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将领,他在革命年代中创造了无数的功勋,毛主席都对他大加赞赏,称他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他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将领,他在革命年代中创造了无数的功勋,毛主席都对他大加赞赏,称他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他不但在军事上很有天赋,而且身手敏捷,曾经和许世友打过几次交道,但谁也奈何不了谁。
他就是陈奇涵,是新中国的开国将领。陈奇涵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在授勋典礼之前,军委就曾让陈奇涵填写他的军衔。
陈奇涵想了想,还是决定给自己写了个中将军衔。
为什么陈奇涵只给自己一个中将呢?那55年的授勋典礼上,陈奇涵最后到底是什么军衔?
革命
陈奇涵生于一八九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农家,
1916年,陈奇涵在赣州省立四中完成了他的学业。
随后,在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毅然投身军旅,踏入了第二军讲武堂的大门,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此后的岁月里,他投身于反对袁世凯和陆荣廷的斗争,参与了平息广州商团起义的关键行动,还致力于捍卫孙中山在广州成立的非常大总统政权,屡立战功。
一九二一年,陈奇涵被提拔为副营长和代理营长。陈奇涵于一九二四年二月返回广东,出任桂军军官学院校区的队长。
1925年春天,陈奇涵从桂军官校中退下来,考入广州的黄埔军校.
陈奇涵被黄埔军校录取,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那时,广州已成了“南方革命的中心”。
陈奇涵在广州的“农讲习所”认识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彭湃,这些杰出的共产党员,他们都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在陈赓和许继慎的鼎力相助下,陈奇涵低调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开启了其革命征程的新篇章。
一九二六年五月,国民党的右翼分子,发动了一项名为「整顿党纲」的决议,要求两个政党之间,只可二选一。
在黄埔军校中,陈奇涵担任少校队长一职,享受着优厚的薪酬待遇。
然而,在某个时期,他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辞职信,坚定地宣布自己将离开这所著名的军校。
1926年秋天,陈奇涵率领肖韶和陈奇洛等一批中共党员从广州回到了江西,到赣南进行了一场“工农革命”。
中共赣县临时县委是由陈奇涵,肖韶,钟赤心,许延潘等组织起来的,他们组织了工会,农会,学生会,
他还在南昌和抚州分别出资创办书店和印刷公司,并创办《贯彻日报》,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思潮,动员民众,进行新文化运动,
朱德于一九二七年年初于南昌成立「国民革命军三军军官教育团」,接受中共军委的直接领导。
党组织把陈奇涵任命为“教育团”的支部书记兼参谋长,负责指挥通信系统,同驻武汉的中央军委保持联络。
“四·一二”事变以后,江西的一些反动力量,开展“清共”等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的反革命行动。
陈奇涵按照上面的指示,率领一些教育团的骨干和学生前往江西抚州,南丰等地进行撤离。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被白色恐怖所围困.
为了保存并扩大革命实力,陈奇涵于1927年冬天乔装改扮,租一辆小车,以告老还乡安葬,躲过了反动势力的查问,并与偷偷回到兴国的革命分子接触。
革命的失败使革命陷入了低潮,让很多人都离开了革命的行列。此时,蒋介石正在南京给陈奇涵写了一封信,要他到他的办公室去做主任。
这是多少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陈奇涵却是不为所动,以生病为借口,婉拒了众人的好意。
南昌起义失利后,陈奇涵随从江西临川调来南丰,为起义队伍南下保驾护航。
在战役中,陈奇涵与队伍失散,他带领一些战友回到了江西兴国。
陈奇涵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要求,与分散回来的党员联系,把兴国县革命末期被破坏得很厉害的工会、农会、学生联合会和党组织,重新振作起来。
在陈奇涵的带领下,兴国掀起了一场“抗粮抗债抗租抗税五抗斗争。
陈奇涵于1928年担任赣南特委委员兼军事部长。
陈奇涵在困难的情况下,同特委的其他同志一道,积极地恢复和发展乡村党组织,组建小型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进行武装起义。
陈奇涵在赣南尤其是兴国发动了一场革命战争,这件事惹恼了国民党。
刘士毅命令道:“秘密捉拿兴国共产党的头目陈奇涵,不用审问,立即处死。”
刘士毅也曾派遣手下前往兴国抓捕陈奇涵。陈奇涵利用群众作掩护,转入地下作战,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随后,敌军还对陈奇涵开出5000元的赏金,并纵火焚烧陈奇涵家中的两名兄弟。
陈奇涵丝毫不惧,说:“敌人就是一群蠢货,他们放火烧了我们的老巢,还想把我们逼到山里去当土匪。
刘士毅的300余人的部队忽然将中共赣南特委的驻地团团围住。特委的工作人员加上警卫人员总共才二十多个,形势十分危险。
陈奇涵背负着一柄大刀,手持一杆破旧的长枪,冷静的战斗着。
他带着6个人去吸引敌人的火力,剩下的人则保护着特委委员。
陈奇涵身上的弹药已经用完,但是他丝毫不惧,挥动着手中的长刀,连续斩杀了两个敌人。
陈奇涵见敌人不敢上前,就地一滚,滚进了旁边的水塘里,一头扎进了水里,周围的士兵也开始对着水里开火。
到了晚上,特委的委员和士兵到了指定的地方,看见陈奇涵还没有回来,还以为他已经阵亡了,大家都很伤心。
不过,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陈奇涵浑身湿漉漉的,提着一把大剑,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所有人都围了上来,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到了三十年代,陈奇涵被撤职,成了红军的第四参谋长,和其他几位将军一起征战,直到五次围剿失败,他才踏上了长征之路,不过陈奇涵从来没有说过要放弃。
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陈奇涵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陈奇涵在那时被派往绥德警备司令部,担负保卫延安东北门户的任务。
绥德专员何绍南,是著名的“磨擦专家”,他一向消极地反对抗战,但却十分活跃,搞出许多事情来,后来在胡宗南那里混了个“少将”,经常在陈奇涵那里耀武扬威。
何绍南:“奇涵兄,我可是二战区的政治部主任,如今还是个少将法官呢,不知道你的军衔是什么?”
陈奇涵一开始并没有理会对方,没成想陈奇涵却是继续说道:“我们党员,只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官。
假如你要跟我比,我倒要问问,我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陈诚、胡宗南之流,都是我的门生,你说,我应该是什么军衔呢?”
何绍南被陈奇涵这么一说,顿时老脸一红,他能坐上这个位置,都是胡宗南给他的,
胡宗南可是陈奇涵的弟子,那自己在陈奇涵又是怎么回事?那岂不是等于“自讨苦吃”?”
此后,陈奇涵虽未参加过八年抗日战争,却在另外一个战场上,把组织交给他的工作做得很好。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刚打赢,蒋氏又开始筹划新一波的战事,中国又被战争的乌云所笼罩。
东北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方都知道,在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战争中,谁能占领东北,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陈奇涵跟随林总前往东北,在冀热辽军区,东满军区,辽宁军区,东北解放战争中,他都曾参加过几次重要战役,并为东北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九四九年三月,陈奇涵率领四军南下。六月,陈奇涵回到老家江西省军区担任司令。
建国之初,江西境内存在大量的国民党残余武装,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陈奇涵亲率大军,歼灭并肃清了国民党军队五万余人,彻底肃清了江西的匪患。
陈奇涵不仅仅是对自己严格,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
他从来不会让自己的亲戚朋友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受到影响,他自己的侄儿,是一个很普通的厨子。
有些人建议,既然他的亲戚是大官,那就可以给他安排个好点的差事吧。
当陈奇涵得到消息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不要给他特权。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旦他走上了这条路,那么就会有无数的人来找他。
多少高层,就是在这一点上放松了警惕,中了对方的圈套,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一九五四年的某一日,坝南村的村民正在田里干活,忽然听见一道汽车的轰鸣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这人自然就是陈奇涵了,他刚开着车回家,却被村民们一眼就认出了他。
村民们纷纷上前,陈奇涵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家乡的声音了,他很是开心,热情地和村民们打着招呼。没过多久,更多的村民闻讯而来,其中不乏一些老人与孩子。
陈奇涵在村子里的长辈面前,一口一个叔叔,一口一个伯伯的叫着,还让警卫员们把自己带来的零食和糖果分发下去,整个村子都变得热闹了起来。
陈奇涵被一群人围在中间,一边往村子里走,一边打量着周围的环境,时不时的问一些问题,看着村子里的变化,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说到这里,陈奇涵甚至还将唐朝大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回乡偶书》给吟诵了出来,想必当时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作诗时的那种情怀,所以他再次感叹道:
“当年我就是扛着棺材才离家出走的,这一次能回来,多亏了村民们!”
众人纷纷恭喜道:“恭喜恭喜!”
谈话间,众人已经到了陈奇涵的老房子前,如今的房子虽然还在,但却被刘士毅的手下烧成了焦炭。
还好,这间屋子是用泥砖砌成的,大火熄灭后,并没有坍塌,只是烧得墙壁和横梁焦黑一片。
正说着,院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看样子是有人来了。抬头一看,是兴国县的领导,对方说道:“抱歉,我没有提前接到您的电话,还请您见谅。”
旁边的村民也附和道:“就是,就是,我们坝南村祖祖辈辈都没出过一个这样的人,该杀一头猪,挂上几根爆竹,庆贺一下。”
陈奇涵不以为意,说道:“旧官僚讲究的就是荣归故里,我们共产党可不喜欢这种东西。”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陈奇涵知道自己的战友大部分都死在了革命的战场上,心中充满了感慨。
陈奇涵在知道自己的发小陈福传死后,因为家里穷,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立刻就答应了下来料理对方后世,这也让陈福传一家很是高兴。
授勋
一九五四年,中央军委作出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的决定,那该由谁来主持审判工作?
这个人,要有资格,要有声望,要正直,还要知道军中的规矩。
毛主席考虑再三,最终还是让陈奇涵当上了军事法庭的庭长,很快,军事法庭就更名为“军事法院”,陈奇涵便当上了院长。
1955年授衔时,陈奇涵曾说过:““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这一年,陈奇涵给自己填了一个“中将”的,“因为这在他看来,地位的高低,对他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
中央军委知道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否决了陈奇涵的个人申请,最后,将陈奇涵列入了上将之列。
按照陈奇涵的资历和功劳,他理应被册封为上将,而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毛主席很是想念陈奇涵这个“江西老表”,所以在他被授予军衔的前一天,毛主席就让汪东兴去看望陈奇涵,向他表达了他的慰问。
后来,他提出退位,把位置让给年轻的、有能力的人。
陈奇涵在隐退之后,又有了新的挑战,他想要重新开始。这一次的挑战,让他很是高兴。
原来,有些人早就听说了陈奇涵的武功,一直想要与之交手,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因为他们都被派到了前线。
陈奇涵已经隐退,好不容易有了空闲,这位挑战者就找上门来了,他就是许世友,他在少林习武多年,靠着一身精湛的功夫,闯出了偌大的名头,被称为“许和尚”。
陈奇涵年纪虽大,但平时还是会练武的。
许世友有切磋的意思,于是他也很高兴地上台表演了一组南拳。
南拳以稳为主,陈奇涵的南拳打的虎虎生风,许世友听了连连叫好,陈奇涵也对他赞不绝口。
两位老将军,一边喝酒,一边切磋武艺,一时也成了一桩美谈。
结束语:
陈奇涵不求名利,一心只想着为国为民,为国为民,他可以耕耘肥沃的土地,让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获得自由,也可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这样的人,才是年轻人的楷模。
也就是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有很多陈奇涵这样的人,他们淡泊名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带来了幸福。
参考文献:
党史博采 2007·10——被毛泽东称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的上将陈奇涵 作者:何立波
来源:历史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