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从设计学视角出发,尝试多维度描述西夏陶瓷特征,挖掘西夏陶瓷蕴含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探寻西夏陶瓷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厘清陶瓷样式、使用、变迁与文化交流交融的联系,透过器物历史研究,展示西夏人社会生活的画卷。
新书推荐
交融与共生:
西夏陶瓷与社会生活
李贝 著
2024年10月出版/158.00元
978-7-5228-3998-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从设计学视角出发,尝试多维度描述西夏陶瓷特征,挖掘西夏陶瓷蕴含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探寻西夏陶瓷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厘清陶瓷样式、使用、变迁与文化交流交融的联系,透过器物历史研究,展示西夏人社会生活的画卷。
书摘
西夏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既有大漠戈壁,也有黄河灌溉的农耕地域和水草丰美的牧区。西夏在11世纪初控扼丝路要道,西夏政权掌控了河西走廊和进入居延路的西夏北门户,对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产生了一定影响。西夏占据的西北地区不仅是中国内陆的西大门,也是连接北方民族的纽带,具有联系东、西、南、北的地理特征。西夏民族成份多样、农牧兼营,西夏具有生活方式多样、文化样貌多样的特征。从西夏窑业遗址来看,西夏窑业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生产规模较大,烧造技术也较成熟完善。西夏窑业遗存以灵武磁窑堡窑最具代表性。本书通过对西夏陶瓷制作工艺、烧造制度、陶瓷器物使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以及陶瓷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
西夏陶瓷的制作工艺特点
其一,西夏瓷器烧制的发展成熟阶段主要在西夏中后期。西夏瓷窑烧制的器物种类非常多,西夏陶瓷器物的用途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生产、饮食、兵器、文房、民俗等。西夏各行各业都有陶瓷制品的参与,体现了制瓷技术的先进与陶瓷品类的繁多。这些瓷器归纳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生活用具占了绝大部分,这部分器物装饰简单、朴实且实用性强,反映了西夏金属原料缺乏,日用金属品多靠陶瓷器来代替的特点;二是西夏陶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如带耳壶便于马鞍上系带,牛头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纺轮、瓷铃、瓷钩是游牧民族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具。
其二,西夏陶瓷烧造的原料都出自西夏本土。一般瓷窑周边有瓷土、燃料的矿藏,西夏的瓷匠已熟练掌握澄泥工艺;西夏日用陶瓷器物多为圆器,在成型技术上,碗、盘、盆、钵等器型多为轮制成型。西夏碗、瓶类器物的口沿、足底造型特色突出,口沿平、厚,圈足底厚且深,这些外形特点和西夏出土的木制碗、瓶型制相似。结合西夏文字结构,推论出西夏陶瓷器的修坯方法和西夏木器的成型方法有共通之处。此外,西夏陶瓷制品,如陶瓷纺轮、瓷塑、扁壶、陶瓷法器、瓷蒺藜等特殊器型的成型方法有模制、捏塑、复合模制等。
其三,西夏陶瓷中较精细器皿多采用匣钵装烧的方法,烧制陶瓷的窑具多为当地瓷土制成。西夏时期的气温比现在略低,加之西北秋冬季节较长,烧窑的季节性突出。基于这样的气候特征,西夏也出现了与之适应的陶瓷烧造手段:一是在西夏窑房中,制好坯后的晾干阶段有火炕辅助烘烤干燥,坯房中还有单独的火炉,可供取暖除湿;二是烧造用的匣钵上都开有圆孔,有利于室内烘干的坯体在烧制过程中快速排干水分,避免坯体炸裂。
其四,西夏陶瓷烧造窑炉多为馒头窑、马蹄窑两种,属半倒焰窑,烧窑时主要燃料是煤炭,烧成时易发生二次氧化,故西夏瓷器的色彩偏白中带黄。从窑炉结构来看,西夏窑炉虽然与磁州窑、耀州窑的型制类似,但亦有别。灵武窑窑炉最突出的特点是火膛变得较短且宽,窑体增大并且保温墙增厚,加厚的火膛墙壁使窑炉保温更好,温度分布均匀。
其五,西夏瓷器的装饰彩色釉主要有茶叶末釉、酱釉、白釉、青釉、黑釉等,剔、刻、划釉是西夏陶瓷装饰最精湛的技艺,剔刻掉酱色的釉,露出浅色的胎面,让胎、釉间色差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刻、划花使瓷器色彩对比强烈,黑白分明,疏密有序,体现了率真、明快的工艺特色。
西夏陶瓷制作工艺上呈现与北方定窑、磁州窑系大体类似又有自身特点的面貌,剔刻划花工艺与山西浑源窑联系紧密。灵武磁窑堡窑制品是西夏陶瓷烧制技术水准的最高呈现,尤其展示出装饰上的民族特征。西夏陶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外来技术,西夏烧制陶器的历史悠久,从陶器到瓷器技术的变革应为与周边制瓷技术学习、交融的结果;西夏陶瓷发展中能看到从剔刻划花工艺到酱釉绘制工艺的转变过程;西夏陶瓷烧制技术变迁的过程,反映出定窑、磁州窑系中烧造技术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和发展演变。
二
西夏陶瓷烧造制度
其一,西夏磁窑遗址出土不少带有铭文的窑具、瓷器、瓷片,铭文分西夏文、汉文、梵文悉昙字,还有各种图案符号,类似于商家的商号、生产质检标记、制瓷作坊、经文等,可将西夏陶瓷定烧人群归为官府、民间、寺院三类,依瓷器铭文,可以看出当时烧造的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官烧、官搭民烧、寺院定烧和民烧。西夏较完善的烧造制度是当时陶瓷生产的重要基础。
其二,西夏陶瓷制作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原料、工艺、匠人的管理。西夏拥有众多手工业管理机构,制瓷定制烧成的形式有官烧、官搭民烧、寺院定烧和民烧四种形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把各类官府管理机构分作五等,依次为上、次、中、下、末等司,对手工业部门进行管理的直接机构为京师工院。
其三,西夏政府对陶瓷定烧的管理制度比较严格,设立有专门的质检部门,制定有严格的质量监察制度,官营窑厂可管理原料、质检和工匠的匠籍。武威塔儿湾窑周边发现有大量瓷片堆积,其中有报废品和残次品批语,应系当时简要的质检报告,只有验收合格的产品方可进入市场流通或交付定购者使用。
其四,西夏陶瓷烧制工匠既服务于官府也服务于百姓,且有匠籍清晰的管理制度。西夏行业门类齐全,生活用陶瓷品生产方面有陶瓷匠、砖瓦匠等。手工业分工细致,西夏手工业生产者因其人身依附程度不同,可分为依附匠、自由匠两大类。在西夏国内,有一技之长的自由匠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西夏对手工艺匠人立有专门的户籍予以管理。“依附匠”有服苦役的性质,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为政府部门“官作”,与官府用于劳作和农业的“官作”颇为相似,身份地位介于农奴和奴隶之间。
西夏工匠的管理制度较清晰,有利于控制产品质量,各尽其责,使陶瓷生产类型分明,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在陶瓷技艺、文化上与磁州窑产品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
三
西夏陶瓷器物总体的艺术风格
其一,西夏陶瓷在色彩艺术语言上呈现黑白分明、强烈、古朴之美。西夏陶瓷器物中不乏装饰技艺精湛之作,多集中表现在经瓶、扁壶类器物上。西夏窑址出土的陶瓷中,剔、刻、划花经常复合出现,题材也比较丰富,有几何纹、云纹、动物纹、植物纹、花卉纹等,其中几何纹又有辐射纹、旋转纹和圆环纹等。剔、刻、划花的技法使瓷器的色彩对比强烈,黑白分明,刻痕疏密得当,体现了率真、明快的艺术特色,也是西夏陶瓷中艺术特色最突出的装饰手法。
西夏陶瓷中白釉瓷制品较多,且较之前其他釉色瓷器制作尤为精细。在这些白釉器皿中,主要有白釉、白釉剔划花、白釉填褐彩三种类型,其中白釉剔划花装饰工艺非常突出,白釉剔划花装饰色调柔和并整体统一,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受。白釉瓷有两种色调,绝大多数是牙黄色,或称白中泛黄,加之端庄典雅的器形,给人以温润之感;少量的为纯白色,可列入冷色调范围,但釉面光亮异常,给人以高贵宁静之感。
其二,西夏陶瓷中日用器皿种类丰富,造型上使用功能突出,外形简洁大方,民族特色突出,高足碗、瓶、高足盏等部分饮食器皿造型与木制品或草藤编制品同源。其中,扁壶是西夏瓷器中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不仅产量较大,而且制作精美。扁壶是西夏日用陶瓷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灵武磁窑堡窑以模具成形剔划花装饰为主,而武威塔儿湾窑以模具成型为主;灵武磁窑堡窑以酱釉、白釉剔刻花为主,还有黄釉等其他釉色产品,色彩较丰富。武威塔儿湾窑出土扁壶多以黑釉或酱釉为主,色彩种类较少,总体来说西夏扁壶体现出釉彩装饰工艺最丰富、最精湛的技艺。
其三,西夏陶瓷在纹样艺术上呈现花卉图案突出、宗教和审美结合的特点,艺术表现形式受敦煌地区石窟艺术影响较大。牡丹纹是西夏陶瓷纹样中最常见的图案,婴戏牡丹纹表达了多子富贵的内涵,海水牡丹纹象征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莲花纹、宝相花纹、云气纹亦是陶瓷器物上多见的纹饰题材。此外,西夏陶瓷散花盘装饰有梵文悉昙字,酒瓶上多用西夏文、汉文标记商号,文字纹饰承载了西夏陶瓷器物的文化传播功能。
其四,西夏瓷塑呈现造型古朴圆浑的特点,多素烧,局部略施酱釉。题材多样,主要有佛像、供养人、童子、动物等,生活气息浓厚,多为模制成型。建筑装饰中的琉璃瑞兽虽遗存甚少,但艺术特色突出,其中迦陵频伽像、摩羯鱼等造像优美独特,传神浑厚。
四
西夏陶瓷设计与西夏农牧并存的
社会生活互动特点
其一,西夏陶瓷制品涵盖的生活、文化范围广。从陶瓷器物的角度呈现西夏的社会生活史。从广义上讲,西夏的陶瓷设计文化很好地体现了西夏的陶瓷技艺、社会生活、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西夏陶瓷具有生活叙事性的特点。人造物是指在时间序列里发展出的相关联观念的指导下,由人的双手与智慧创造的所有有形物品,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性,所以器物是生活史的真实承载,陶瓷器物文化元素呈现多元融合特色。
其二,陶瓷器皿在造物设计上整体呈现使用功能为主、装饰手法为辅的特点。西夏陶瓷制品用于日常饮食、宗教、军事、建筑等多方面,实用性突出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陶瓷设计文化是综合利用器型、釉色、制作工艺、功能共同达到陶瓷物质材料与功能的统一,反映了陶瓷工匠和使用者通过器物文化达成艺术与生活的统一。
其三,西夏陶瓷的设计文化中,农耕文化生活相关部分具有汉族文化特征,尤其是西夏中后期陶瓷产品,其中有澄泥砚、象棋等文房用品。此外,扁壶、纺轮、瓷蒺藜等产品清晰地反映出西夏的牧业生活;陶瓷佛像、陶瓷擦擦、散花盘等宗教器物有鲜明的藏传佛教文化特征。
五
西夏陶瓷器物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西夏陶瓷工艺设计在总体上具有过渡性、交融性、向往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和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域位置关系紧密。西夏陶瓷品种多样,制作工艺技术较成熟。对西夏陶瓷类型、制坯、烧成工艺、使用情境等情况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西夏较为系统的陶瓷手工业生产局面。西夏陶瓷制品反映了当时西夏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陶瓷样式、使用、装饰、变迁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而西夏的日用陶瓷器物也向我们展示了生动的西夏生活史。
其一,陶瓷文化、工艺技术上呈现过渡性。这里的过渡性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西夏陶瓷工艺表现出的过渡性,在装饰工艺上尤为突出。西夏瓷器装饰手法,最初以在酱釉底上剔刻花露出白色化妆土,达到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为主,逐渐发展到白釉填褐彩加划花工艺并存的装饰手法。西夏晚期至夏元时期的西夏瓷器才出现酱釉绘制的装饰方法,西夏陶瓷釉装饰的变化清晰地呈现过渡性,这个工艺演变过程在武威塔儿湾窑遗址出土的产品中表现得非常清晰。二是陶瓷装饰纹样具有过渡性。西夏陶瓷中的文字纹饰,最有代表性的是梵文悉昙字,可以看到文字图案早期的表意功能。瓷盘上的梵文悉昙字,是为宗教仪式所用经文设计而为之,宗教寓意大于装饰寓意,而梵文悉昙字到元代以后其装饰作用逐渐代替了宗教作用,西夏在藏传佛教东传中具有中转过渡性,这也记录在西夏陶瓷的纹饰文化中。
其二,陶瓷文化、工艺技术上呈现交融性。西夏在11世纪初控扼了丝路要道后,掌控了河西走廊和进入丝绸之路居延路的西夏北门户。丝路交流始于商业交流,瓷器、茶都是丝路贸易的重要商贸物资,西夏正处在这条丝路贸易的要道上。商业交流带来文化传播、交流,西夏在这个重要的民族交会处发展了近两百年。丝路上的贸易是西夏税收的重要部分。随着和周边政权的贸易往来,西夏通过借鉴、吸收、传承、发展、融会其他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样貌。敦煌地区的佛教艺术为西夏造物纹饰表现带来了丰富的养分。河西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丰富了西夏陶瓷文化的内容。这些共同构成西夏陶瓷文化的交融性。
其三,在陶瓷文化、工艺技术上,有对汉文化的向往性。虽然西夏政权管辖的地区是多民族共生的地区,但西夏统治者在治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向宋朝学习,与汉文化密不可分。西夏居住着大量的汉族人,汉字也是通用的文字。西夏政府推崇儒学,儒学逐渐成为西夏政治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西夏陶瓷技艺、陶瓷文化与定窑、磁州窑产品一脉相承。
总体来看,西夏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技术频繁交流、文化艺术融合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古代丝路文化多元共生交融的器物文化样貌,既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西夏窑业生产概况/25
一西夏窑业发展的自然条件/25
二西夏窑业遗存概况/29
三西夏窑业发展的社会环境/39
四西夏陶瓷的制备、成形工艺/49
五西夏陶瓷的烧成工艺/67
六西夏陶瓷的生产方式/81
第二章西夏陶瓷分类与造型特征/95
一西夏陶瓷日用器的分类与造型特征/96
二西夏陶瓷工具的分类与造型特征/129
三西夏陶瓷文化器物的分类与造型特征/137
四西夏瓷塑、瓷饰/141
第三章西夏陶瓷的装饰纹样/154
一西夏陶瓷装饰纹样类型/155
二西夏陶瓷装饰纹样的构图设计/173
三西夏陶瓷装饰纹样的表现手法/177
四西夏陶瓷装饰的特征/183
第四章从多民族交融的社会生活看西夏陶瓷/194
一民俗生活与西夏陶瓷/195
二生活、居住方式对西夏陶瓷的影响/212
三丝路商贸交流与西夏陶瓷/217
四文化生活、军事生活中的西夏陶瓷/224
五宗教生活中的西夏陶瓷/228
第五章多元的丝路文明与西夏陶瓷/234
一西夏陶瓷设计之美与文化内因/234
二丝路上多元文化交流对西夏陶瓷的影响/238
三西夏陶瓷器物设计文化的特征与内涵/249
四西夏陶瓷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印记/256
结语/263
附录/271
参考文献/296
后记/305
作者简介
李贝,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绘画实践教学及艺术学史论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佟 譞
审校:韩莹莹
转载自:人文万象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