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市法学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参与上海市法学会组织的党建活动与学习活动,凝聚产学研各方优势,持续推动智库建设与学术研究,助力航空法学
2024年,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市法学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参与上海市法学会组织的党建活动与学习活动,凝聚产学研各方优势,持续推动智库建设与学术研究,助力航空法学的发展与应用。
一、主要学术活动
(一)举办活动
1.2024年1月30日,由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主办,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承办的“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司法解释及典型案例研讨会暨航空多元解纷专家咨询会”在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成功举办。来自航空企业、高校、航空金融机构、航空保险机构、争议解决机构、律师事务所的二十余位专家莅临现场,两家研究会的其他会员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参加。
上半场的研讨会围绕《关于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三个涉航空的典型案例进行。袁发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参会研讨并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航空争议的解决不可避免会涉及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适用,本次的司法解释解决了《民法典》施行之后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涉外民商事纠纷法律适用问题,对审判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也有诸多创新之处,为未来在航空争议解决领域更好地理解、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提供了基本遵循。
下半场的航空多元解纷专家咨询会,现场和线上参会人员围绕航空案件专业化审判、航空调解、航空仲裁提出具体问题,来自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航空案件审判站、航空争议调解中心、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专家分别予以解答。据了解,自2024年1月1日起,全球首部适用于机构仲裁的《航空仲裁规则》施行,配套的《航空争议仲裁员名单》同时启用。《航空仲裁规则》在受理的航空争议范围、规则适用路径、开放的航空仲裁员名单、专设航空专家库、调解先行、临时措施等方面都做了创新性的规定;《航空争议仲裁员名单》的150余位中外航空仲裁员,覆盖了航空全产业链可能产生争议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便利航空业的当事人选择更为专业化的争议解决途径。通过咨询和解答,未来的航空争议解决用户对于代表中国和上海的多元航空争议解决平台有了更近一步认识。
2.2024年8月23日,由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主办,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和华东政法大学航空法研究所共同承办的“航空运输条件典型法律争议”研讨沙龙暨“航空争议解决青年学者工作坊”筹备会在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成功举办。
会议由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主持,袁发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于丹(研究会理事)参会。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深圳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航空法与空间法国际研究所和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的十余位嘉宾参加研讨交流。
在“航空运输条件典型法律争议”研讨沙龙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研究所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孔得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法官、审判团队负责人秦男,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佘山特聘岗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建星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合规部高级国际法律事务陈诗麒(研究会成员)围绕航空运输条件的法律效力、航空公司单方更换机型涉及的法律问题、航空旅客权益保护的发展现状和妥善化解旅客权益纠纷的建议设想,开展了充分、细致的交流。
在“航空争议解决青年学者工作坊”筹备会环节,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法规与标准化研究所研究员李亚凝,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外事秘书聂晶晶,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系)讲师李磊和深圳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梅迪,基于各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围绕航空争议解决方面的人才培养需求、民航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建议和产学研结合共建设想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建议,并与参会嘉宾开展了充分交流。
与会嘉宾认为,在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和民航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入开展航空争议解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当其时,民航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同样需要重点关注民航业争议解决领域的人才培养。应凝聚高校、法院、仲裁与调解机构、航空公司和航空法研究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强化合作共建、互通交流,助力航空法治人才储备与培养工作。华东政法大学航空法研究所负责人、副教授于丹(研究会理事)对会议进行总结。
3.2024年10月15日,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上海市法学会仲裁法研究会、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共同承办,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中国民用航空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予以特别支持的“第九届上海国际航空法律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以“共济十载·引航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航空界、法律界的权威专家与业界领袖等150余人线下参加论坛,线上观看直播人数达1.4万人次。
开幕式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马屹(研究会副会长)主持。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郭俊秀(研究会会长)致辞。他回顾了航空仲裁院的建设历程和主要成就,坐落于虹桥机场上海临空经济区的航空仲裁院,作为全球首个航空领域的专门仲裁院,推出了全球首部中文版飞机买卖和租赁合同及全球首部《航空仲裁规则》,为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平台的构建奠定基础。当前,航空仲裁院已经组建了一支全球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广、专业性最强的航空仲裁员队伍,形成了一支敬业、专业的仲裁秘书队伍,并已成为培养青年航空法律人才的重要平台。
本次论坛发布了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暨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典型案例。典型案件类型涉及民航适航技术开发、无人机外观设计、航材库房设备采购、跨国航空器生产设备采购、概念机生产、国际航空地面服务、客舱服务、停机坪租赁和航空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等,覆盖航空产业链的多个关键环节。
来自民航各方、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等的专家现场参会。论坛以发言和圆桌的方式开展交流,涵盖了多个航空法律前沿话题,特别关注航空碳抵消与减排机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全球热点问题。参会专家们纷纷表示,未来航空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高效、专业的法律保障,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将为全球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东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法律总监贺大伟(研究会副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参加论坛。此次论坛为国内外航空法律界提供了一个重要交流平台,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改革要求,有利于推进航空法律制度规则的融合创新,深入发展航空仲裁和争议解决机制,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4.2024年12月7日,正值《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诞生80周年纪念日,由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主办,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承办,北京仁人德赛(上海)律师事务所、理购(上海)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支持的SHIAC航空法律观见|2024年第二期活动“航空法与航空安全管理——纪念《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80周年法律研讨会”在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成功举办。来自航空企业、高校、机场、智库、争议解决机构、律师事务所的二十余位专家莅临现场,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的其他会员通过视频直播形式参加。
会议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航空争议仲裁员、北京仁人德赛(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志宏(研究会理事)主持,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航空争议仲裁员、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袁发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作开幕致辞,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航空法研究所负责人于丹(研究会理事)参会,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指导学生参与会议发言。“SHIAC航空法律观见”是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在成立10周年之际推出的系列主题活动,发挥连接民航业与争议解决端的优势,围绕航空法律前沿热点问题,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实施研究实践双轮驱动,助力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发强在致辞中指出,在航空公法领域,《芝加哥公约》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根据《芝加哥公约》于1947年成立的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至今发挥着管理国际航空飞行、领导全球民航事业安全和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传统航空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航空私法领域,今后有必要加强《芝加哥公约》为代表的航空公法研究。今年ICAO的纪念主题是“安全天空,可持续未来”,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引导研究和实务界对《芝加哥公约》及其附件19《安全管理》的学习,推动航空法与航空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从法律角度对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二)参与活动
1.2024年5月18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法学系、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航空业纠纷调解中心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研究所、中国国际私法学会案例研究专题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航空业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沙龙”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超过百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以及航空法领域实务人士参与。
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受邀参会并担任“模拟仲裁环节”的(模拟)仲裁员。模拟仲裁案例为“A租赁公司与B航空公司飞机租赁合同纠纷案”,仲裁庭由独立仲裁员高峰担任首席(模拟)仲裁员,由巴西航空工业公司飞机融资总监赵凯扮演另一位(模拟)仲裁员。仲裁庭在庭审过程中精准总结本案的争议焦点,引导双方就情势变更、交叉违约等主要争议发表意见。申请人与被申请人针对主要争议焦点展开了激烈辩论,对案件做了充分陈述。
2.2024年8月1—2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法学院科技、机器人学、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E.W.巴克”法律与商业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航空法与空间法研究所(IASL)共同主办的“航空法和空间法的新视野:条约、科技和未来挑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举办。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受邀参会并递交会议论文(与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何诗桐合撰),并于会议首日第一研讨环节“先进空中交通管理”作英文主题发言“中国对电动垂直起降无人航空器的管理:新近发展”。
3.2024年9月28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承办,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协办的“低空经济法律问题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近百名、线上近两百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以及航空法领域实务人士参与。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航空法研究所负责人于丹(研究会理事)受邀参会,并在会上作了“低空概念的法治化:意义与路径”的发言。她阐述了“低空”是否是一个法律概念以及低空概念法治化的意义和路径,最终得出应当构建低空交通法律制度的结论。
4.2024年10月11—12日,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新征程·一带一路空中丝绸之路法律研讨会在新疆喀什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国务院国资委、中国民航局、新疆自治区国资委、民航新疆管理局、中国法学会等单位领导出席,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南航集团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陈威华主持开幕式。
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东航集团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郭俊秀(研究会会长)在开幕式上首先致欢迎辞并作2024年航空法学研究会工作报告,强调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一带一路”战略下民航法治保障的重要性,并对未来航空法学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次会议聚焦“一带一路”空中丝绸之路法律保障、人工智能在民航应用的法律问题和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的法律保障三个主题,分四组进行了研讨。
5.2024年10月18日,珠海国际仲裁院与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法律委员会、厦门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珠海市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法学会联袂举办2024年“第二届珠海国际航空法律论坛”。该论坛已成为中国航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前沿的航空产业法律专业人士、最高端的航空法律专家学者云集横琴、共襄盛事,为中国航展增添更多法治元素。论坛主题为“珠海国际视野:航空法治与商事仲裁的新机遇”,重点聚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航空领域的建立和完善,着力提升珠海仲裁在国际航空法治领域的影响力,助力珠海航空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郭俊秀(研究会会长),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张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杜涛,厦门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宇斌,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秘书长薛童,珠海国际仲裁院党组书记、院长余学旺参加活动并发表致辞。
论坛特邀武汉大学周鲠生讲席教授黄解放、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袁发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孔得建等国内知名航空法学专家作主旨发言。在实践分享环节,珠海国际仲裁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智铭,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课程主任、助理教授谢耿亮,北京仁人德赛(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志宏(研究会理事),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黄振达,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姚琳莉,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事务部总经理赵国刚,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君周等专业航空和法律机构专家学者,围绕航空法律理论和实务问题开展研讨。最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郑家纯基金国际法教授兼副院长、珠海国际仲裁院理事赵云为论坛作总结发言。
二、主要学术成果
(一)参与立法
1.2024年4月30日,司法部立法四局就《民用航空法》修订工作召开专家论证会,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受邀赴司法部参与论证并上报反馈。
(二)发表论文
1.陈诗麒(研究会成员):《论美国航空客运反垄断执法政策转变对中国的影响》,载《山东航空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2.陈诗麒(研究会成员):Merger Control in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Industry: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hina,The Foundation for 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No.1,2024.
3.陈诗麒(研究会成员):Examining Airlines Merger Control in the Post-pandemic Context:The Case of Korean-Asiana Airlines Merger,US-China Law Review,Vol.21,No.7,2024.
4.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Is a Passenger’s Death Onboard the Aircraft an ‘Accident’ Within the Meaning of Article 17 of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1999?: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ase Qatar Airways Group Q.C.S.C. v. Zhao et al.,Airand SpaceLaw,Vol.49,No.4/5,2024.
5.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党思琛:《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争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写于〈芝加哥公约〉诞生80周年之际》,载李伟芳主编《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
6.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航空法知识模块设计的发展动态——以全球两大知名航空法教学科研机构实践为例》,载《山东航空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7.谢泞泽、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民航组织框架下推广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动态与启示》,载王瀚主编《中国航空法评论》(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
三、人才培养
1.2024年3月1—3日,由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齐众杯”第十五届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IALMC)中国区选拔赛于内蒙古乌兰察布成功举办,评委法官由外交部条约法律司一等秘书徐宇先生、中国民用航空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方瑞丰副主任和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思佳律师担任。
华东政法大学代表队备赛充分、发挥稳定、再创佳绩,在首日初赛中顺利晋级全国四强,并最终荣获中国区选拔赛季军(总分排名第三),荣获团体奖正方优秀书状奖(排名第三)、团体奖反方优秀书状奖(排名第二)、团体奖正方优秀口头答辩奖(排名第二)、单项奖正方优秀辩手奖、反方优秀辩手奖、杰出指导奖等多项佳绩,得到了组委会和评委法官的一致好评。
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IALMC)是国际航空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模拟法庭赛事,也是目前唯一的世界级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竞赛由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民航组织(ICAO)建议设立,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五届国际赛事,在中国赛区和印度赛区设有国内选拔赛。中国区选拔赛由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区选拔赛联络点设于华东政法大学。第十六届竞赛拟于2025年4月在希腊雅典举办。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不仅为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提供了学习国际法知识、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和开展团队合作的机会,也为国际航空法教学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带来新的理念与方法。
2.2024年4月,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发表上海国际航空法律论坛英文会议简报“Summary Report on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Air Silk Road Investment and Trade Dispute Resolution Centre with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New SHIAC Aviation Arbitration Rules(2024),Held in Shanghai,China,on 26 November 2023”,发表于知名英文国际学刊Air and Space Law。
3.2024年6月30日,于丹(研究会理事)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航空法主题论文《蒙特利尔公约管辖权制度在中国的适用研究》,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航空法学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北京航空法学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第八届航空法治论坛”研究生论坛论文二等奖。
4.2024年7月1日至11月18日,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华东政法大学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计划项目“研究生学术研究及社会调研项目”两项:(1)“航空争议‘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研究——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为背景”获得一等立项;(2)“民航涉外法治建设视角下的航空旅客保护立法完善研究”获得二等立项。
5.2024年9月14日,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航空法主题论文《2010年〈北京公约〉对罪行管辖权的发展与启示》,获得中国民航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和中国民航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年民航涉外法治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6.2024年10月11—12日,于丹(研究会理事)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航空法主题论文《航空旅客保护法的域外适用:实现路径、管辖规则和价值追求》《国际航空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认定与辨析》和《国内司法实践对私法条约解释的影响——以蒙特利尔公约第18条第4款为例》等3篇,获得“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新征程·一带一路空中丝绸之路法律研讨会”青年航空法优秀论文表彰通报。3篇论文分别获得“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和三等奖。
7.2024年10月11—12日,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航空法主题论文《航空公司“机型变更免责条款”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效力争议》,获得“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新征程·一带一路空中丝绸之路法律研讨会”青年航空法优秀论文表彰通报。该生受邀参加青年航空法论坛“航空法新人指导圆桌会”发言,该文同时获得“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8.2024年,郑派(研究会副秘书长)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撰写、完善航空法主题论文10余篇:(1)《论2010年〈北京公约〉的国内适用与我国刑事立法的衔接》、(2)《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编造法律案例的风险与启示—评2023年美国“马塔诉阿维安卡公司案”》、(3)《国际航空旅客运输中“事故”界定的新近实践与思考——以英国2023年“雅森诉瑞安航空案”为例》、(4)《欧盟〈261号条例〉适用中“先发式拒载”赔偿的新发展——以欧盟法院2023年“FW案”先决裁判为例》、(5)《〈海牙航空仲裁院仲裁规则〉的特点与启示》、(6)《中国民用无人与有人驾驶航空器融合运行的立法发展与规制挑战》、(7)《“无人机行动计划2.0版”:欧盟无人机规制策略的新动态》、(8)《论国际航空旅客运输中因“拒绝入境”引发的拒载问题——以2023年“吴某等诉厦门航空公司案”为例》、(9)《航空公司运输条件中“机型变更免责条款”的法律效力研究》、(10)《欧盟民航网络安全立法的发展与启示—以欧盟〈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指令2.0版〉为例》、(11)“The Contested Validity of Airline Conditions of Carriage in the Context of Aircraft Type Change:An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Chinese Case 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Ltd. v. LIU”和(12)“Regulation on eVTOL Unmanned Aircraft in China:Recent Developments”等。其中大部分论文已发表或拟发表于中国民航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编《国际航空法年度观察(2024)》、上海市法学会主编《新兴权利》集刊(2024年第2卷)、《山东航空学院学报》和The Aviation & Space Journal等。
四、党建工作
1.2024年1月16日下午,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传承革命精神、领略国产大飞机风采”主题党建活动成功举行。在研究会会长郭俊秀的带领下,来自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中航商发、中国东航、东航物流、东航租赁、东航技术、一二三航空等单位的党员和成员代表一行30余人,先后赴张闻天故居纪念馆和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浦东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交流,传承革命精神,领略国产大飞机风采。
2.2024年1月30日,航空法研究会郭俊秀会长、袁发强副会长兼秘书长召集航空法研究会秘书处,专题布置航空法研究会2024年度的党建、学术等相关工作,研究会秘书处组成人员参加本次活动。
五、自身建设
研究会在郭俊秀会长的带领下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有序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会将继续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定期举行工作会议、积极开展党建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推进产学研互动,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
来源:中视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