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土味”20年,从草根歌手到文化讽刺,刀郎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20:00 2

摘要:12岁那年,父母也才渐渐妥协,从反对转变为支持,为此给刀郎买了一架钢琴。

文|火火

“歌词直白,音乐性不足”!

似乎从刀郎出道开始,“土味歌手”的标签就烙印在他身上。

但他在乐坛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段传奇,从“土”到“顶峰”相见。

刀郎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刀郎生于四川,其父母皆为文艺工作者。

他自幼受父母影响,耳濡目染,对音乐也有了自己最初认识。

父母却反对儿子学音乐,作为“过来人”父母深知这条路并不好走。

奈何天赋这东西不是谁反对就能磨灭的。

12岁那年,父母也才渐渐妥协,从反对转变为支持,为此给刀郎买了一架钢琴。

本就是小镇青年,拥有了大大梦想,为了追逐梦想,刀郎选择背井离乡。

17岁刀郎开始了“音乐”漂泊生涯。

他先后辗转多地,跟很多音乐人一样,他从酒吧驻唱开始。

人生转折发生在新疆

这一年,刀郎认识了改变他命运的朱梅,也因此跟随对方去到了新疆。

到了新疆,刀郎就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并且融合新疆的音乐文化创作属于自己的歌。

音乐之路并没有刀郎想象中的顺利,为了追求更纯粹的音乐。

刀郎决心改变,他开始系统的学习音乐,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到戈壁滩、维族家庭采风。

那一年,他创作了1000多首歌。

2001年,刀郎推出《大漠情歌》、《西域情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专辑。

也是这一年,他从罗林变成了刀郎,漫长的沉淀也让刀郎找到了自己的音乐方向。

但就是这种新疆民乐和流行的结合、质朴的语言讲述音乐故事,却不被“主流”看好。

2004年,刀郎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毫无宣传情况下,悄然上市。

一经发表,瞬间“引爆”市场!

《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冲动的惩罚》......火遍去全国,销量高达270万张。

远超当时一线歌手,就连周杰伦都没刀郎的专辑销量高。

这几首歌的传唱度非常的高,刀郎沙哑沧桑的嗓音加上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直击灵魂的歌词。

占领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

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发廊和市集,只要有音响的地方,就播放着刀郎的歌。

音乐市场的巨大成功却遭受了“主流”音乐的集体排斥。

在2010年,评选十年影响力歌手时,那英作为评委会主席,公开反对刀郎入选。

“不具备审美的观点!听刀郎歌的都是农民”!

这话一出,不少音乐歌手纷纷站队。

汪峰评价刀郎的歌是流行音乐的悲哀,他的成功是恶意炒作的结果。

杨坤更直言:“刀郎那个是音乐吗?”

高晓松直接放话:“如果选秀上有选手唱刀郎的歌,在我这他就别想过关!”

有了这几个“权威”的讨伐,刀郎彻底背上了“土味歌手”的标签,甚至刀郎成了音乐界的分割线。

但从争议开始,刀郎显得格外淡定。

没有加入论战,也没有解释,只是承认自己的音乐确实有不足的地方。

那些“主流”的批判并没有撼动他的想法。

“我的歌是唱给老百姓听的,不是唱给评委的!”

一句话,让他始终坚守住自己的音乐立场,他的音乐是普通人情感表达的载体。

让人意外的是,当内地“主流”音乐人排斥抨击刀郎时,港台音乐人对刀郎始终评价很高。

李宗盛:“音乐简单纯粹,触动灵魂”。

罗大佑欣赏他,把唱歌唱得像讲话一样自然。

谭咏麟更是主动邀歌并翻唱《披着羊皮的狼》

面对质疑,刀郎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开始潜心创作。

但他的歌始终扎根在二三线和乡镇城市,完美的绕过了各种评选体系,直达群众。

这也算是一次“音乐民粹”逆袭。

2005年之后,他远离了舞台,但不代表他消失在音乐界,徒弟云朵的一首首经典作品依然延续着刀郎的风格。

讲述着普通人的音乐故事,似乎也在为他日后“付出”做着准备。

2023年一首《罗刹海市》再次引爆全网,这首歌取材蒲松龄《聊斋志异》讲述着一个以丑为的颠倒世界。

歌词中“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直鸡”,直接被网友们解读为是刀郎的反击。

是对当年贬低他的“主流”的讽刺。

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再到《罗刹海市》间隔了将近20年,刀郎经历了爆红到隐退,从隐退到升华。

这首歌引发的文化讽刺远超出音乐本身,罗刹海市更像是一场现实写照,除了带有讽刺意味。

更是一种反击,一种对音乐市场的抨击。

罗刹海市发布之后,当年抨击过刀郎的那些人的社交媒体瞬间沦陷。

网友们自发性的音乐狂欢和自发性的反击,也能反应出,大家也对音乐圈的种种不满。

歌迷和网友,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刀郎,也增加了这首歌曲的解读空间。

2025年4月,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南昌站,门票瞬间售罄。

人们对这场演唱会的期待,也体现“音乐+城市”融合。

结语

南昌演唱会的成功,刀郎也从“被定义的歌手”转变成“定义文化的音乐人。

经历了种种之后,刀郎的音乐不再只是个人的音乐表达,更是一种音乐认同感。

演唱会的主题,串联了西北民歌和江西兴国山歌,实现了一场文化的对话。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刀郎的音乐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兜兜转转,刀郎也从被抨击的土味歌手成长为具有文化批判意识的“艺术家”

这种转变,对音乐文化也有种很深刻的意义,他的歌从不为了迎合市场而讨好主流!

这也是刀郎至今仍然能持续吸引大批听众的原因。

信息来源:

1江西日报:《山歌起处是豫章一场音乐盛宴与城市文化的双向奔赴》

2南昌晚报(洪观新闻):《刀郎南昌演唱会激情开唱 全场观众合唱经典致敬红土地》

来源:小Q聊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