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是物体固有属性,不随物体所处位置和运动状态改变,单位是千克(kg);重量则是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受重力的大小,会因重力加速度变化而改变,单位是牛顿(N)。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质量与重量混为一谈,比如购买水果时,会说 “这苹果多重”,实际表达的是苹果的质量 。
但在物理学领域,质量与重量有着本质区别。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是物体固有属性,不随物体所处位置和运动状态改变,单位是千克(kg);重量则是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受重力的大小,会因重力加速度变化而改变,单位是牛顿(N)。
例如,在地球和月球上,同一物体质量不变,但其重量在月球上约为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因为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远小于地球 。
从物理学发展历程看,质量概念不断深化。
牛顿第二定律(F = ma)中,质量体现为物体抵抗加速度的能力,即惯性质量。它决定了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就像一辆重型卡车比小汽车更难加速启动 。
而在引力现象中,又引出引力质量概念,用于衡量物体产生和受到引力的大小,如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与苹果之间引力作用,与它们各自引力质量相关 。
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无数精确实验验证,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存在等效性原理,这也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基础 。
随着科学进步,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E = mc²),揭示了质量与能量内在联系,质量可看作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 。
比如原子核反应中,质量亏损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原子弹爆炸就是依据这一原理。这一理论赋予质量全新能量属性,但质量本质究竟如何产生,仍然是科学未解之谜 。我们虽能通过公式计算质量与能量相互转化,却不清楚为何物质具有这样神奇属性。
由于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所以科学家决定到微观世界一探究竟。
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是描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在解释众多微观现象上取得巨大成功,却面临着棘手质量难题 。
按照标准模型最初假设,一些基本粒子应是无质量的,这与实验观测结果产生矛盾 。以 W 和 Z 玻色子为例,理论上它们作为传递弱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若质量为零,弱相互作用应是长程力,像电磁力一样作用范围无限远 。
但实际情况是,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作用范围极短,这表明 W 和 Z 玻色子必须具有质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子和胶子,它们在标准模型中确实没有质量,光子传递电磁力,以光速传播,作用范围无限;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将夸克束缚在一起形成质子、中子等强子 。
为何同样是基本粒子,在质量问题上表现如此不同,成为标准模型质量难题之一 。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夸克质量与质子质量关系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然而,夸克质量总和仅占质子质量约 1%,那其余 99% 质量从何而来?
这 99% 质量主要源于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能量 。
根据质能方程,能量与质量等价,夸克通过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能量巨大,赋予质子大部分质量 。但这又引出新问题,夸克自身质量如何产生?
这就不得不提到希格斯机制了。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希格斯场,它如同一片广袤无垠的宇宙海洋,遍布于整个时空之中 。
根据量子场论,宇宙万物皆由各种量子场构成,希格斯场便是其中特殊一员 。就像电磁场是光子的 “舞台”,电子场是电子的 “诞生地”,希格斯场也有着独特作用 —— 赋予粒子质量 。
当粒子在希格斯场中 “穿梭” 时,会与希格斯场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类似于人在水中行走时受到的阻力 。
想象一个人在平静的湖水中行走,水会对人产生阻碍,使人前进速度减慢 。粒子与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相互作用越强,粒子受到的 “阻力” 就越大,其运动就越困难,而这种运动的难易程度在物理学中体现为质量大小 。
例如,电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相对较弱,所以电子质量较小;而顶夸克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很强,顶夸克质量则较大,是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之一 。
这种通过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获得质量的方式,解释了为何不同基本粒子具有不同质量 。在没有希格斯场的 “真空世界” 里,粒子原本都应像光子一样以光速自由飞行,没有质量概念 。
但希格斯场的存在打破了这种 “自由状态”,让粒子有了质量,进而构建起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
希格斯机制的另一关键概念是自发对称性破缺,它是理解质量起源的重要钥匙 。
从数学和物理理论角度看,许多物理系统在其基本方程中呈现出某种对称性,但在实际物理状态下,这种对称性却并不显现,这就是自发对称性破缺现象 。
以抛硬币实验为例,在抛硬币前,硬币在空中运动的物理规律对于正面和反面是对称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理论上相等 。
然而,当硬币落地静止后,它只会呈现出正面或反面其中一种状态,原本的对称性被打破,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对称性破缺 。
在微观世界中,这种对称性破缺更为复杂且深刻 。在宇宙早期高温高能量状态下,各种相互作用和粒子都处于高度对称状态 。随着宇宙膨胀冷却,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希格斯场发生了自发对称性破缺 。
原本对称的希格斯场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真空期望值,就像从 “平坦的湖面” 变成了有特定 “凹陷” 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电弱相互作用的对称性被打破,W 和 Z 玻色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获得了质量,而光子由于不与希格斯场耦合,仍然保持无质量状态 。
这种对称性破缺如同在混沌中建立了秩序,使得粒子有了质量差异,为物质形成和宇宙演化奠定基础 。不同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强度不同,导致它们获得不同质量,从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物质形态 。
从基本粒子到原子、分子,再到宏观物体,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都源于这一微观层面的对称性破缺 。
来源:宇宙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