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河底上初中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19:25 2

摘要:1974年3月的一天上午,父亲担着我的行李、学习用品和一个小木箱,我跟在后面步行十多华里,来到西河底七年制学校,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外出上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晚上,住在宿舍里,有的同学想念家人,想的还哭鼻子了。那年我刚满14岁。

□ 郭新荣

五十多年前,我进入西河底七年制学校初中部学习。回想起那段求学经历,我仿佛又回到了童真稚嫩的青少年时代,真切体会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间穿越感。

1974年3月的一天上午,父亲担着我的行李、学习用品和一个小木箱,我跟在后面步行十多华里,来到西河底七年制学校,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外出上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晚上,住在宿舍里,有的同学想念家人,想的还哭鼻子了。那年我刚满14岁。

入校报到后,班主任召集我们进教室,宣布了校规校纪,并指定了班干部,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西河底七年制学校位于孝义县阳泉曲公社西河底村东口。小学与初中是一个校长。这里的校长也是学区的负责人。当时的校长是王福祺老师。他治学严谨,管理有方,把学校管理的井井有条,秩序井然。

进入学校大门,向左拐,上一小坡,是一栋大瓦房,就是我们的教室。再往里走,是一个大操场,操场过去是一排窑洞,是六年级的学生宿舍、班主任办公室和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室。

刚入学时,我们的班主任是侯文金老师,代语文、政治和体育课。

他身材魁梧,上课时,板书标致,写得一手流利的行楷字,且字体漂亮,遒劲有力。课堂上,他从字、词、句、段,都给我们分析的清楚明白,最后,写出段落大意,归纳出主题思想。后来,他还让我们自己先分析,上课后,抽查,他再分析,说明原因,归纳总结。

4月,清明节过后,学校组织初中部六、七年级全体师生到兑镇公社石像村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烈士抗日英雄事迹。之后的作文课上,侯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文,题目是《石像村烈士纪念馆参观记》,那时,语文课上刚学习了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作文的开头部分,我就运用了鲁迅的写法。讲评课上,侯老师还表扬了我的写法。

侯老师是民办教师,秋天收学时,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就到公社电影队工作了。

第二学期,来了一位新的班主任叫马陆生,他是孝义县大孝堡公社东盘粮村人,身材高大,国字形脸,面带微笑。他讲一口带有城东区口音的普通话,以姿势助说话,生动形象。第一节动员课就讲了一个多小时,他围绕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怎样学习以及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同学们听后很振奋,信心百倍。

副班任是任兰老师,代数学、物理。她对学生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如有学生因病、因事误了课,她都要叫到办公室给补课,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七年级时,由原七年级的班主任王殿俊老师代我们,所代课目与六年级相同。王老师已教学多年,性格沉稳老练,教学管理游刃有余。任兰老师则加了一门化学课。一个班50多名学生,就这两个老师,可谓辛苦至极。

当时的课程安排是早自习、早饭。上午,四节课。第二节课后,做广播体操。第四节课后,午饭。午饭前在有台阶的小四合院内集合,以班整队,安排下午的工作,唱歌、放学。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期间,整队后,安排有学生代表讲批林批孔故事,大约20多分钟。学生们肚里饿得“咕咕”响,可他们的故事讲不完就不能吃饭,大家只好忍着,哪有心思听故事。

下午,上一两节课,之后是劳动或自由活动。

晚上,两节自习课,写作业。晚自习时,经常停电,同学们就用小玻璃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照明,把大家的鼻孔都熏得黑黑的。

1975年12月,经选举,我和十几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组织。

1976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王殿俊老师把词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并让我们抄在笔记本上,背诵、默写,深刻领会这两首词的重大意义。

我们上初中时,正值开门办学时期,参加劳动生产实践,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有:种校园地、捡核桃、帮助周边村里收小麦、秋庄稼等。

种试验田时,王殿俊老师从公社农技部门购买回杂交玉米种子,看起来并不饱满,到秋天收获时却结出了又大又饱满的玉米棒子,使我们看到了杂交种的威力。

还有一项劳动是给学校抬煤炭。春天,要用好几周的下午,去离学校四五华里的西河底村碾子沟煤窑抬煤炭;秋天,用煤量增大,要用1—2周时间整天停课抬煤炭;冬天,大地封冻,天气寒冷,学校领导才会与西河底村干部联系,用解放牌大卡车运来几车煤炭,供过冬用。

还有一项令我们头疼的事情,就是向村里人们借农具。如果我们提前知道劳动,星期日就会从家里带上农具。可有时是突然告诉要下午劳动,我们就要去西河底村向人们借农具。好在西河底村民风淳厚,村里的人们人品人性好,乐于助人。每次劳动时,我们总能借到农具。只是借一件农具,往往要问上三四家人。陌生的人家,我们硬着头皮,叫人家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只有借到了农具,我们才感觉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用完后,赶快还给人家,以便下次再借。有句话叫:“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们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那时,我们在学校的生活很艰苦。吃饭,粗粮为主。每人每月交2斤小米,供熬小米稀饭用。早饭,小米稀饭、自带的熟食(玉米面窝头、干窝头片和高粱面食窝窝),午、晚,同样。小米稀饭是大厨师熬的,熟食则是每人一个碗,放在两层大蒸笼里馏热。

上午,上课前,六、七年级轮流,每天派两个男生和大厨师推着用大汽油桶改制成的拉水车,到西河底村后面的水井上拉水,拉一次需20多分钟。

夏天,怕食品霉变,学校让我们3天回家拿一次食品。星期三上午下学后,回去拿。午饭后,即来学校。另外,我们还可以自己交白面,提前报给“灶倌”,午饭时就可以吃上一碗面条了。

那时,我们的课外生活虽然单调,但也觉得很有趣,孩童时期,并没有什么奢望。

晚上,上完自习课,如果还停电,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听老师讲故事,讲国内外形势,了解国家大事。

业余生活就是打乒乓球、篮球;一个月左右,可以看一次电影,那还是公社电影队轮流逐村放映。待轮到西河底村时,就在学校的操场上放映。自从侯文金老师到了公社电影队工作,我们看电影好像也有了优先权。下午,当电影队到来时,我们就不用上晚自习了,看后要求写观后感。晚饭后,同学们帮着挂白色大幕布,搬桌子、凳子,放映完后,再帮着拿回教室。我也积极参与,享受着其中的快乐。

那时放映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创业》《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闪闪的红星》,以及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等。每看完一次电影,我们都被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感动着、激励着!那时候,我们喜欢模仿影片中的主人翁朗诵其中的经典台词,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剧中人。

我们班还组建了文艺宣传队,老师们自编自导给我们排练节目,我操作的乐器是二胡。除在学校的节日期间演出外,还到西河底村的劳动工地慰问演出,得到了社员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但回想起那时的人和事,仿佛就像在脑海里演电影似的,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从内心深处感恩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文化知识,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我们快乐成长。同时,也感恩帮助过我的所有人们!

来源:吕梁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