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辽宁省,日前正式印发《辽宁省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全省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将达到1370万亩,这也是辽宁连续第五年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那么,辽宁保护性耕作开展如何?黑土地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辽宁省,日前正式印发《辽宁省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全省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将达到1370万亩,这也是辽宁连续第五年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那么,辽宁保护性耕作开展如何?黑土地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之一的沈阳市沈北新区,距离玉米大规模春播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眼前的一大片农田里,还都留着去年秋天收获后剩下的秸秆。农机专家李雪梅和种粮大户杨长春,正跟在一台大型农机后面仔细查看作业效果。
沈阳市沈北新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 李雪梅:机器主要起到秸秆碎混还田的作用,它通过双轴的刀片,将秸秆打碎,打碎之后和土壤混拌,深度在15厘米左右。因为只有达到标准的深度,才能够保证后期播种、保证出苗率。
杨长春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耕作模式,需要在播种之前清除干净地里的秸秆,然后才能进行旋耕、起垄等整地作业。而现在却要将秸秆尽量留存在地里,甚至大面积覆盖在土地上。
沈阳市沈北新区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长春:秸秆覆盖率是30%以上,国家出台政策是每亩补贴三十块钱以上;覆盖率60%,那就是每亩补贴六十块钱以上;要是全覆盖,那就是每亩补贴九十块钱。
杨长春说,农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过去秋天收完玉米,秸秆要么是一把火烧了,要么是打成捆卖了做柴火、喂牲口。
从2020年开始,辽宁持续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今年的任务面积总计将达到1370万亩,同时鼓励各地在计划任务面积基础之上增加实施面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
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掏这么多的真金白银补贴,想方设法要让农民把秸秆留在地里?过去农民眼里麻烦碍事又不值钱的秸秆,怎么就变成了金疙瘩?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生产管理处处长 朱宝玉: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就像盖了小棉被。秋季、冬季,包括春天播种之前,风沙很大、很旱,这个时候,就通过秸秆覆盖,实现了防风、护土、固沙。
秸秆多覆盖、少动土,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防止土壤的风蚀、水蚀。在采访当天,就正好赶上了东北春季常见的大风天。
沈阳市沈北新区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长春:过去这种大风天气,出门恐怕就睁不开眼睛了,土都卷跑了。现在秸秆覆盖在土上,就很少了。下大雨也没事,秸秆在土上头,就减少水蚀了。
秸秆还田 免耕少耕
让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在东北民间,老乡们曾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长期大面积种植连作,以及追求高产的传统耕作方式,让珍贵的黑土地面临土壤质量和肥力双双下降的困局,而大面积休耕养地又会造成粮食减产。这个从“一根筋”变成“两头堵”的难题,在辽宁,正在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中探索着出路。
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农田里,正在进行秸秆全量还田耙混作业。一台台现代农机,隆隆作响上下翻滚,通过高速刀片破碎秸秆,将70%左右的秸秆和土壤混拌至耕作层,地表留30%左右秸秆覆盖,一次性完成了旋耕、破碎、混拌、整地的全过程作业。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艾友营子村某农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员 李剑平:通过机器整地,把有机质(秸秆)融入到土壤当中,保持了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对土壤的保墒软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这一次性整地减少了土地的板结。
地上部分秸秆覆盖减少土地风蚀、雨蚀,地表下大量秸秆还田,粉碎后与土壤混合在一起,变废为宝,增加了农田的地力。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为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适宜耕作。但在长年的持续耕作生产之下,黑土层不断消耗,要想土壤保持地力、粮食高产,大量化肥的过度使用曾经是农户们的无奈之举。而如今,以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的答案。
铁岭市清河区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 谢斌:我们合作社通过保护性耕作后,土壤明显变黑了,而且这两年地里的蚯蚓也逐渐增多,通过秸秆全量还田以后,土壤中的水分散失少,下一步能够出全苗。
喂饱黑土地,打得好粮来。实施黑土地耕作性保护的五年来,变化实实在在发生在了田间地头,靠着秸秆覆盖还田、现代农机推广,地里的蚯蚓多了,地力增加了,产量也提升了。
铁岭市清河区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 谢斌:通过保护性耕作,我们节省了化肥的使用量。作业速度也明显提高,每亩地节省20元左右。前些年我们采取普通耕作的方式,每亩地的产量在1500到1600斤,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以后,每亩地可达到1800到2000斤。
来源:东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