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做廉价感妈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20:33 2

摘要:“那可太多了!兜里没余钱,养娃帮手不给力,身心都在亚健康,上顾不了老,下照顾不好小,还要为了生活天天做牛马……”

“对于中年妈妈而言,什么事最扎心?”

在网上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瞬间,我自动就接上了话:

“那可太多了!兜里没余钱,养娃帮手不给力,身心都在亚健康,上顾不了老,下照顾不好小,还要为了生活天天做牛马……”

随便一件单拎出来,都能扎穿中年妈妈的心!

继续往下看时,才发现问题后面的答案竟然是:

中年妈妈最扎心的,是费心费力几十年,照顾好了家庭,养育好了孩子,唯独把自己活得无比廉价感,最后惹来所有人的嫌弃。

如果是以前看到“廉价感”这个词,我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对妈妈们太过苛责。

但现在细细想来:

“廉价感”只是从他人视角看到的表象,背后暴露的,是妈妈们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那些在别人眼中显得“廉价感”的妈妈,她们很少把目光投向自己,常常有一种不配得感;

她们为孩子、为家庭付出很多,却很少悦纳、在乎自己;

她们放弃了热爱,耗尽自己托举孩子,却在多年后才惊觉,自己早已追不上孩子的步伐……

心理学中认为,孩子的自我认知,通过观察母亲形成。

如果妈妈能养好自己的这5个方面,就能丢掉“廉价感”,而这也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我坐在公交车上,身旁有一个女人。

她的发型、体型、神态,都和我母亲一模一样。

我的母亲已离开我十年,但遇见和她相似的人,想起她,我依然下意识地感到厌恶。”

这是公号@网易人间的一位作者写下的记录。

作者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都会来接她放学。

但她却很害怕在校门口看见母亲,因为她的母亲在其他妈妈中看起来总是格格不入:

肥胖笨拙的身材,一成不变的中分盘发发型,一件暗色的过时肥大蕾丝短袖。

再配上永远汗津津的脸,焦急又傻气的神情,和腋下浓烈的狐臭味。

小小的她并不懂得为什么一定要“儿不嫌母丑”,她只觉得妈妈糟糕的面相,让她在同学面前很丢脸。

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另一个“孩子”在描述自己的母亲时,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上学时,最盼望的就是妈妈来接我。

人群中,她不是最好看的一个,也不是打扮最精致的一个,但她总是把自己拾掇得干净清爽,脸上也永远是温和淡然的神情。

站在那里,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让我总忍不住想要立刻跑过去拥抱她。”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会怎样定义自己。

妈妈的面相,是教育最好的镜子。

衣着简单大方,笑容温暖自信,举手投足从容舒适。

传递出的不仅是热爱生活的态度,也是以身作则地告诉孩子:

无论生活是否平淡,无论自己是否平凡,只要有热爱生活的心,美就会在你的身上自然流动。

妈妈养好自己的面相,取悦了自己,蓄满了能量,自己和孩子都会身心愉悦。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摆摊卖小东西为生。

为了用自己的吃苦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她不停地对儿子唠叨:

咱家穷,不如别人,你不要和别人比。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话懂事,给妈妈争口气。

妈妈的初心是为了儿子好,可镜头中,儿子的脸上却全是尴尬和委屈。

可这种“廉价感”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逐渐形成低自尊认知,加强他们的不配得感和自卑感。

还有一些反复的抱怨、指责、诉苦、唠叨等表达方式,都会让妈妈的的言行变得充满“廉价感”:

“你要记得……我说过很多遍了。”

“你不能……你要听我的。”

“妈妈这么不容易,都是为了你……”

“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居然一点都不心疼和感激妈妈……”

这些言行中的“廉价感”,传递出的是负面能量和匮乏感。

孩子会被养得自卑,妈妈们自己也会在日复一日地被持续消耗精神能量。

试着把唠叨、指责、抱怨……改成鼓励、肯定、表扬……

你会发现,说出口的话,一旦换了语气、态度,你自己的心态,和孩子的回馈都会变得更积极、正面。

我的一位家长,每次聊起她都特别唏嘘。

她早年间远嫁到了我们这个西北三线城市。

儿子出生时,没有人照顾,她只能辞掉原来的工作,专心在家陪伴孩子。

没有了经济收入,娘家又远在千里之外,社交也几乎全无,很长一段时间,她经常陷入情绪崩溃中。

后来儿子长大一些,不需要太费心费力照顾了。

她正准备重新打起精神找份工作,却又意外发现自己的婚姻早已在暗处生满了“脓疮”。

在一重重的打击下,她彻底崩溃,变得歇斯底里。

之后的几年,也一直沉浸在情绪深渊中任由自己坠落。

那段时间,儿子成了她唯一的“精神稻草”:

做什么都要先征求她的意见,不能有一点反抗,不能有一点不满,还成为了她负面情绪的宣泄对象。

直到某天她儿子因为抑郁差点自杀,她才醒悟过来。

从那之后,她开始重新养育自己,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努力走出去社交。

当她自己开始一点点变好后,再去面对儿子时,她的状态、心态都彻底发生了变化:

以前只盯着儿子的缺点,现在开始关注儿子的优点;

以前只发泄自己的情绪,现在反而能接住儿子的情绪;

以前总把自己带入受害者的角色,现在却觉得自己的面前是一片坦途。

养好自己的情绪,是妈妈们最重要的修行。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才是孩子最大的幸运。

妈妈情绪松弛、自洽,就能有足够的余力给予孩子爱、信任、尊重和拥抱。

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男主查尔曼的母亲,内在空虚,一生的追求,就是找个好人嫁了。

她嫌弃查尔曼的憨傻,闲着没事就打骂儿子取乐。

在母亲的养育下,查尔曼养成了自卑、自暴自弃的性格,即使人到中年,想起母亲每日的无端谩骂时,他都会觉得无比受伤。

在母亲年老,发现自己这一生都找不到“依靠”后,更是变本加厉地咒骂和折磨查尔曼。

查尔曼理解母亲心中的苦闷,但也隐隐憎恨过母亲,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也会和母亲一样,活得没有任何意义。

直到某一天,他在喂鸽子时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女性:

她喜欢阅读,总是静静地坐在广场拿着一本书看,阳光洒在她身上,也仿若有了生命。

在她的鼓励和影响下,查尔曼也开始阅读,还记住了书中的一句话:

“如果童年缺失了爱,那就有很多很多的爱在等待你发现。”

她就像查尔曼的“精神妈妈”一样,让查尔曼通过书籍,重新学会了如何去爱。

她给了查尔曼在亲生母亲那里没有获得的精神引领,让查尔曼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

母亲的精神海拔,决定孩子的认知地平线。

妈妈的精神世界,会映照进孩子的生命。

一个精神世界足够充盈的妈妈,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也顺便滋养了孩子。

刷了很多咨询师的直播间,发现很多妈妈们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其实都和自己的认知有很大关系。

如果妈妈的认知只停留在孩子只有卷学习这一条路可走,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拼命鸡孩子中;

如果在妈妈的认知中,发展课余兴趣爱好是不务正业,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那么她很能可能会把孩子学习之外的所有事,都一刀切排除在外……

但反观那些咨询师,他们也曾诉说过很多自己遇到的育儿问题。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一直在保持自我成长,所以即使问题存在于当下,他们也能在未来将这个问题慢慢解决掉。

想起一句话:

妈妈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步线。

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的90后女航天员王浩泽,她的妈妈早年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无奈辍学。

但她妈妈认为女孩子也可以读书,于是坚定决心,哪怕在田间地头看书,也要让自己“考出来”。

在强大的意志和努力的拼搏下,她妈妈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

她告诉女儿:“没有什么是女孩子不能做的。”

妈妈“不让自己被困住”的高认知,成为了王浩泽的榜样和力量,也让她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飞向了蓝天。

从“认知天花板效应”来看,妈妈的思维层次,给予了孩子相对应的信息广度、宽度和质量,这些对于孩子的潜能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而且妈妈提升自己,不仅是在丰富自己的世界,也是在和孩子保持步伐一致。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先照顾好自己。

当妈不易,唯有自渡。

妈妈的自信、从容,会鼓励孩子更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

把自己的外在养得“精致”;把言行、情绪养得“贵气”;把精神、认知养得“富足”。

当妈妈能活出自己最闪亮的样子时,就能站在前方,指引并目送孩子奔向更精彩的远方……

与诸位妈妈们共勉!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