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睡眠监测的准确性直接关乎诊疗效果,而标准化操作是确保数据可靠的第一道防线。”4月19日,在2025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五届睡眠医学学术年会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睡眠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叶京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睡眠监测的准确性直接关乎诊疗效果,而标准化操作是确保数据可靠的第一道防线。”4月19日,在2025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五届睡眠医学学术年会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睡眠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叶京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4月19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睡眠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叶京英。 受访者供图
“曾经有一个小孩,12岁仍然存在遗尿问题,经询问频繁扁桃体发炎,接受医师建议行睡眠监测显示,其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最终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呼吸暂停解决了,遗尿也不复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庆云表示,临床上许多症状看似与睡眠无关,但病因往往藏在睡眠监测数据中。
在睡眠医学领域,睡眠监测技术将患者隐秘的夜间生理活动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成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核心依据。在学术年会期间举办中国睡眠医学执业技能大赛,10多年来,参赛人数不断增加,参赛单位从2009年的5支队伍扩展至如今的30支,涵盖北上广至云南、四川等地的基层医院。
“医生需根据监测结果修正临床假设,技师也需要理解疾病本质,二者形成的闭环才能真正实现从数据到治疗的跨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张斌表示,国内培训体系遵循“从细节抓起”的理念,对标国际注册睡眠技师认证,从脑电定位到危机处理,每个环节均需通过理论与实操的双重考核。
“比如睡眠监测中的电极安放,需做到精准测量,如果仅凭经验,误差会逐级放大,最终导致信号失真。”叶京英介绍,国内睡眠医学技能大赛的严格考核体系,如当场判分、专家监督等,正是为了倒逼技师摒弃经验主义,回归规范化、精准化操作。
在李庆云看来,人才培养需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要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多导睡眠监测的连接、判读及误差处理以及压力滴定等关键技能。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多种非典型症状(如难治性高血压、夜间憋闷、儿童发育迟缓等)提示睡眠呼吸疾病,要及时进行睡眠监测,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责编:朱晓娜
主编:张赫
校对:李欣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