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16:23 2

摘要:精美的油纸伞、质朴的鬰林布、造型多样的壮族竹编……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到非遗技艺传承工作中。他们通过深挖本土传统文化,将一项项非遗技艺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历史文字记载中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传得下的非遗技艺。

韦军民在制作油纸伞。受访者供图

李秋林在制作竹编。受访者供图

港北区鬰林布织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黄娇兰在展示织染技艺。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精美的油纸伞、质朴的鬰林布、造型多样的壮族竹编……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到非遗技艺传承工作中。他们通过深挖本土传统文化,将一项项非遗技艺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历史文字记载中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传得下的非遗技艺。

一把油纸伞 十六代人的匠心守护

位于港北区中里乡的贵港壮族油纸伞技艺传承基地,一把把古朴的壮族油纸伞或悬挂于梁顶上,或展开置于地板上,高低错落有致,步入其中,仿佛置身在古画中,令人赏心悦目。这些都是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第十六代传承人韦军民的作品。

韦军民介绍,油纸伞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千年,从日常雨具蜕变成工艺品,每一根伞骨、每一方伞面都蕴涵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因其独特的工艺和不同的地域文化,油纸伞又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如伞骨为竹,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不同品类、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油纸伞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如红色代表喜庆,紫色代表长寿,白色代表哀思。由此,在传统嫁娶、丧仪以及民俗节庆中,油纸伞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演出道具。

壮族油纸伞是壮乡人民遮风挡雨的传统雨具。清光绪癸巳年《贵县志》记载:“油纸伞,北山里产。”由此可见,贵港壮族油纸伞在贵港生根绵延已久。

韦军民介绍,其先祖韦富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举家从武宣府(今来宾市)迁至石贤屯(今港北区中里乡坦阳村下石贤屯),开办韦氏油纸伞作坊以谋生计。历经十六代人、四百多年的不懈传承,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并日渐蓬勃发展。

2018年,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喜欢文学和书画,从小就帮着家里人给油纸伞补胶、刷桐油。”韦军民介绍,作为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他便跟着父亲韦延福(第十五代传承人)学习壮族油纸伞制作。大学毕业后,他致力于壮族油纸伞的传承发展,在苏州创办了油纸伞生产工厂,在全国各地景区开设油纸伞专卖店50多家,不仅把壮族油纸伞推向全国各地,还登上了国际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壮族油纸伞的文化传承和制作技艺。

壮族油纸伞以毛竹、棉纸为主要材料,看似简单,却要经过号竹、刮青、泡竹、钻孔、拼架、穿线、串联、裱伞、曝晒、翰花、油伞、晒伞等81道工序方可制成。从选材开料到完工,往往需要打磨长达15日。

韦军民介绍,壮族油纸伞翰花的图案除了山水花鸟、人物诗词等传统国风元素,更多的是以色彩浓艳、代表耕地的菱形纹为主要元素,反映了壮族人民对农耕文化的信仰,寄寓着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壮族油纸伞取材简便,却工艺复杂、做工精巧,抗风防雨性强,可反复开合3000余次,十分耐用。

在韦军民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一把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寄来的正待修复的壮族油纸伞。“做伞、卖伞、修伞,都是我的‘独门绝技’。”韦军民告诉记者,几年前,一位顾客在专卖店里购买了这把油纸伞,由于使用频率较高,加上日常保管不当,伞骨、伞面多处破损,便邮寄过来请他帮忙修复。

“每一把油纸伞都承载了其使用者的深厚情感和人生故事,能帮他们修复如初,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韦军民说。

一根竹条 编织壮乡幸福生活

在港北区中里乡六台村,44岁的李秋林坐在自家门口,专注地将手中一根根竹条编织在一起。这些看似普通的竹条,经过她灵巧的双手,变成一个个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每一个竹编都承载着生活的温度,延续着祖辈的智慧与匠心。

贵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盛产毛竹。1976年,罗泊湾1号汉墓出土了精美的竹席、竹笥和竹篓残片,工艺精湛,编法具有壮族竹编特色。由此可见,贵港竹编工艺成熟,应用广泛,已成为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

在壮族文化中,竹子代表着平安、节节高升。由竹子编织而成的壮族竹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壮族人民婚丧嫁娶、“三月三”、清明等重要民俗活动中,壮族人民都会用竹编制品盛放各类物品,祈愿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从小,李秋林就与竹编结缘。她的爷爷和父亲是村里有名的篾匠,家里的院子、房间内总是堆满了编好的竹筐、竹篓等竹编制品。李秋林介绍,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全靠爷爷和爸爸编竹筐补贴家用。每天放学,她总看见爷爷坐在院子里,手指灵活摆弄竹条,交织出密致的纹路。那时的她,对竹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爷爷看到我对竹编感兴趣,就让我跟着他学习,编好的竹筐拿去街上卖,卖竹筐的钱不仅能交学费,还买了零食。”谈起与竹编的故事,李秋林脸上满是笑意。

20世纪70年代,李秋林的爸爸李福长继承了父亲的手艺,编织的竹篮子因造型别致、结实耐用,远销南宁、柳州等地。目前,贵港壮族竹编技艺传至李秋林已是第四代。

壮族竹编以毛竹、藤条等为主要原料。制作一个竹编制品,要经历选竹、泡竹、锯竹、劈竹(开片)、刮青、破篾、混边、磨光、三防处理(防霉、防潮、防蛀)、染色、编织、晾晒等12道工艺,耗时10多天制作而成。

“目前,我们在设计理念、制作工艺、造型中融入了更多的壮族文化元素,比如编织成铜鼓、荷花等形状。”李秋林介绍,她不断摸索和创新编织手法和技艺,把壮族文化元素融入竹编中,制作出来的竹编制品造型丰富、图案精美,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不仅受到本地消费者的喜爱,还远销国内外。

2024年,贵港壮族竹编列入港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多年来,李秋林一直致力于传承壮族竹编制作技艺,她打破了壮族竹编家族传承的局限,通过广收学徒,带动村民从事竹编制作,不仅壮大了竹编传承群体,还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一块鬰林布 千百年文化一脉相承

每年8—9月,黄娇兰都会背上竹篓,拿上镰刀去田里采收制作鬰(读yù,郁的古文字)林布所用的植物染料——蓼蓝。

黄娇兰出生于港北区中里乡寺阳村一户普通家庭,是港北鬰林布织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过去,当地群众种植苎麻、黄麻,用麻织布、制衣,每家每户的女性都会织布、扎染。小时候,黄娇兰就跟着奶奶和妈妈学习织染,从打靛、织布到靛染,每一个步骤,她都熟记于心。

“当时,家里有3个染布用的大水缸,我主要负责采收蓼蓝,制作染料靛泥。”黄娇兰说。

贵港市民间纺织业历史悠久。秦汉至隋末,贵港是桂林郡和郁林郡郡治布山所在地,是鬰林布的产地。

郁,甲骨文写作“鬰”,表示林木茂盛的景象。小篆时期将“鬱”简化为“郁”,字形结构进一步规范,笔画更加简洁流畅,但仍保留了象形的轮廓。隶书时期“郁”字进一步简化,脱离象形特征,结构更加扁平化,成为典型的汉字结构形式。

据明代魏濬所著《西事珥》(主要记叙广西风土人情)记载:“(南朝)齐武帝乘龙舟游江中……人皆着鬰林布。”可见,在南北朝时期,鬰林布已远销中原。

光绪版《贵县志》记载:蓝(蓼蓝)向产于九怀里,近多种于北山里(北山里即今港北区中里、奇石等地)。

民国版《贵县志》记载:“县属夙以布著,如郁林布、苎布、古贝布、葛布,具见载籍。”

由此可见,鬰林布织染技艺在港北区根竹镇、中里乡、奇石乡一带传承已久。

黄娇兰介绍,鬰林布也叫土布、土黑布,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服饰用料,以纯棉、麻和木棉为主要原料,从蓼蓝、槐蓝树等植物中提取染料,将布料反复浸入染料中染色,最后经日晒固色而成,颜色以黑色、蓝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

制作鬰林布,最重要的是打靛和靛染。打靛主要有采青、泡靛、洗靛、沉靛、存靛等工序,是将蓼蓝、槐蓝树等染色材料放入水中浸泡10—15天,再将未腐化的叶渣捞出,加入调配好的石灰水,用木棍或猪笼反复搅动、捶打1—2小时。待静置沉淀12小时后,将上层清水去除,把腐化靛装进木桶,再静置12小时。然后将腐化靛放入纱布过滤掉多余水分后,得到染料靛泥,最后放入竹笋壳包装封存。

靛染,是将布料放入清水中浸泡洗净,再经高温蒸煮去除杂质,增强染色的吸附力;染色过程中,将晒干的布料反复浸入染料中,随着浸泡的次数越多、时间越久,布料的颜色越深。将染好的布料日晒晾干,晒干后再次浸染,反复多次;再将晒干的布放入锅内隔水蒸煮,捞出晒干后用木棒反复捶打,最后经日晒使之固色,直至呈现光泽靓丽的黑蓝色布。

制作而成的鬰林布,结实耐磨,若保存得当,穿十几年都不会坏。裁制成衣服后,一些心灵手巧的壮族妇女还会在衣襟、袖口和裤脚处绣上一些富有壮族文化元素的纹样、图案,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港北鬰林布织染技艺列入港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娇兰说,她计划将鬰林布织染技艺带入校园、社区和乡村,在扩大非遗文化传播的同时,为技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来源:贵港宣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