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 华夏正声 世界回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20:23 3

摘要: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就是其中之一,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填补了湖北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就是其中之一,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填补了湖北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曾侯乙编钟以“一钟双音”的青铜铸造奇迹和3755字的乐律铭文,不仅实证了先秦礼乐文明的制度规范与科学智慧,还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更以“金声玉振”的永恒魅力架起古今对话与文明互鉴的桥梁,它以其乐器实用性与文献价值的高度统一,被人们称为“活着的音乐文物”。

2016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考古学者通过《东湖宣言》,一致认为,曾侯乙编钟加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之无愧。如今,历经近10年的申报之路,这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声音文献档案”终于成功入选,它的背后,凝聚了几代考古发掘及编钟研究者的心血与付出。

曾侯乙编钟何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背后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它又承载着怎样的世界记忆?我们对话了几位参与曾侯乙编钟发掘的亲历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什么是“世界记忆”?

《世界记忆名录》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而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

1978年,曾侯乙编钟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发掘出土。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整的青铜乐器,编钟上3755字铭文,系统描述了规模宏大的乐音体系和乐音之间复杂的音程关系,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公元前5世纪声文对应的乐律档案文献。

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专家指出,是因其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的特点。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

《世界记忆名录》项目申报组专家、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冯光生:曾侯乙编钟的真实性体现在它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特别是在考古学家、文史专家的注目之下,从曾侯乙墓中挖掘出来的文物,是一个科学发掘的成果。并且,在后续还发表了科学的报告,有详细的记录,所以,它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曾侯乙编钟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规模很宏大,如此宏大的编钟,其件数之多,在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的历史上也是唯一的。此外,曾侯乙编钟上面 3755字的铭文,系统、完整地记录着2400多年前中国人的乐理学,它是声音和文字的互相对照,能还原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音乐理论知识,代表了人类在那个时候理性思考的一个高度,所以它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曾侯乙墓保存完好,没有被扰动,所以曾侯乙编钟的保存情况也非常完好,声音也被保存得很好,且涵盖了人类使用的主要原音,十二律俱全。这些钟分成甬钟、钮钟、镈钟,也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编钟的几个主要类型,因此具有很鲜明的完整性特征。

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幼平: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改写了世界对音乐史的认识,而且它对于编钟所促进的其他的学科发展,是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编钟上的铭文,详细记录了在中国古代,我们有自己的一整套不仅是属于宫商角徵羽的唱名,还有黄钟大吕的一整套的律名,记录了12个半音的名字。

(《中国考古大会》对曾侯乙编钟进行的复原图)

这份记忆,不仅是文字,还有与之呼应的音响,古代人用青铜器把这个声音凝固到了编钟之上,它是永恒的,它不是档案吗?它必须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穿越2400多年的“华夏正声”

1977年秋天,解放军某部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擂鼓墩东团坡修建营房时,偶然发现了疑似古墓的遗存,经考古队专家现场勘探,发现这里应该就是战国时期早期的一个大墓。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场景,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曾侯乙墓的发现,吸引了周边的居民群众,亲历考古发掘现场的冯光生介绍,只要发掘现场灯一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跑来,因为当地还没有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墓葬。

当171根大型椁木被打开,可以看到墓室被水注满。在考古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意思是,文物在干和湿的状态下,都有可能保存得更久。随着水被抽干,淤泥被清走,一件保存完好的编钟赫然显现,不仅器型保存相当完好,就连锈蚀都不曾在编钟上留下过痕迹。这座尘封了2400多年的“声音文献档案”震惊世界。

冯光生: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我自己就是学音乐的,在当时,能发掘出规模如此大的体量的编钟,是我不曾想过的。

因为这次工作,我有机会与它近距离接触。当时,我轻轻叩响了最上层的钮钟,那一下太震撼了!因为钮钟除了有铭文,没有更多的花纹和装饰,所以它的声音击发起来会比较敏感,而且余音很长。当时,我听到它的声音就像水滴一样晶莹剔透。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的演奏彩排。穿黑色衣服的是当时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右边持棒敲钟者为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冯光生。资料照片)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到今天,一共只公开奏响过3次原件。第一次是1978年,在曾侯乙编钟出土3个月后的一场演奏会上,由冯光生奏响;第二次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编钟原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奏响;第三次则是在香港回归之际,作曲家谭盾为交响乐《1997:天·地·人》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谭军就是演奏者之一。

谭军:印象特别深刻。我们排练节目一直用的就是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那是1997年6月3日这一天。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突然被告知,晚上会用原件来录制,心态瞬间就不一样了。

当我真正看到那件“神器”的时候,就觉得眼前一亮,光是它本身的铸造就让人感到非常震撼,上面的云纹图细得像头发丝,是可以拿放大镜看的,真的会有种全身“炸汗毛”的感觉。

当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宝在我手上时,我还真的不太敢去触摸它,不敢用特别大的力度去演奏。当时谭盾老师就跟我们说,用我们自己内在的这种对先祖的敬畏之情去演奏就达到目的了。

(谭军当年跪着敲击编钟时的照片)

当时,有一张谭军跪地敲击编钟的照片被记者拍下,感动了很多人。被问及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姿势来演奏时,谭军表示,其实没想太多。

谭军:编钟的那种形制,我是要敲击最下层的大钟的,所以当编钟放在那里,我觉得用这种姿势(跪姿)是最适合的一种演奏姿势,并没有刻意想什么。是后来记者拍下这张照片后对我说,他被当时这种场景感动了。我想,这可能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之情。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原随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主任王新成手绘图)

“一钟双音”,先秦的声学奇迹

不同于其他平口钟,曾侯乙编钟呈合瓦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形状,让其有了独特的“一钟双音”特色。敲击曾侯乙编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双音共存一体,互不干扰,世间绝无仅有。在同一个钟体上创造出2个相差三度的音高,且音律误差均控制在 5 音分以内,这种调音技术的精密程度让人惊叹。

这背后,是对材料配比、模具设计、浇铸温度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表明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炉火纯青。遗憾的是,汉代之后,编钟铸造技艺已经失传,直到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人们才又重新找回这项消失千年的技艺。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包含冶炼、铸造、美工等160多项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绍清也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非遗传承人项绍清在介绍编钟铸造工艺)

项绍清:编钟的校音打磨只能“做减法”。我们做编钟的时候,首先,它的自然音要高于我们所需要的那个音,要从高音往低音上进行打磨。编钟是一次成型的,不能进行焊接,一焊接或者断裂,这个编钟就报废了,音质就不好了。

为了研究出“一钟双音”,我会先用耳朵听,再用仪器来进行检测。当时真的吃了很多苦,做出“一钟双音”,完全靠自己,也曾一度想放弃。好在,我的夫人非常支持我,一再鼓励我,激励我,她告诉我,既然要做,那就要把事情做好、做成功、做到底。要坚持,我也是一直抱着这样的目标和信心来做的。

大概是1990年,我终于做出来了“一钟双音”,我第一个就敲给了我夫人听,当时敲了一首《东方红》,我的夫人也非常高兴,我们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让“世界记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便承载着祭祀、宴会等重要功能,它是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从曾侯乙编钟上,不曾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曾国揭开了神秘面纱,人们找到了曾国与楚国的关系……穿越千年,如今的曾侯乙编钟依然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这些年,曾侯乙编钟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全世界6亿多人通过各种途径领略了《编钟乐舞》视觉盛宴,成为一张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在湖北省博物馆,每年有近500万海内外观众来汉一睹其芳容,为其量身定制的编钟演出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而为了庆祝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编钟演出再次升级。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出排练现场)

在武汉音乐学院,全国唯一的编钟表演专业每年吸引着越来越多专业人才前来学习进修;在越来越多中小学校,编钟也逐步走进课堂;在景区、在街头,编钟也成为文创、美食糕点实力圈粉……当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已成为每个湖北人、每个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曾侯乙编钟也将被赋予更多新时代的新面貌。

(各种编钟文创产品)

如今,曾侯乙编钟已经获得“世界记忆名录”的官方认证,未来,这块伟大的文化瑰宝要如何走得更远?走得更久?

项绍清: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要把青铜器铸造的工艺继续传承下去。目前,我已经带了30多个徒弟,首先就是要让他们了解古代的传统工艺,然后要教他们把古代和现代的工艺相结合,让他们能够完全掌握每一道工序的制作。搞我们这个传统工艺,必须得静得下心来,能坐下来,一心一意钻研它,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曾攀:在湖北省博物馆,我们一直都在通过展出的形式向观众弘扬中国的编钟和礼乐文化。此外,在省博的组织和推动下,召开了多场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以此来推动全世界的学者对于编钟的认识和研究。我们还持续了这么久的古乐器的复原性演出,这在全国的博物馆中都是领先的,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不断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摄于2025年4月17日 湖北省博物馆 游客正在观赏曾侯乙编钟)

谭军:对于编钟文化的传颂,我们要延伸到作品的创作上面去,写出更多让老百姓喜欢的,更适合编钟演奏的一些作品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希望我们现在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比如说文旅融合等等,把我们的中华编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李幼平:编钟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再仅仅属于博物馆,也不再仅仅属于舞台上。关于编钟,作为艺术创作者需要进一步去探讨它,去研究它,可以邀请大量歌舞团的艺术创作者,来学习,来参观,来了解,来交流,从而去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而且,我们的艺术创作是要面对今天这个时代,面对人们的生活来进行的,要进行新的艺术转化。

冯光生:它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它是人类的一个共有财富。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达到一个巅峰的水平,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传承、交流、汲取的一个结果。

(冯光生在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这次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个大事件,不仅能作为一个媒介,让人们能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我想,各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的音乐家,也会把它视作人类共同的财富来了解它,来接触它,来研究它,有了这样的碰撞和交流,应该可以产生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

策划:徐瑗 柳芳

编审:柳芳 杨康

记者:杨岚 雷少军 周翔 赵黎黎

视音频录制:张雄飞 王磊 朱哲鋆 陈力 尹哲 周科屹

通讯员:艾海滨 赵文 聂峥

来源:长江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