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信息过载”的一些思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21:24 1

摘要:前几天,在一个用户群里聊起了关于“信息过载”的话题,起点是有人提到了,现在在很多群里呆着,都会感受到有一种“信息过载”感。

前几天,在一个用户群里聊起了关于“信息过载”的话题,起点是有人提到了,现在在很多群里呆着,都会感受到有一种“信息过载”感。

这时候,群里的信息要是看吧,容易累。要是不看吧,又总觉得是不是错过了一些宝藏,就很纠结。

就此,我可以延伸聊一点个人感想。

(1)

“信息过载”的典型表现,是有大量信息存在,你看不完,或者看了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不知道对自己有啥价值。

甚至更极端一点,很多信息的存在对你已经构成了一种“打扰”。

所以,我们应该有两种视角来看待“信息过载”。

一个是信息获取者的视角,另一个则是信息源的视角。

今天就先重点说一说信息获取者的视角吧。

(2)

站在信息获取者的视角,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信息过载”,而是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到底需要获取怎样的信息,更适合以什么方式或节奏来获取信息。

或者再大一点的话,你在做事、思考、决策上是否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闭环,它能让你的状态长期保持在一种正向稳定态。

至于“信息获取”,只是整个这个系统中的其中一环,它其实服务于整个系统的正向运转。

如果你既有自己的清晰节奏,在信息获取上也相对比较清晰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信息,哪些东西可能会对你比较有价值,理论上“信息过载”对你就不会是一种困扰。

反过来,一种不太好的状态是:你当前还没有自己的稳定节奏,也没有特别明确或者深度思考过到底自己需要哪些信息,于是某个阶段,可能会出现身边看到的很多信息都想要去看,但看过后又不一定能消化等很好,一段时间过去后反而有很多负向感受,甚至进入到了一种“啥信息都不想看了”的状态。

(3)

身边缺少优质信息源,和有很多优质信息源,但不知道怎么把它们用好,这也是两种问题。

把人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至少有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心、脑、身。

心的部分,是动力源、是感受体验,也是能量系统;

脑的部分,是认知,是理性分析和逻辑,是决策思考;

身的部分,是具体的行动方案、行动节奏、技巧、经验等。

系统运转特别顺的时候,是整个人的动力是饱满的,认知是极度清晰的,决策是分明的,行动是迅速和犀利有力的,做事节奏感是稳定的,事做起来整个人的状态也是持续正向和饱满的。

反之,系统运转不太顺的时候,则会边做就边觉得哪哪都不对。

所以,要更有效的获取信息,也许倒过来的一个命题,就是要先能更清晰的搞懂自己。

一方面,要站在“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当前的状态和需求;

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增强自己的感知能力——如果当前自己的系统运转不是那么顺,那你更可能需要的信息,是心、脑、身哪一个层面的信息?

这个问题是清晰的,你身边的各种优质信息源,就有更大概率可以被你用好。

(4)

就我个人而言,关于信息获取和互动,我可能也总是会用这么两个问题来审视自己——

第一,我身边有足够的优质信息源吗?

第二,我知道我当前更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吗?

(5)

关于优质信息源,我现在越来越进入到只认一个逻辑的状态了——认人。

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有所建树,且要么生命状态特别好,要么在某些领域内的思考深度特别深,要么在某些事上拿到了牛逼的结果,都会被我认为他背后,一定有值得我关注的优质信息。

于是,我可能会跟ta互动,添加ta为好友;可能会关注ta的账号,也可能会加入一些ta在的社群,甚至可能会去参加ta的课程或者当面向ta请教。

同时,我对于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优质信息,可能也会保持一种审视。

比如,宏观层面,我需要获取一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趋势的认知,因此我需要找到一些这些方面,我愿意长期认可的大脑,追随他们,能看到他们的一手思考和认知。

中观层面,关于教育、知识服务、小而美的创业,这是我在深耕的领域,我需要在这些领域内找到很多参照。其中,既包括模式跟我相似的人,也包括模式跟我截然不同的人,只不过对前者,我的关注深度和紧密度更高;对后者则弱一些,但也仍然需要关注。

而微观层面,关于一些小而美组织的组织形态、损耗更低的营销模式,社群经营模式等,这些也可能是我需要保持学习的。

据此,我可以扫描+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优质信息源,也能不断优化这些信息源。

(6)

至于我需要获取哪些信息,我是这么思考的。

我需要的信息,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随机获取”式的,另一种是“定向获取”式的。

保持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了解行业内都在发生什么,或者是否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学习的最新思考、言论等等,这些属于“随机获取”的范畴。

而我当前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深度探索和被解决,这些就属于“定向获取”式的范畴。

随机获取信息的需求,我通常都通过一些社群、自媒体订阅/关注、参加部分行业学习交流型聚会等方式来解决。

定向获取式的需求,则又要分一些情况。

一种状态是,我感觉我现在不顺,但不能清晰定义我的不顺,问题到底在哪里,这时候可能需要打开自己,需求一些更多元、更深度的交流。

具体方式,包括找到一些你觉得状态更对更好的人进行深度请教,去参加一些深度的课程,或者分别尝试从心、脑、身几个维度上来获取一些信息,感受一下不同的信息带给自己的感受有何不同。

另一种状态,则是相对比较清晰知道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在哪里。

比如我当前,可能就是需要在“心”的层面换一个操作系统,或者完成某些“模式更新”。

又或者我当前,就是在某些方向上缺少一些更本质更透彻的认知,又或者当前就是缺少一部分重要经验。

这时候,就可以更精准的定向击破了,关注线索,快速找到关键人和关键认知,然后向其学习并转化到行动上,直到你走上正向循环,就可以。

同时,最好每个阶段,要给自己一个“更希望重点解决的课题”,这样你可以在一个阶段里,把自己学习、获取信息、实践行动的焦点都始终朝向它,也会有助于你在诸多信息源中,始终保有一种“聚焦”感。

比如对我而言,近2年里始终在关注+实践的最大课题就是:一人公司+小而美商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小而美创业者的成长,以及如何借助“无边界组织”的运营来创造更大价值。

以上,作为个人思考,希望给你提供一些参照。:)

PS:想要加入我的“一人公司创业私密思考群”,终身订阅我关于商业、宏观趋势和自己“一人公司创业”的各种最新实践和思考,以及不定期围观一些私密直播,请戳今日副图推文。

来源:运营之光黄有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