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比赛,还能在赛场上摔倒又爬起,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科幻?就在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而宇树科技G1机器人在比赛中的摔倒事件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比赛,还能在赛场上摔倒又爬起,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科幻?就在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而宇树科技G1机器人在比赛中的摔倒事件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当天的比赛现场热闹非凡,20支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等地的机器人队伍齐聚一堂,参与这场21.0975公里的“人机共跑”盛宴。比赛地形丰富多样,包含平地、坡道,最大坡度达到9°,还有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无折返且转弯角度≥90°,为人形机器人赛队提供了线路GPS坐标数据。每支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不过更换机器人会有罚时。
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选手们的表现可谓是“状况百出”。有的机器人刚出发就不走直线,忽左忽右,甚至一度冲向绿化带,引导员在旁边又是遥控操作又是喊话引导;有的机器人正跑得惬意,却突然失去方向感,直奔护栏,幸好被引导员及时抓住“脖领子”拽了回来,引得旁边观众开心大笑;还有一位身高仅0.75米的机器人,一出场就踩着小碎步,频繁向周围挥手致意,活脱脱一个刚学会走路的“社牛”,让人忍俊不禁。
尽管状况不断,但还是有不少“选手”成功完赛。最终,天工队(机器人:天工)、小顽童队(机器人:N2)、行者二号队(机器人:行者二号)分别获得冠亚季军。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它其实是个跑步“老手”,此前就多次进行长距离奔跑测试,此次比赛还使用了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并采用了电池快换技术实现长时间作业的续航能力。亚军“小个子”松延动力N2于上个月刚刚发布,身高1.2米,重约29公斤,发布时就因其连续后空翻的动态能力以及3.99万元的起售价而引发关注。季军行者二号来自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和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身高1.7米,采用肌腱绳驱仿生轻量化设计,体重仅约28公斤,具备高续航和高效能等特点,是本次赛事中唯一一名全程没有换电池和更换机器人的选手。
然而,比赛中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摔倒的画面被网友拍到,一时间引发了诸多质疑。对此,宇树科技迅速做出回应。宇树科技官方表示,他们最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主要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原来,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使用了很久。这次马拉松比赛,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了宇树的机器人,这些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宇树的机器人。
宇树科技进一步解释,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这就好比同一款手机,不同的人使用,由于操作习惯、使用场景等因素的不同,手机的性能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宇树科技希望大家不要误解,同时也呼吁大家一起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步。
从这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可以看出,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正如行业内所认为的,技术要做到成熟至少还需要5 - 10年时间。朱啸虎、傅盛等创投和AI界人士此前也多次表示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泡沫的担忧,觉得人形机器人公司变成为表演而存在,商业路径还不清晰,且最基本的工作反而没人做。
此次比赛虽然有不少机器人出现摔倒、续航不足等意外情况,但这也是验证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各种能力的一次宝贵机会。通过人形机器人与人同场竞技,不仅能借助极限场景倒逼技术突破、展现标杆性应用成果,还能激发社会对“人机共生”的深度探讨,进而提升公众认知,促进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走进人类的日常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这次比赛,虽然有6支队伍完赛,但整体表现还不够理想。很多机器人在比赛中还需要引导员进行遥控操作,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智能性。而且,机器人的续航能力、运动稳定性、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尽管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走进工厂、生活服务场景等各个领域,真正实现“人机共生”。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在赛后表示,此次比赛也为机器人下一步走进工厂以及生活服务场景做了准备。他还强调,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整个全球来说已属于第一梯队,而且我们的迭代速度、应用的场景、数据量,还有我们的人才,大家努力的程度,在全球都是属于顶尖的,他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赛场上那个会摔倒、需要人扶持的“选手”,而是能够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的智能伙伴。
来源:珠酱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