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智慧:慎始才能善终,不搬起石头就不会砸到自己的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20:35 2

摘要:“信”,指信用。“义”,指义理,行为准则规范。“言可复”,指兑现承诺。”因“,指依靠。 全句意思,有子说:讲信用符合义理,才能履行承诺;讲恭敬符合礼制,才能免遭耻辱;所依靠的不脱离自己的亲族,这才是可以效仿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指信用。“义”,指义理,行为准则规范。“言可复”,指兑现承诺。”因“,指依靠。 全句意思,有子说:讲信用符合义理,才能履行承诺;讲恭敬符合礼制,才能免遭耻辱;所依靠的不脱离自己的亲族,这才是可以效仿的。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话的关键字在一个“义”字上。

“义”的含义非常广泛,既指行为规范,制度条例等理性范畴,也包括人的逻辑思维、道德精神等感性范畴。

正因“义”的涉及面如此广而深,所以要求我们在做出承诺前,一定慎重思考,慎之又慎。不然,轻诺必然寡信。

或许,我们会碍于情面而轻诺;或许,我们也会被利益诱惑而轻诺;或许,我们还会因虚荣心、好胜心而轻诺;或许,我们还想投机取巧、以小博大而轻诺……凡此总总,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或不该做的事,不合义理的事,不切实际的事,……最后一定以不了了之,以失信而告终。

西汉名将季布因“一诺千金”,在危难时得到朋友相助,最终化险为夷。

相反,项羽虽勇猛,但因反复无常,导致众叛亲离,最终败亡。

第二层:“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句关键是把握“礼”的尺度。

过近则显谄媚,流露小人相,甚至自取其辱。对人是要恭敬,但须合乎礼节。就如朱熹所说:“致恭而中其节”,就是做到恭敬、谦逊有礼,符合分寸,恰到好处。

在《礼记·曲礼》中也讲到,“礼不逾节”。儒家认为“礼”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核心,而“恭”是礼的重要表现,但需要以“节”来约束。

可见,“恭近于礼”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显。

历史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守丧六年。有人质疑他“过礼”,但子贡并非刻意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因此无人非议,反而备受后世称赞。

第三层:“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在孔子时代,是一个讲究氏族血缘关系的社会。

孔子强调交友最应该信任和依靠的是自己的亲人、亲族,而非为了利益投靠外族,背弃亲族。

三国吕布先认丁原为义父,后为赤兔马杀丁原投董卓;再因貂蝉杀董卓投王允;最后被曹操擒获时,又想拜曹操为义父。曹操因其反复无常,下令绞杀,并骂其“狼子野心,诚难久养”。

由此,吕布在历史上留下了“三姓家奴”的骂名。

我曾听一位朋友讲述一个关于“信”的真实故事。他在一家私企任职时,为了帮助企业进入行业前三,精心制定了一套可行性方案。

BOSS 看过后当即承诺:若能达成目标,就给全体员工发放 10000 元奖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企业不仅成功进入前三,而且一直保持着这一优势地位,他完美兑现了对 BOSS 的承诺。

然而,在发放三次奖励后,BOSS 开始觉得这个目标似乎很容易达成,便以各种理由来敷衍,最终,这个奖励不了了之。

朋友的这个故事,说明:诺言的分量,不在承诺时的豪言壮语,而在兑现时的细水长流。

前两年有一部热播剧《琅琊榜》,靖王萧景琰的侍从列战英称得上是"恭近于礼"的典范。

他对靖王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恭敬:既不会像其他官员那样阿谀奉承,也不会因私交深厚而失了分寸。当靖王遭遇困境时,他默默守护;当靖王需要建议时,他直言不讳。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最终让他赢得了靖王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反观剧中誉王的谋士季师爷,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对誉王极尽谄媚之能事,处处迎合奉承,甚至不惜出些阴损招术。结果,当誉王失势时,第一个被抛弃的就是他,最终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就像我们在上一周所学《论语》中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把握恭敬的分寸,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人格的守护。

恭敬失了分寸就成了表演,真诚守着尺度方见修为。

《乔家大院》中,乔致庸始终坚持"用人重亲"的原则。当商号遭遇挤兑危机时,最先伸出援手的永远是跟随乔致庸多年的老伙计和族亲。

反观对手邱家,因为重用外来"能人"而导致商业机密屡屡泄露。 亲族是根,本应当守护;而利益则如过眼烟云,自然容易散消。

所谓,背亲逐利终成空,守本重情方致远。

综上所述,有子讲的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慎始才能善终。

承诺前,先慎重思考;与人亲近前,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态;择友前,要把握好自己的交友原则。只有在事前谨慎对待,才会有好的结果,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一个意思。

来源:子彦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