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开战!天工Ultra夺冠VS G1开跑即摔 宇树:不是我们的算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18:02 1

摘要:500年前人们就已经想象过人形机器人和人一般在路上行走了,达芬奇还设计了一个叫机械骑士的机器人模型,当然,达芬奇的想象既不机器人,也不能行走。直到接近60年前,米奥米尔·武科布拉托维奇和达沃·尤里奇才提出了零力矩点,第一次帮助人形机器人成功站稳,随后人形机器人

海闻社观察 人形机器人落地了,但没想到是摔落在地。

500年前人们就已经想象过人形机器人和人一般在路上行走了,达芬奇还设计了一个叫机械骑士的机器人模型,当然,达芬奇的想象既不机器人,也不能行走。直到接近60年前,米奥米尔·武科布拉托维奇和达沃·尤里奇才提出了零力矩点,第一次帮助人形机器人成功站稳,随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逐渐提速。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落幕。但和很多人以为的黑科技不符的是,这次比赛主打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胜负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戏剧性才是观众更拍手叫好的。

图源:央视新闻

大黄蜂一样的机器人选手不走直线,突然带着引导员直冲围栏;号称第一个美女机器人的选手没走几步就罢工了,不仅不美还挺吓人。

当众换电池已经是正常了,还有跑不了的直接换选手的。现场跑不动了喷冷却液甚至拧螺丝也就算了,还有把头跑掉的开始无头狂奔。

本以为是出人头地,结果是人头落地。

比赛期间,参赛机器人平均更换电池2.3次,最高记录为“半醒机器人队”更换5次,共发生13次摔倒、7次部件脱落事件,让人啼笑皆非。

最后,冠军“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完赛,平均配速7.5公里/小时,中途更换3次电池。它能以每小时 6 公里的速度奔跑,冲刺速度最大能达到每小时 12 公里,同时还能应对上下台阶以及崎岖的路面。

亚军“小顽童队”则耗时3小时37分50秒,来自松延动力的 N2 个头小一些,只有 1.2 米高,但它同样有着高超的运动能力,除了跑步,还能原地后空翻。

季军“行者二号”因更换两次机器人被罚时,最终成绩4小时25分56秒。

最引人瞩目的是,曾经在 2025 年央视春晚上“转手绢”的宇树科技机器人,公司旗下行进速度能达到每秒 2 米人形机器人 G1,刚开跑就摔了,引起不少人质疑,是不是宣传视频造假了?

对此,宇树科技回应称:“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G1人形机器人,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请大家不要误解。”

简单来说,人形机器人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由于宇树科技自己没参加,其他购买宇树产品的代表队无法完全使用宇树算法参赛,因此采用了自研算法,宇树也因此强调,和公司的算法存在不小差距。

那宇树科技忙着做什么呢?公司说:人形机器人格斗直播……合着也不是正事儿。

显然,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在行走与奔跑方面,还是有不小短板的。

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耐耗性往往不足,天工Ultra采用碳纤维轻量化关节,但连续奔跑导致电机温度升至68℃,需人工喷洒冷却液;松延动力N2机器人也因温差一度导致程序死机,差点耽误成绩。

在算法适配上,当前参赛团队不少都出现了无法主动选择路径的问题,动态避障导航误差率超30%,部分机器人需人工遥控修正路径,有团队开发的“无线领航技术”,其实也需要人类领跑员佩戴信号发射器引导。

此次比赛,除了比出一个跑步胜者以外,也显现了不同企业技术路径的分化。比如第一名天工Ultra,搭载“慧思开物”通用智能平台,研发投入超2亿元,瞄准工业场景。但显然,成本如此巨大的产品无法在短时间内步入量产与使用。而宇树等一些其他企业,则倾向于适当整合压降成本,来换取换取量产能力。

当然,不管是马拉松,还是后空翻,都只是产业局部进展的一部分,真正的产业化进程,还是要等到人形机器人不再需要遥控,能自己走入工厂打螺丝开始才算爆发。

不然,人形机器人别说替代人,连工业机器人都无法代替。至少工业机器人已经在产业中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提升,长得像人只是终极梦想,目前来说人的外形对于机器人来说全是拖累。

摔倒的不是算法,是预期。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里程碑意义,或许不在于完赛时间,而在于撕开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验室里的炫技与量产端的妥协,如同硬币的两面。资本期待的是足够明显的爆发进展,企业却在成本、性能、可靠性的三角博弈中艰难平衡。

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所说:“当前阶段还需要资本有一定耐心,甚至是爱心。”

这是对的,人形机器人现在的跑步姿势还有些稚拙,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在跑步这件事上反超人类,但也许真正产业落地,还需要很久很久。

来源:海闻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