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为何鼓吹让老百姓买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15:55 2

摘要:孟晓苏的身份与言论背后,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三十余年的发展轨迹与利益纠葛。这位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之父”的学者型官员,其频繁呼吁购房的行为,本质上是政策制定者、资本玩家与行业代言人三重角色的叠加产物。

孟晓苏的身份与言论背后,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三十余年的发展轨迹与利益纠葛。这位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之父”的学者型官员,其频繁呼吁购房的行为,本质上是政策制定者、资本玩家与行业代言人三重角色的叠加产物。

一、身份密码:从政策设计者到资本操盘手

孟晓苏的职业生涯始终与中国房地产深度绑定。作为1990年代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他主导设计了住房市场化改革方案,提出“住房商品化”理念,直接推动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种政策基因在其后续行动中持续显现:担任中房集团董事长期间,他主导开发全国220多个城市的房地产项目,巅峰时期年开发面积超1300万平方米,使中房集团成为“中国房地产航空母舰”。如今身为汇力基金董事长,他管理着超500亿元资产,投资领域涵盖土地开发、不动产证券化等,个人财富与房地产市场深度绑定。这种“政策制定者+行业巨头+资本玩家”的复合身份,使其言论天然带有行业利益烙印。

二、言论逻辑:房地产万能论的现实困境

孟晓苏的核心主张可概括为“房地产兴则经济兴”,其逻辑链条包含三个层面:

其一、经济增长引擎论。他认为房地产可拉动上下游50余个关联产业,每投入1元可撬动3-5元消费。例如,他在2025年关税战背景下提出:“重启楼市能释放5万亿元消费潜力,完全可以抵御对美出口减退的影响”。这种观点与1998年将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的政策逻辑一脉相承,但忽视了当前房地产过剩风险——2025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87亿平方米,而孟晓苏却称“老百姓存款增加15万亿,拿出1/3买房就能复苏经济”。这种建议被经济学家谭浩俊批评为“拿明天的钱救今天的房企”,居民购房需承担15-20万亿房贷,未来几十年都要节衣缩食。

其二、居民财富保卫论。他强调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财富的65%-70%与房产绑定,房价下跌会导致“财富蒸发”。例如,他在2025年撰文称:“稳房价才能恢复居民消费信心,形成‘房价稳—资产稳—预期稳—消费增’的良性循环”。但现实是,2025年城镇房价收入比达15.6倍(国际警戒线为3-6倍),而孟晓苏却称“年轻人月薪七八千,双职工家庭月入过万很正常,为何不买房”。这种言论被网友讽刺为“何不食肉糜”。

其三、社会稳定器论。他将购房与“安居乐业”传统观念绑定,认为“年轻人不买房会加剧社会不稳定”。例如,他在抖音视频中称:“房价不稳伤害的是全国人民”。但这种观点回避了高房价对民生的挤压——深圳某小区居民因反对基站建设,核电池科普团队用数据证明其辐射水平低于大理石地板,而房价下跌对居民财富的冲击却远超辐射风险。

三、争议焦点:脱离现实的行业代言

孟晓苏的言论虽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因严重脱离民众实际而引发强烈批评:

忽视高房价对民生的挤压:2025年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达15.6倍(国际警戒线为3-6倍),而孟晓苏却称“年轻人月薪七八千,双职工家庭月入过万很正常,为何不买房”。这种言论被网友讽刺为“何不食肉糜”。

回避房地产过剩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9%,新开工面积下降24.4%,而孟晓苏却提出“5万亿购房款能填补房地产销售额缺口”。这种建议被学者朱少平批评为“诱导消费者为其创造利润”。

其三、政策建议的可行性争议:主张“鼓励农民带地票进城”,认为这能“增加城市开发资源”并“创造耕地”。但现实是,农民宅基地复垦指标交易价格仅为城市土地价格的1/10,且进城农民面临就业、社保等多重困境。有网友质疑:“农民既没有技术又没有文凭,如何在城市生存?”。

四、深层动因:行业利益与政策惯性的双重驱动

孟晓苏的言论背后,是行业利益与政策惯性的双重驱动:

其资本利益的刚性需求:汇力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房地产相关项目占比超60%,其收益直接依赖房价走势。孟晓苏在2025年提出“房贷利率可降至2.5%”,这种政策建议若落地,将显著降低房企融资成本,提升不动产证券化产品收益率。

第二、政策路径依赖的延续:作为房改政策的设计者,孟晓苏对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定位有强烈执念。他在2025年仍强调“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这种观点与1998年、2008年的政策逻辑如出一辙,但忽视了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

第 三、公众认知的误导性塑造:他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传播“房价稳则经济稳”的观点,利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为“买房救国”的口号。这种传播策略在2025年关税战背景下,成功引发部分民众的焦虑情绪。

五、现实悖论:政策效果与市场规律的冲突

孟晓苏的建议在现实中遭遇多重悖论:

1. 居民储蓄的结构性矛盾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前10%的家庭拥有65%的存款,而普通家庭户均存款仅24万元。若按孟晓苏建议拿出1/3购房,一线城市家庭需额外承担百万级房贷,这与“稳预期”目标背道而驰。

2. 政策工具的边际效应递减

2025年已实施的“取消限购限贷”“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仅使3月新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收窄至3%,市场回暖力度远不及预期。孟晓苏提出的“商办改保障”建议,虽被中央采纳,但改造成本高、周期长,难以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

3. 国际经验的警示

日本1990年代、美国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教训表明,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终将导致金融危机。孟晓苏的言论被部分学者批评为“重蹈覆辙”,忽视了中国经济向科技创新转型的迫切需求。

孟晓苏的言论,本质上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向“白银时代”转型期的缩影。他的坚持既反映了行业利益的顽固性,也暴露了政策思维的滞后性。在2025年的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见顶、结构分化”的新阶段,核心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规律截然不同。此时仍将房地产视为“万能解药”,不仅无法解决经济转型的深层矛盾,反而可能加剧社会撕裂。正如《京墨》评论所言:“当房地产成为‘夜壶’,既救不了经济,也暖不了民心。”

来源:天涯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