的新闻,就曾引发诸多网友共鸣。人们忽然意识到,“隐形加班”所挤占的不只是看得见的时间和精力,剥夺的还有业余时间的精神愉悦。
无独有偶,近期宝宝树的创始人王怀南,因周末发动员工去直播间助力,而员工在工作群回应甚少,一气之下便退出了公司所有员工群,并表示到了该整顿的时候,自己不跟没有血性的人玩。
一面是打工人的愤怒,一面是用人方的委屈,这种分歧与拉扯折射的是一种基于立场偏差带来的情绪错位,是职场参与方对职场文化的撕裂,也反映了双方心理期待的落差。
“已读不回”实际上就是任务已知悉,但响应不积极。从打工人的立场看,集体“已读不回”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至少包含了抵制“隐形加班”和矫正职场生态的两层期待。
互联网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不开的门一直敲是不礼貌的。”与员工的工作交流本质上也是情绪交流,只有礼貌地敲开员工的心门,方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解除“已读不回”的情绪炸弹。
“已读不回”就是无声的回复。“已读不回”是时下职场的逆反现象,是职工一种情绪状态的反映,也是人们一种敢怒不敢言的处置方式。许多“打工人”感慨下班后“已无力气回复”“电量耗尽,关机回血”,他们希望下班后能“耳根子清净”,更不希望回到家还被领导差使。
毫无疑问,下班后再安排工作,本身就容易触发员工的“槽点”,如果再加以蛮横的态度、对福利的剥夺和赤裸的优越感,员工示以“已读不回”,就是在表态:事已知晓,怒火中烧。
“打工人”渴望“离线休息权”。微信群、钉钉等各种即时在线工作平台带来的“隐形加班”问题,不仅占用了员工的私人时间,更打乱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让“离线休息”成为奢望。用人单位习惯将员工同企业强行捆绑,却忽视了员工的生活实际和情绪需求。
有人直言,感觉自己患上了“手机恐惧症”,下班后手机不响,就想点开看看是否遗漏消息,要是手机一响,内心又开始焦虑。不知何时会突然响起的手机,将完整的休息时间切割成碎片,让员工在休息与工作之间来回拉扯,拘于“全天候待命”的精神紧绷状态,令人身心俱疲。
期待有人情味的职场生态。在职场,员工总是被要求要有执行力、高情商,他们不仅要在工作场所付出劳动,还要在网络空间里“情绪讨好”。比如上级在群里说的话不能“掉在地上”,回复“好的”“收到”不仅要及时,还要加上笑脸,必须时刻情绪饱满、满血运转,好像情绪不到位,就是工作不负责。
然而人是情绪化动物,没有人想在高压的环境下工作,没有人喜欢看领导高高在上的样子。命令式口吻、猝不及防的粗口脏话、颐指气使的模样必然会造成“已读不回”,必然会加剧劳资双方的隔阂与撕裂。须知,“打工人”也需要情绪补偿。
“打工人”苦“隐形加班”久矣!无数人期盼落实“离线休息权”,呼吁“还打工人一个清净的下班空间”,这是“已读不回”现象不容忽视的现实背景。
实际上,这样的呼喊不单是情感诉求。因为在法律层面,首个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隐形加班”的案件早已判决,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
抑制“隐形加班”,保障职工的“离线休息权”,法律层面早已有章可循。然而“隐形加班”现象非一家企业之弊病,落实“离线休息权”已经起步,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进一步看,职场“已读不回”除了包含对“离线休息权”的呼喊,也是“打工人”对情绪压榨的抗争和对职场伦理重构的期盼。
时下,“996”“007”、职场PUA、班味等职场热词层出不穷,其中无不蕴含着“打工人”的复杂情绪,他们既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同时还承受着濒临过载的情感内耗。“陈住气”“张工资”等谐音梗反映的就是这种情感诉求。
于是就有人调侃,自己每个月领的工资里,还包含忍气吞声费、配合表演费、准时到场费、骂不还口费、窝囊费。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期望能够获得情感支持,“打工人”期望有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环境,期望得到一份有尊严的工作。要求员工把微笑“面具”焊在脸上,这显然是对所有人情绪的冒犯。
职场不是零和博弈,良好的沟通是桥梁。好的职场伦理,应该是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彼此提供情绪价值,这是凝聚力的基础,也是触发团队战斗力的开关。
正如胖东来曾作出的回应:“员工休息好了,工作状态才能好,该工作的时候尽心工作,休息的时候就放松享受生活。”职工和企业成为彼此的支撑,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双向奔赴、两不辜负。
作者:陈奇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