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8种野生鸟类,北京鸟类数量已经达到527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20:43 2

摘要:4月20日,京华飞羽2025北京市第43届爱鸟周宣传活动在昌平区白浮泉公园启动。活动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式发布《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记者获悉,这是北京继2021年之后,第四次更新该名录。据其内容显示,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33目108科62

4月20日,京华飞羽2025北京市第43届爱鸟周宣传活动在昌平区白浮泉公园启动。活动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式发布《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记者获悉,这是北京继2021年之后,第四次更新该名录。据其内容显示,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33目108科620种,其中鸟类已达到527种,较2024年数据,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再增8种,均为鸟类。

4月20日,京华飞羽2025北京市第43届爱鸟周宣传活动在昌平区白浮泉公园启动。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进展:北京再添8种陆生野生动物种类

北京正处在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关键枢纽之一。近年来,北京地区的鸟类保护成绩显著,为迁徙通道上的候鸟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和觅食环境。目前,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以及拒马河五大河流实现全线贯通,森林、灌丛等六大生态系统也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官厅水库、延庆野鸭湖湿地等保护区常能看到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停歇,丹顶鹤、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有出现。此外,北京还为黑鹳、褐马鸡等珍稀鸟类设立保护区和保育小区,标志野保工作已进入精准管理阶段。

如今,北京平原区及山区的绿色大斑块已初具规模,重要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努力使得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为候鸟等野生动物打造出了一个优质的“五星级驿站”环境。

活动上,10只经救护且符合野外放归条件的鸟类振翅高飞,重返蓝天。何建勇 摄

活动当日,继2024年更新后,今年《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持续更新。相较于去年,此次发布的名录显示,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33目108科620种,较2024年的612种新增了8种,其中鸟类达到了527种。新增加的8种全部为鸟类。其中,栗树鸭、黑海番鸭、蛎鹬、青藏沙鸻、白冠攀雀等5种鸟类均于河边或水库发现;荒漠林莺、棕胸蓝姬鹟、中华长尾雀等3种鸟类,经市园林绿化局组织专家鉴定后确认为北京新增加物种。

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张志明告诉记者,这8种新增的鸟类,在全市分布广泛。既有在远郊密云清水河畔发现的,又有在京南近郊南海子发现的鸟类,“这说明了我们北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不仅郊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市生态也有所改变。”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监测员。张志明说,目前北京的鸟类数量已经达到527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这都是很显著的数字,“这体现了首都生物多样性的建设成果,也标志着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的建设,又往前迈了一步。”

讲述:发现新鸟种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盲盒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发布新名录以来,共增加了24种野生动物。张志明说,在名录的四次更新中,每次都有新鸟种被发现。而这次更新发布的8种鸟类,比以往也更具备稀缺性和珍贵性。

“比如像这次在通州区发现的黑海番鸭,过去只在沿海地区出现,现在不止一次在内陆被发现,这就说明了它迁徙路线的拓展,也说明鸟类分布区域的增加,而这些都是与鸟类栖息环境的改善密切相关。”张志明说。

羿健是通州爱鸟汇的志愿者,也是黑海番鸭的发现人之一。他讲述,对于像他一样的鸟类调查员来说,每次外出都是一次“开盲盒”的机会。羿健回忆起去年11月,自己与两名观察员前往通州北运河附近的马头村,“去之前只听说有鸟友在这里拍到了斑背潜鸭,它的眼睛状态似乎不太好,本来是想去看看情况的。”

黑海番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行至甘棠下游,斑背潜鸭没能看到,羿健一行三人倒是一眼注意到了一群普通秋沙鸭之中的一只异类,“它很小,我们当时用双筒望远镜看,第一感觉像是赤嘴潜鸭的雌鸟,从来没想过会是黑海番鸭。”

的确,就是因为对鸟类的关注,羿健和伙伴们太知道黑海番鸭只会在沿海地区出现,鲜少出现在内陆,更从未在北京现身。最终通过其他爱鸟人士和专家的鉴定,才为这只黑海番鸭“验明正身”。

“感觉这次‘开盲盒’带给我们的惊喜是对之前这么多年观鸟爱鸟的一次嘉奖。”鸟类迁徙的路线是固定的,羿健猜测,它的出现或许是与其他鸟类一起迁徙到了北京,它在这里能生存下去,对北京来说也意味着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一些。

羿健告诉记者,观鸟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望远镜就够了,最多还需要一本图鉴,还得经常和老师、鸟友交流,沟通经验。过去多年,羿健与爱鸟汇的六十余名伙伴持续在“家门口”通州区观察、巡护鸟类,多数情况下,与他们相遇的都是那些鸟类“老朋友”,“新朋友”的出现可遇不可求,可每次相遇都能让团队备受鼓舞。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敬畏生命,关注身边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包括我们有时候也会组织青少年去观鸟,去做路线的记录,这对于城市多样性的丰富也是有支持和帮助的。当真正投入其中,就有机会体会到更多‘开盲盒’的乐趣。”羿健说。

互动:“京华飞羽”北京鸟类影像大赛启动

记者了解到,北京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已记录鸟类527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凭借卓越的生态禀赋,每年春秋两季,数十万只珍稀濒危候鸟选择在此停留,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飞羽天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观鸟爱好者的目光。

4月18日至19日举办的北京公园观鸟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个城市的20支专业观鸟队伍踊跃参与,进一步凝聚了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识,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互动活动仍在持续。当天,“京华飞羽”北京鸟类影像大赛就在活动上正式启动,赛事将通过镜头语言激发公众对鸟类之美的传播热情,邀请市民用镜头定格飞鸟精灵。赛事要求参赛作品聚焦北京本土的野生鸟类及栖息环境。在参赛对象上,面向全体市民、自然爱好者、专业的摄影师和团队。但相关负责人也特别强调,赛事拒绝摆拍、惊吓、诱拍等不文明拍鸟作品。

大赛从4月20日起正式征集作品,一直持续至8月31日,预计下半年将评选出优秀作品并颁奖。在征稿期内,市民可登录“爱鸟国际”微信小程序,进入京华飞羽2025北京鸟类影像大赛专区,即可发布照片和视频。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

来源:上上默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