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部相机,改变了553万孩子的命运!

摘要:这个“大眼睛”姑娘,名叫苏明娟,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国人都记住了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但少有人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解海龙。

改变553万孩子命运的照片

这张照片大家是不是都似曾相识呢?

这个“大眼睛”姑娘,名叫苏明娟,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国人都记住了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但少有人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解海龙。

解海龙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出现的一位利用影像推动社会进步的摄影人,他通过摄影作品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26年前,正是他的眼睛发现了“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背后的摄影师,他改变的何止是一个女孩的命运,更是553.6万中国孩子的命运。

他也曾说:“我想上学”!

解海龙拍摄“希望工程”作品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小时在老家读书的那个乡村小学,“有种亲切感”。他人生的起点,是在河北衡水景县。

“我1951年5月出生,老家是景县西周庄。我爸爸13岁从老家来到北京,在前门附近一家首饰行当学徒。”

解海龙是家中长子,在老家出生。解海龙4岁,跟着奶奶姥姥在村里上学。在解海龙的印象里,学校的房子破破的,窗户没有玻璃,都是那种窗户纸。地上是砖头,上面用木板一搭就是桌子凳子。

解海龙6岁回到北京,真正上小学是7岁半。“家里跟我说得很清楚,到16岁必须自立,早点儿上班挣钱减轻家里负担。我上初二时15岁,爸爸就给我找工作,我嚷嚷说,为啥让我去上班?我还想上学!”抗争的结果是解海龙又回到了教室。

然而,1966年6月,那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到来,还是让他告别了学校。1968年2月,解海龙报名当了兵。

人生的第一部相机

解海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非常相信照片的人。当语言在空中越飘越远,文字在记忆深处逐渐发黄时,照片以它沉默和固执的方式停住,供我一千遍、一万遍地默念、抚摸和怀想。”

17岁参军,他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18岁,他第一次接触相机。20岁,他分配回北京工作。1984年,他进入当时的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宣传部工作……

解海龙真正迷上摄影是因为看了一次影展,第一次被纪实摄影的力量震撼到了。回家后,他几天睡不着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买个相机,我也要拍这么好的照片!”

那之后,他就天天寻思着攒钱买相机。1979年,第一次涨了工资,每个月涨7块钱,一次性发下来一年的钱,突然有了一笔80元的“巨款”。他“连哄带骗”地说动妻子,人生第一台相机到手了——海鸥牌的,87块5毛钱。

八十多块钱的海鸥相机,相当于解海龙一年的工资,为了不再重蹈部队里的覆辙,他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

1979 年,《大众摄影》复刊了,于是他就一期一期地跟着学,连它印了多少本儿、定价多少钱、里面谁谁获奖解海龙都能背下来,滚瓜烂熟。

获奖专业户

相机有了,解海龙又买回来一堆教摄影的书学习,并且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个月至少要发表3张作品!

到1984年,他已经拿下了三个全国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到1989年,获奖作品就有400多幅了,其中100多幅还是国家级的。

那几年,因为得奖多,解海龙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直到遇见一位部队转业的摄影老师刘加瑞。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直言不讳地说:“你拍的片子有点浅,即便是赞扬,你也不要肤浅地去表现,藏则深,露则浅。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摄影有歌颂的,但它更大的作用是传播、记录,更多是传递一种信息,给人一种感染,一种思考。”

一席话彻底击中了解海龙。事后,他翻阅了世界上经典的战争摄影,再反观自己拍的,只想说两个字:甜俗。解海龙迷茫了,“摄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要去寻找一个答案。

“什么是摄影?”

“什么是摄影?”1987年,这个答案浮现了。这一年,解海龙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广西融水,他本来是去拍少数民族过节的,偶然听说那里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解海龙一下子敏感了起来,于是走了80多公里,去了一个寨子。进到寨子的学校里,听到一个教室传来琅琅的书声,看到一个女老师,背着一个孩子正在上课,解海龙一下子激动了,立刻换了个广角镜头抓拍下这一幕。

后来,解海龙打听到,女老师名叫戴红英,28岁,有两个孩子,大的2岁,拿绳子拴在家里不让跑远,小的5个月,就背着上课。

另一张照片是在唐山拍的,1987年,唐山大地震恢复后,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伤残运动会。解海龙在入场式上看到一个没有腿的小伙子,用膝盖在走路,还挥动着帽子向看台上的人致意,那种精气神一下子抓住了他。解海龙拍下这一幕,为之命名为“雄壮的入场式”。

广西女老师和唐山运动员的照片后来都拿了全国的一等奖,但是这一次大家对解海龙的评价不太一样了,“有深度了!”朋友们都说。他总结了很久,终于明白了老师对他说的话——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好的摄影作品会提出问题,会推动社会去解决问题。那一刻,解海龙开始向往当一名记者。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查畈村,我国每年有100万像张天义(小光头 7岁)一样聪明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解海龙摄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查畈村,我国每年有100万像张天义(小光头 7岁)一样聪明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解海龙摄

1991年4月,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王里河小学,胡善辉(大鼻涕 8岁)在大声朗读课文。解海龙摄

1991年4月,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琉璃河村,姐姐杨永香(14岁)把救助款让给了妹妹杨永贵(11岁),妹妹心里很愧疚。解海龙摄

一边拍一边哭

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发展正轰轰烈烈,解海龙却做了一个决定:要去拍中国农村!课题都想好了:中国农村20世纪末叶基础教育现状调查。1991年4月,解海龙上路了。

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哪里穷就往哪里钻。吃饭买一毛钱的饼,一毛钱的鸡蛋汤,一顿饭两毛钱搞定,晚上就找老乡家寄宿。一年下来,他跑了12个省28个国家级贫困县,去寻访那些最渴望知识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解海龙为自己拍的一系列照片定了个主题——“我要上学”。每到一个地方,他就跟着当地的小孩一起去他们的教室上学。很多照片解海龙都是一边拍一边哭的,冲洗出来的时候,还要再看哭一遍。

1991年4月,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一场春雨教室便一片泥泞,孩子们继续上课。解海龙摄

1991年5月,山东省平邑县西点村小学,村民们集资翻盖了教室,但再也无力为孩子们购置课桌了。解海龙摄

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拉海沟乡大店子村,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孩子们烤烤冻僵的小手继续上课。解海龙摄

1992年2月,甘肃省渭源县聂家山小学,一场暴雨摧毁了教室,孩子们眼睁睁地盼望着能有一间屋子再让他们上课。解海龙摄

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中心学校 这里还没有通电,孩子们在煤油灯下学习。解海龙摄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扛着桌凳去上学。解海龙摄

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垤玛小学,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学生们只好露天上课。解海龙摄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希望工程援建的第一所小学。解海龙摄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保华乡东升村,12 岁的李成妹没有上过一天学,无论刮风下雨她都要去山里砍柴。 解海龙摄

1991年4月,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解海龙来到一年级教室,想拍一张“上课聚精会神”的孩子。抬头,一双大眼睛陡然映入眼帘,一下子让他的心揪了一下,解海龙毫不犹豫按下了快门,这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大眼睛”。

1992年,解海龙把这一系列“我要上学”的照片交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项目,“大眼睛”那直勾勾盯着人看的眼神,几乎打动了青基会所有人,被一致选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这组照片扩大了“希望工程”的影响,照片发表后第8个月捐款已达到一个亿。

1994年,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大型义演,解海龙的56张照片同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展出,他也因此成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实摄影展的第一人。

2006年,在中国第一个影像艺术拍卖专场上,“大眼睛”以30.8万元创下专场的最高成交价格。这笔钱,解海龙全部捐出,在西藏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截至2016年底,希望工程总计接受捐款129.5亿元,资助学生553.6万名。

大眼睛 1991 年 解海龙摄

他们的缘分

1992年,解海龙进入《中国青年报》,如愿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做记者的10年里,张家口地震、阿尔山大火、98抗洪他都第一时间冲到第一线,更被评为“全国十大青年摄影记者”。

他一直没有停止希望工程的拍摄,每隔5年,都会回访一次曾经拍过的孩子。1996年,他回访一所河南的小学时,看到一个家里没钱面临辍学的女孩。回到北京后,他立刻联系人帮助这个女孩。女孩名叫范明珠,后来一直读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

当年,和大眼睛一起作为希望工程第一批公益宣传照片的,还有两个男孩“小光头”和“大鼻涕”。“小光头”名叫张天义,后来从盐城工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成为一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大鼻涕”胡善辉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

2005年5月,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在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解海龙久别重逢了。

2007年9月,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家长既是羡慕,又有期盼。

2007年9月,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村头刷满免除学杂费的标语,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

2005年5月,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院内,14年后,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在北京首次相聚。

20多年来,解海龙和许多孩子都保持着联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在解海龙心中,如果不是大眼睛和这些孩子,他可能不会走上纪实摄影的道路。20多年过去了,他庆幸他拍下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说:“纪实就是纪实。”

用影像去记录一个时代,用影像去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他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最崇高的使命!

20年,他用自己的照片和足迹,改变中国553万孩子的命运,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希望工程”这一公益事业中。

来源:电气工程师S1006955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