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孙俪的新剧《蛮好的人生》刚开播,立马把收视率干到了2.3%以上,某个时间段甚至还突破3%的高点,直接坐上了央视黄金档的头把交椅。网友也纷纷感慨一句:“娘娘还是那个娘娘,好久不见,还是霸气。”
一句话说穿:电视圈的收视法宝,就是“狗血剧情+熟脸演员”!
这不,孙俪的新剧《蛮好的人生》刚开播,立马把收视率干到了2.3%以上,某个时间段甚至还突破3%的高点,直接坐上了央视黄金档的头把交椅。网友也纷纷感慨一句:“娘娘还是那个娘娘,好久不见,还是霸气。”
但有意思的是,这剧火归火,讨论归讨论,争议也是一波高过一波。尤其是行业内,某个群体可真不是滋味——保险从业者看完,只想捂脸退出群聊。
到底咋回事?
剧中,孙俪演的是胡曼黎,一个在保险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销售”。业务能力强不说,还特别懂得揣摩人心,走的就是“情感牌”,为了让客户买单,什么面子都能放下,甚至有时候干点不太合规的事也在所不惜。换句话说,她是那种“能拉客户下个馆子,就绝不打电话”的业务员。
这设定一出,立马戳中了保险从业者的神经。
有从业7年的资深保险人看了剧后直接发文喊话网友:能避雷就避雷,这剧“丑化我们这个行业”,而且点名了孙俪和导演汪俊都得负点责任。按他的说法,这剧全程都踩雷,特别是那些“看着就不合规”的操作,看得他气血上头,直言“被气出高血压了”。
这就不是一个人的吐槽了。类似的声音在评论区一溜排开,许多保险从业者都摇头叹息。他们的核心观点就一条:“我们好不容易把行业口碑拉回来点,结果这部剧又让外行人对我们误会加深。”
有人甚至讽刺说:“这部剧一播出,保险行业怕不是又回到十年前了。”
可问题也不复杂,大家的质疑点很集中:
1. 不规范地拉客户。
2. 用感情手段引导购买。
3. 把保险销售描绘成“舔狗”角色。
4. 明明是专业服务行业,却表现得像“推销传销”。
5. 情节过度夸张,脱离现实。
有些观众原本还当剧情看个热闹,结果一看评论,才发现原来不少细节真的是“雷区”。也难怪行业人士一边追剧一边怒摔遥控器。
不过孙俪其实也不是完全没做功课。在剧外宣传的时候,她就曾提到过,胡曼黎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传统保险人”,就是那种靠经验吃饭、靠感情打单的老路子,而男主薛晓舟(董子健饰演)则是新时代的代表,更看重流程和合规,属于“规矩内拿成绩”的新人。
说人话就是——孙俪这边是感情营销那一派,董子健这边是流程至上专业派。
两人后续肯定少不了一番思想碰撞、激烈对抗,剧情也因此有了张力。从这个角度看,《蛮好的人生》其实是想通过“旧思维 vs 新理念”的冲突,来折射保险行业里的变革和现实。
但说实话,想表达是好事,问题出在呈现方式太粗暴太脸谱化。一部剧的力量是大,但一旦误导观众,就容易让行业背锅。
所以说,有观众提醒得也挺对:影视剧嘛,戏剧冲突是必须的,可千万别把它当成行业百科全书来看。想真正了解保险行业,还是得靠亲身经历或正规渠道,不能一看电视里“卖保险的上赶着求客户”,就以为现实中所有人都这样。
从数据来看,《蛮好的人生》无疑又是孙俪的一波霸屏输出,也展现了她在都市题材领域的稳定发挥。而剧中角色的设定,也确实触碰到了某些备受争议的真实议题。
但主创团队以后是不是能更走心点?尤其是拍职场剧的时候,把行业细节做到位,不要“靠印象创作”,更别只追冲突而忽略专业性。
要不然,收视和热度刚起,业内的口碑却先垮了,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总之,对于普通吃瓜群众来说,看剧图个乐就行,但对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份本职、一种尊严,可经不起一部电视剧的肆意演绎。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坦荡的星球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