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7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Functional redundancy in the toxic pathway of Bt protein Cry1Ab, but not Cry1Fa,
4月17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Functional redundancy in the toxic pathway of Bt protein Cry1Ab, but not Cry1Fa, against the Asian corn borer”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玉米螟对Bt蛋白Cry1Ab抗性风险低而对Cry1Fa抗性风险高的分子遗传机理,为Bt玉米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南京农业大学王兴亮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吴益东教授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Bruce Tabashnik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为了解析Bt毒素Cry1Ab和Cry1Fa与亚洲玉米螟体内三种不同受体(Cadherin,ABCC2,ABCC3)的互作模式,研究团队首先采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六个不同组合的基因敲除品系,包括3 个单基因KO品系和3 个双基因KO品系。然后,通过遗传连锁、Sf9细胞毒力、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离子通道等研究,揭示了两种Bt蛋白截然不同的杀虫机制:Cry1Ab具有ABCC2和Cadherin+ABCC3两条功能冗余的杀虫通路,而Cry1Fa仅依赖其中的ABCC2通路发挥杀虫作用。
田间抗性监测数据显示,表达Cry1Fa的Bt玉米在加拿大种植12 年后,欧洲玉米螟就产生了抗性;而表达Cry1Ab的Bt玉米在种植21年后仍对欧洲玉米螟保持优异防效。室内抗性筛选研究表明,玉米螟对Cry1Fa的抗性演化速度明显快于对Cry1Ab的抗性。本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奥秘:Cry1Fa因依赖单一杀虫通路,抗性风险较高;而Cry1Ab则具有两条冗余的杀虫通路,需要两种不同的受体同时突变才能产生抗性,从而显著降低了抗性风险。
吴益东教授指出,“基因聚合”(Pyramid)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性治理对策之一,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杀虫机制的Bt杀虫蛋白进行聚合使用,使得多个受体只有在同时突变的情况下才能导致抗性,从而延缓抗性演化的过程。对于亚洲玉米螟来说,Cry1Ab因其独特的受体功能冗余特性,相当于一种“天然基因聚合体”,提高了害虫产生抗性的难度。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近年来,我国转基因Bt玉米产业化试点种植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应用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预计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快速增长。因此,如何应对玉米螟等害虫的适应性进化,成为我国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新课题。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玉米螟Bt抗性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还为制定庇护所、基因聚合等抗性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要病虫害抗药性机制与治理技术研发”(2022YFD14009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72587)的资助。
论文链接:
植物科学最前沿,专注于植物科学前沿进展、资讯、招聘信息的发布及方法软件共享等zwkxqy;
来源:啰嗦村瓦工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