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
《五道庙与沙滩:舆论启蒙下的北京1904-1918》杨早 著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完成了新文化的“登场”。
清末民初北京的舆论版图
1941年12月26日,已经沦陷的香港,宵禁中的黑夜格外漫长。两位滞留在港的朋友只能在黑暗中长谈,等待黎明。其中一位是知名报人、《光明报》经理萨空了,当时他正在读英国报纸发展史,于是顺便谈到了中国“最早的报纸”。令人惊异的是,他对话的朋友、知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告诉他,《启蒙画报》的创办人彭翼仲是自己的姻伯与启蒙老师。小时候,梁漱溟几乎目睹了每一期《启蒙画报》与《京话日报》的印刷。
萨空了的感慨正好描绘了一条路线图:《启蒙画 报》“灌输 了许多科学常识”——彭翼仲“办报指摘当道”“用通俗文字,在报纸上述说大道理”——他的名字“渐渐在中国社会被遗忘”。这正是清末民初北京启蒙运动与舆论版图的变化轨迹。
北京的报业,清末时期基本集中于琉璃厂,尤其是五道庙一带。1904年,彭翼仲愤慨于“人民无教育,不明所以爱国之道”,从儿童教育入手,渐及民众启蒙,先后创办《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此时的北京,称得上现代报纸的,无非是日资的《顺天时报》(1901年创办)、德资的《北京报》(1904年创办),前者馆址在北新华街,后者馆址在琉璃厂,彭翼仲创办的三种报纸(包括他自办的“蒙养学堂”),馆址在五道庙路西。此外,还有黄中慧创办于1901年、停刊于1902年的《京话报》,馆址设在琉璃厂工艺厂。
这几种报纸里,又以《京话日报》影响最大,“流布北方各省,大为风气先导。东及奉、黑,西及陕、甘,凡言维新爱国者莫不响应传播,而都下商家百姓于《京话日报》则尤人手一纸,家有其书,虽妇孺无不知有彭先生”(《桂林梁先生遗书》)。如果以京话日报馆为起点,向西北则有早年位于安徽会馆的强学报馆旧址,向西南则有位于魏染胡同的京报馆,以及创办《公言报》《社会日报》的林白水住地。《顺天时报》馆址虽然在城内的北新华街,但它是“进了和平门,望着靠东边第一家”,离靠着南新华街的琉璃厂与五道庙并不算远。因此,绘制清末民初北京的舆论版图,当以琉璃厂五道庙为中心。
《京话日报》的曲折路
琉璃厂五道庙成为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版图中心,与彼时北京的文化格局大有关系。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是琉璃厂成为北京文化中心的主因。这项大工程导致全国的图书都涌进北京,涌向琉璃厂。当时四库全书馆将琉璃厂书店当成图书馆来使用:“每日清晨诸臣入院,设大厨供茶饭。午后归寓,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是时江浙书贾,奔辏辇下。”(翁方纲《复初斋诗集》自注)
《京话日报》领衔的清末北京启蒙运动,也继承了这一公共空间既有的形式与路径。当彭翼仲1913年从发配地新疆回到北京,试图重办《京话日报》时,他发现北京的舆论版图已经截然不同。版图中心仍在宣南,但领头的报纸已经变成《群强报》,以刊登戏单供给大众娱乐为特色。1904年蔡元培、林白水等主办的上海《警钟日报》赞叹京师“担夫走卒居然有坐阶石读报者”,到1913年已不是新鲜事,只是报业的下沉是以去政治化、增娱乐化为代价的。
复刊后的《京话日报》不复往日风采,而紧接而来的是北洋政府对全国报业的全面打压与控制,史称“癸丑报灾”。至1913年底,全国出版的报纸仅剩139家,比1912年减少了三百多家,北京一百多家报纸仅剩下二十多家。《京话日报》毫不意外被勒令停刊,复刊只是昙花一现。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京话日报》再度复刊,一直办到1922年停刊。
沙滩舆论新阵营的崛起
1917年,陈独秀受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印刷发行仍由上海群益书社承担),由此形成“一校一刊”的结合。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创刊,与《新青年》承担不同的时效与功能。几乎同时,北大部分学生主办的《新潮》创刊,《新潮》将受众下调至“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中小学生”,与《新青年》《每周评论》构成立体的传媒矩阵。
这三家刊物的编辑部地址均在沙滩一带,再加上外围受新文化影响的《国民》、反对新文化的《国故》(均由北大学生创办),《京报》创始人邵飘萍也应邀加入北大,担任新闻学研究会讲师。如此一来,以沙滩为中心的舆论新阵营成形,并与琉璃厂五道庙为中心的旧舆论阵营形成某种对峙的态势,标志着北京公共空间权力的分化与转移。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