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的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由近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景区通过“旅游+”不断开展融合创新实践,推动旅游与文化、自然、体育、康养、特色产业等多业态深度融合,美了风景、富了农家、强了集体、活了产业,文旅经济强
被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的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由近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景区通过“旅游+”不断开展融合创新实践,推动旅游与文化、自然、体育、康养、特色产业等多业态深度融合,美了风景、富了农家、强了集体、活了产业,文旅经济强势崛起。景区先后获得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峰林、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等称号,2024年12月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山野连绵,满屏青绿。行走于万峰林景区峰林秘境,穿梭于油菜花海,一座座奇秀的山峰与平坦的田野、蜿蜒的河流、古朴的村寨、葱郁的树林交相辉映。
从2亿多年前走来,万峰林景区是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中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国西南三大岩溶区的地貌代表,被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
万峰林之美,美在峰林田园,美在四季更迭的万千风情,更美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相映成趣。
3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遇见一场2亿年的春天”黔西南风物之旅—研学版活动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
“地质研学、民族文化、生态康养的三维融合模式,让大家深度解码万峰林乃至黔西南2亿年的地质演化史与多民族共生智慧的耦合密码。”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品牌市场部总监吴迪科感慨地说。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万峰林景区用一个个养心养生游、山地运动游、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研学教育游、现代农业游,打造了“有看头、有玩头、有住头、有吃头”的旅游服务体系。
而今,借助“黄小西吃晚饭”重点景区定位,依托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黔西南以打造万峰林世界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建设世界地质公园、醉美诗酒田园、和谐布依家园、户外运动乐园,化一地“盆景”为全域风景,变一时风景为未来前景。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古迹和非遗资源,开展八音坐唱、扎染蜡染等多种研学课程,推出《布依八音》《遇见黔西南》《寻梦万峰林》等优秀民族文化演出剧目,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地方文化的平台。
——以万峰林民宿品牌为抓手,打造形成全省最大的民宿集群。峰兮客栈、峰叁客栈等一批国家甲级民宿、精品民宿,在提升民宿品牌形象与影响力的同时,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住宿体验。
——依托万峰林生态和山地资源优势,打造中国路跑基地、户外运动基地,并成功举办万峰林马拉松系列赛事、国际徒步大赛等国际性赛事。开发了攀岩、滑翔伞、徒步、野钓等多类型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实现体旅深度融合。
——植入农旅体验业态,打造油菜花海、福字田等特色农业景观,优化农旅产品品牌,创新农旅体验项目,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实现农业与旅游的互利共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旅游融合新业态不断形成,万峰林景区的旅游“根系”越扎越深:以5A龙头为带动,万峰林景区与大佛坊、峰林布依等景区联动,线上线下合力推广“万峰成林处 阳光黔西南”品牌;聚集重要客源地城市和东南亚市场,一批融合地方特色与国际吸引力的深度体验游、康养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吸引成团游客;“跟着节日去旅行”“跟着音乐去旅行”“跟着歌舞去旅行”等文旅产品有力促进文旅消费。
“景区游客接待能力有了明显提升,2024年游客量同比增长30%左右。”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副总经理王舒娴称,自今年3月以来,万峰林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
“文旅+”消费市场春潮涌动,万峰林景区多业态融合新体验,在带来消费新乐趣的同时,也为黔西南文旅体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在持续提升。
如今的万峰林,从一座座籍籍无名的山峰,变成黔西南文旅体的地标,继而成为区域开放发展的文化符号,更是海内外游客认识黔西南、向往黔西南的重要窗口。
“我们要把旅游景区打造成可赏景、适度假、宜旅居的诗意栖居目的地,让游客融入在地生活,共绘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归园田居图,实现主客共享、近悦远来。”黔西南州文体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亮点一
200多家民宿、酒店一房难求——
一处适宜康养旅居的家园
从“有山阁”客栈观景平台望去,清晨的万峰林仿佛刚刚苏醒:地气缓缓上升,云雾徐徐开启,一座座山峰陆续从雾霭中钻出来。山水清明,好似一幅壮美的水墨画卷。
距离“五一”小长假还有20来天,“有山阁”房间已经被全部预订。苏秋烟穿过前厅,于庭前茶桌旁小坐,新茶一杯,赏花赏景。
山脚下的农田边、马拉松跑道上,早已有了晨跑的游客、晨练的市民,静态的景与动态的人影交织相融,这样的情景日日推窗可见。
“这些正是当初决定留在这里开民宿的原因。”苏秋烟说,万峰林四时俱美,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达10万个,“每一次呼吸都是春天的味道。”
20年前,苏秋烟第一次来到黔西南,就被这里舒适的气候、独特的地貌风光深深吸引,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她,从此爱上了这片纯净清新的土地,这里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3年前,苏秋烟在万峰林下的小村寻到一处民居,在保留原始建筑风格和用材的基础上,把当地民族风情、茶生活、香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开办了“有山阁”客栈。
2024年,贵州凭借“黄小西吃晚饭”火爆出圈,作为“晚”的代表,兴义万峰林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峰林、浓郁的布依族风情、秀美的田园风光,以及贯穿景区的跑道,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游客至,旅游兴,民宿热。景区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登记在册的乡村民宿多达200余家,其中省外企业家创办的有50多家,入住率较同期增长15%;体旅融合,带动新增餐饮市场主体420家,带动赛道沿线地产逆势发展,吸引一线城市游客近300户前来购房旅居。到万峰林的民宿酒店长住,沉浸式体验悠闲自在、充满野趣的诗酒田园生活,正成为越来越多外地“旅居客”的热门选择。
“这里有时时的惊喜,更有持久的乡愁。”苏秋烟说,选择到贵州西南部这处小山村实现梦想,“我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这条路走对了。”
亮点二
群众端上旅游“金饭碗”,10个村集体经济积累明显增加——
一片因景而兴的乡村
万峰林景区边上的纳录村内,91岁高龄的兰兴祥老人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他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欣赏晨练的人们从山脚下跑过、到“幸福食堂”与老伙伴们相聚“摆白”和就餐。
“在我们村,60岁以上的老人就是‘宝’。”兰兴祥笑得胡子抖抖的。他说,村里不但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两餐,年终还给大家分红。
纳录村依托景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拓宽增收路子,积极打造休闲山庄、布局民宿产业、引入特色产业企业,建起国家兜兰种质资源库,注册了两个村级乡村振兴品牌。通过经营农家生态肉、万峰林生态大米等本地农特产品,村集体经济得到逐步壮大。2024年,纳录村综合营业利润近300万元。全村3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可在“幸福食堂”免费就餐,每年还可以获得3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分红。
位于核心景区内的上纳灰村,春节以来就进入旅游旺季,触手可及的油菜花田、漂亮舒适的跑道、近在咫尺的峰林、整洁有序的乡村,每天都要迎来众多游客体验“打卡”。村民何兰艳家的老屋已出租给企业打造特色民宿,她所在的中寨组还有好几户人家的老房子也租出去了,有的人家还开办了农家乐等特色餐饮店。“民宿开起来以后我还能在里面工作,寨子打造得越来越好,我老公都准备从浙江回来搞发展了。”何兰艳捂着嘴笑,端上旅游“金饭碗”、奔向幸福生活,她和乡亲们多年的期盼正在一步步实现。
不仅如此,景区内包括上纳灰村在内的8个传统村落还充分挖掘和培育民族文化、激活非遗基因,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2.3万元。
百姓因景而富,乡村因景而兴。据统计,2024年以来,万峰林仅文旅体板块就带动双生、纳录等6个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58.05万元,文旅体+地产板块带动永康、庄园等4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效益增加1028万元。
周周有路跑活动、月月有路跑赛事——
一条奔向高质量发展的赛道
“没想到我的家乡也有今天。”
从家门口的“万峰林马拉松”跑道上跑过,20岁的在读大学生蒋丽感觉浑身都是劲。她说,既有家人们在路边为她加油而感动,更有家乡的高质量发展感到自豪。“你看这条赛道,沿途有智慧喷淋降温设施、补给站,连奖牌都能生成个人跑步轨迹,科技感十足。”蒋丽兴奋地表示,路跑活动和赛事带动了家乡民宿、餐饮、文创、特色产业等发展。
蒋丽家门口的这条跑道,不仅串联着5A级景区万峰林景区和4A级景区阳光谷旅游度假区,还串联起景区内和周边村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延伸路跑产业链,扩大赛事影响力,万峰林景区周周有路跑活动、月月有路跑赛事,路跑“流量”不断转化为经济“增量”。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依托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景区内共举办路跑赛事活动136场,直接参加赛事活动人数14.53万人次。今年以来,已带动全州成功举办路跑赛事活动13场,参加人数超3万人次,逐步形成了以路跑产业为核心的体旅融合发展模式。
以各种路跑赛事和活动为牵引,景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地质文化等得到广泛传播,吸引力倍增;“万马”成为“多彩贵州”具有影响力的文旅新品牌,全民健身成为黔西南人民的新时尚;同时带动万峰林区域新增420家餐饮市场主体汇聚发展,带动景区周边民宿入住率较2023年上涨15%,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上千人;带动景区周边房地产逆势增长,赛道沿线上品湾、景地峰域湾两处楼盘实现销售425套,总销售额达2.23亿元。
路跑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当地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激活文旅消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并初步实现产业“塑得起形”、业态“挣得到钱”、品牌“昂得起头”,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张恒 唐波 余坤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宋洁
三审 陈俎宇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