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出入不是太大,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2-10 23:40 3

摘要:明清时期殿试考完,考生会按名次被分到三个等级:一甲、二甲、三甲。考中一甲的称为进士及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三甲的则是同进士出身。很明显,同一科的进士会因为成绩好坏,被分成三个级别。

明清时期殿试考完,考生会按名次被分到三个等级:一甲、二甲、三甲。考中一甲的称为进士及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三甲的则是同进士出身。很明显,同一科的进士会因为成绩好坏,被分成三个级别。

考中一甲的那三位——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待遇自然是非常好,比二三甲的进士要高出一大截。一甲的三人在传胪之后,马上就能当上官,比如修撰、编修之类的。而二三甲的进士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得再参加一次朝考,考完了才能定下来以后干啥。

在清朝,对一个刚考上进士、拿到做官资格的人来说,二甲、三甲的排名,也就是殿试的成绩,那可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清朝的殿试到底是怎么分二三甲的呢?还有,这些二三甲的进士在分配官职上有什么不同呢?

【先来说殿试二三甲是如何确定的】

清朝一共举行了112次科举考试,选出了26849名进士。在这些进士里,大部分都只是考到了三甲的名次。

清朝的科举考试大多是照着明朝的制度来的,殿试这一环节不会有人被淘汰,主要就是重新给考生们排个名次,根据考试成绩分出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等级。

不过有个问题是,官方的文件里并没有说清楚殿试是怎么评分的,也就是说,制度上没写明二甲和三甲进士要招多少人。看起来,每次殿试二甲、三甲进士能招多少人,都是碰运气决定的。

排名先后并非没有依据,主要就是看考生的策论水平如何,还有个基本规矩,那就是二甲进士的人数肯定要比三甲进士少。

御史认真查了清代112科进士的录取名单,发现每科二甲和三甲的录取人数都不一样。大概顺治和康熙两朝,二甲进士和三甲进士的比例是四个三甲里出一个二甲;雍正和乾隆两朝呢,大约是三个三甲里出一个二甲;到了嘉庆朝以后,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涨得挺快,有时候都快赶上一样多了。

虽然朝廷没有明确规定二三甲进士要招多少人,但基本上可以说,考生最后是进二甲还是三甲,主要还是看他们的策论考得怎么样。

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不光得学问扎实,有时候还得碰上好运气。就像现在的高考,要是学生考前猜中了考题,那分数自然就上去了。

会试挺让人捉摸不透的,考生们考前都会努力钻研以前的会试题目,而有些有关系的考生,还会在京城到处打听,想从朝廷官员那里套出主考官的一些情况和出题风格。

这样一来,有些本身实力很强的考生,可能因为没猜中考试题目或者没走关系,结果会试考得不好;相反,一些学问不怎么样的考生,反倒因为运气好而占了便宜。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题目在考试前谁也不清楚,这时候靠的就是个人的真本事了。因此,好多在会试里没考好、名次不佳的考生,都能通过殿试这次机会来扭转乾坤。

在殿试开始之前,朝廷对二甲、三甲要招多少人并没有固定说法,目的就是要再次测试下考生们。要是参加殿试的考生都很优秀,那二甲进士录的人就会多一些,要是都不行,录的人就少。说白了,二甲进士最终要招多少人,关键还得看考生们的水平咋样。

问题是,每个考生面对考试的心态都不一样,殿试时因为紧张没考好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殿试完了之后,还会再组织一次朝考,以此来最终挑选庶吉士。

就拿曾国藩来说吧,他本身功底挺深厚的,可在殿试时表现得不怎么好,好在朝考时他又找回了状态,成功进了翰林院庶常馆。

嘉庆皇帝之后,朝廷好像变得宽容了些,特意提高了二甲进士的录取名额,只要考生答题不离题,书法还过得去,基本都能被划入二甲进士的行列。

【二三甲进士的仕途有何不同】

朝考成绩一出来,新进士们的官场路子就大致定下来了。那些没被挑中做庶吉士的进士,就得正式加入“进士班”,等着吏部每个月的选拔安排。

清朝初期,考中二甲、三甲的进士们很快就能当上大官,一开始的职位就不低。最低的也能当个知县,运气好的能直接做知府,大部分人都能混上个知州的职位。

从康熙皇帝那时候起,考中进士后想当官就变得更难了,而且朝廷明文规定,二甲进士会比三甲进士多一些好处和特权。

二甲进士排在前面,他们里头的很多人都会留在京城工作,主要是做主事。要是被派到外地,二甲进士通常做的是推官(这是个知府副手的官职,正六品,后来这个官就没了),而三甲进士则去做知县。从官职级别上看,二甲进士明显要高一些。

雍正年间,有个新规矩,就是二甲里头考第一名的,也就是总成绩第四的那位传胪,考完就能直接当官。这叫做“榜下即用”,意思就是说,不用再去吏部那边排队等安排,皇上会直接给指派个职位。运气好的话,能去南书房帮忙,大部分人则是去六部当个主事。

二甲中成绩比较好的考生,会先在六部以试用主事的身份工作,等试用期满了,如果部里的长官觉得满意,就可以直接正式任命;二甲里成绩不那么好的,还有三甲的进士,留在京城任职的机会就比较小了,大多会被派到外地去做知县。

到了嘉庆年间,政策有了新的变动,不管是二甲进士还是三甲进士,不管名次是在前面还是后面,都平等对待,主要是看吏部怎么选拔来安排官职空缺。这样做显然是个进步,能让同一科考中的进士在分配工作上更加公平。

虽然嘉庆皇帝之后,二三甲的进士们都说自己是凭本事考上的,但吏部在操作的时候还是有点儿变味儿。到了月选的时候,吏部因为不知道这些新科进士到底有多大能耐,所以只能按名次来选。

比如说吏部只有50个官职的空缺,那他们就会从考得最好的前50名进士里面挑选。吏部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通常皇帝也不会去插手管这件事。

清朝时当官的特别看重科举考试出身,就算是进士也得分个高低贵贱,翰林看不起二甲进士,二甲进士看不起三甲进士,而三甲进士又看不起举人。这样一来,同样是进士,那些三甲进士就因为前面多了个“同”字,心里觉得特别没面子。

来源:阿龙阅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