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绞杀与地下逃亡:卡扎菲生命倒计时的惊险24小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23:52 2

摘要:2011年10月20日临近中午,在利比亚苏尔特市以西3公里的一处水泥下水管道里,藏匿着一个蓬头垢面、面容憔悴的男人。他头发和胡子杂乱无章,受伤的腿让他只能喘着粗气蜷缩着。若不是手中那把明晃晃的黄金手枪,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流浪老汉的人,竟是曾掌控利比亚42年的前

2011年10月20日临近中午,在利比亚苏尔特市以西3公里的一处水泥下水管道里,藏匿着一个蓬头垢面、面容憔悴的男人。他头发和胡子杂乱无章,受伤的腿让他只能喘着粗气蜷缩着。若不是手中那把明晃晃的黄金手枪,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流浪老汉的人,竟是曾掌控利比亚42年的前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此时的他,正被利比亚过渡委员会的士兵全力追捕,而就在不久前,他的车队在试图逃离苏尔特时,被北约飞机盯上,领头车被飞弹击中,瞬间化为火海。卡扎菲在保镖掩护下,狼狈地躲进了这个阴暗潮湿的下水道,却不知这将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卡扎菲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巨大的反差。1942年,他出生在利比亚苏尔特沙漠地区的一座羊皮帐篷里,彼时的利比亚正处于意大利的控制之下。二战后期,英法军队赶走意大利人后,在其干预下成立了利比亚联合王国。作为家中独子,卡扎菲备受父母器重,为了让他能有出息,父母卖掉骆驼和牛羊供他读书。中学时期,卡扎菲深受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常常组织同学收听“阿拉伯之声”广播。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年仅14岁的他不顾当局阻挠,带领同学举行声援活动,展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倾向和领导能力。

中学毕业后,1961年卡扎菲进入班加西大学攻读历史,两年后,他如愿进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这一时期,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一世废除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试图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然而,这一举措却让王室和亲王圈子获取了绝大部分石油财富,加剧了贫富差距,引发了军队内许多军官的不满,军营中弥漫着反叛的气息。1965年,卡扎菲从军事学院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1966年在英国桑赫斯特军事学院受训,回国后担任训练营上尉代理副官。

1969年,卡扎菲秘密成立自由军官组织,并于9月1日发动政变。这场政变充满了戏剧性:27岁的卡扎菲命令助手米海什前往首都的黎波里组织军营接管工作,米海什前往班加西机场时发现飞机满员,最后靠朋友走后门才得以登机;到达的黎波里机场后,他拦出租车前往军营,下车时竟将武器和子弹遗落在车上。在班加西,卡扎菲亲自率领军队去占领班加西电台,走到半路才发现身后竟无一人跟随,原来车队在岔路口走错了方向;负责占领国家广播电台的军官开车绕城一周都没找到电台,只能原路返回;负责接管的黎波里城外防空部队的领队,带领600名士兵行动时,才发现仅有1050发子弹,平均每人1.5颗。然而,就是这样一场漏洞百出的政变,却最终获得成功。政变发生时,留守国内的王储兼首相哈桑·里达王子喝得酩酊大醉,而远在国外度假的国王向英国求救遭拒。9月5日,哈桑王储放弃王位权力,支持新政权,这场“不发一枪、不流一滴血”的政变,让卡扎菲从此开启了对利比亚长达42年的统治。

刚上台的卡扎菲,年轻气盛,脑子里似乎并没有强烈的现代国家观念。在他统治下的“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宪法,也不存在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部委机构。在70年代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当有记者称呼他为“总统先生”时,他立刻打断并表明自己不是总统,也无需每四年选举。他的正式头衔是“人民兄长”“革命导师”,外交部、内政部等机构被各种人民委员会、自治机构所取代。他还热衷于在阿拉伯世界传播“大阿拉伯理论”,坚信埃及和利比亚应该合并,经过整合后能够形成控制亚非大陆咽喉的强国,以担负起将以色列赶进地中海的使命。在纳赛尔去世后,卡扎菲自认为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多次向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及合并理论,甚至在1988年亲自驾驶推土机推翻利埃界碑,以象征两国合并。

尽管卡扎菲缺乏现代治国理念,但他却十分聪明,深谙利比亚人民的迫切需求。上台后,他牢牢把控住利比亚的石油资源,将石油产业收归国有,使石油收入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随后,他推行石油财富分配计划,拿出大量资金提高社会福利,在短时间内让利比亚实现了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同时将部分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座座高楼和洋房拔地而起,利比亚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卡扎菲带来的“金钱魅力”,他也因此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

然而,卡扎菲的一系列后续举措却逐渐走向极端。1975年,他开始担忧新生资本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1978年9月,发起“人民接管企业”风潮,三个月内约180家公司落入雇员手中;同年,签署法令规定每个家庭只能拥有一所住宅,使得成千上万的房客成为房主;1980年5月,宣布面值大于1第纳尔的货币作废,居民仅一周时间兑换,许多人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大量富裕阶层逃往国外;次年,国家接管所有进口、出口与生产资料分配,几乎涵盖所有经济领域,利比亚人民的生活质量急转直下。

为了消除反对声音,卡扎菲走向独裁统治。1977年,他在全国各部门建立革命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权力界限模糊,被授权进行针对“反革命行为”的逮捕活动,并成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革命法院。革命委员会成为卡扎菲的政治打手,其势力甚至延伸到海外。1980年,卡扎菲威胁不同政见者必须回国,否则将遭到清算,一位在罗马的利比亚木材商遇害,凶手留下纸条警告叛国者将被追杀。

卡扎菲还大肆塑造个人崇拜,的黎波里街头布满他的宣传画像,机场、建筑物、邮票、圆珠笔等随处可见他的形象和语录。他的《绿皮书》广泛流传,其中收录的“世界第三理论”声称阿拉伯世界应抛弃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实现统一和强大。利比亚电视台甚至将他的思想融入通俗音乐,进行宣传。同时,他善于制造敌人,转移国内矛盾,在集会上组织表演,煽动民众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仇恨情绪。此外,他任命家族成员负责重要岗位,构建起以家族为核心的权力网络,掌控着国家的安全、外交、情报和军事等关键领域。

卡扎菲在国际舞台上也以“疯狂”著称。2009年9月23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震惊世界。他顶着爆炸头,穿着夸张的阿拉伯长袍,在近100分钟的演讲中,除了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稍作褒奖外,几乎辱骂了在场的所有国家代表。他称联合国为“恐怖理事会”,要求非洲在安理会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指责美国前总统布什是发动战争的屠夫,认为伊拉克战争罪魁祸首是美国;还声称新型流感是美国制造的生化武器,西方国家操控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经济危机都是欧美国家的阴谋。他不断抛掷联合国宪章,导致同声传译员崩溃罢工,这场闹剧般的演讲让全世界对他厌恶至极。

在此之前,卡扎菲的“疯狂”行为早已世人皆知。20世纪70年代初,为实现“大阿拉伯理想”,在军事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企图购买核弹。他先后通过埃及总统纳赛尔牵线,派人到中国提出购买原子弹的请求,被周恩来总理严词拒绝;之后又向法国、印度、苏联等国寻求帮助,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转向巴基斯坦,试图在核材料黑市购买材料自己研制,其疯狂行径引起了全世界的警惕。

卡扎菲与美国的矛盾由来已久。1988年12月21日,震惊世界的洛克比空难发生,泛美航空的一架班机在苏格兰上空爆炸解体,造成270人遇难。调查显示,此次空难是由利比亚恐怖分子安装的定时炸弹所致,卡扎菲被认为是幕后指使。此前,利比亚与美国军事冲突不断,利比亚特工制造的多起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更是让美国对卡扎菲恨之入骨,里根总统称他为“中东的疯狗”,并对利比亚进行报复性攻击。

卡扎菲的种种疯狂行为,让利比亚遭到美国和联合国严厉的经济制裁和谴责,国内民生日益凋敝,反对力量不断壮大。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反对派势力崛起,卡扎菲的统治摇摇欲坠。2月24日,利比亚前司法部长阿卜杜勒·贾利勒公开宣称卡扎菲策划了洛克比空难。

2011年10月20日,穷途末路的卡扎菲决定逃离家乡苏尔特。此前,他从的黎波里逃脱后,在苏尔特苦苦支撑了两个月,最终还是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逃亡途中,他打破无线电静默,拨通卫星电话,这一行为暴露了他的行踪。美国和北约通过技术手段迅速锁定其位置,捕食者无人机和法国阵风战机对他的车队发动攻击,卡扎菲腿部受伤,最后躲进下水道。不久后,利比亚过渡委员会部队包围了他,将他从下水道揪出,卡扎菲大声呼救、求饶,最终在混乱中被乱枪击毙,结束了他充满争议与跌宕的一生。

卡扎菲的统治,初期给利比亚人民带来了一些福利,但后期的独裁、疯狂与腐败,让他失去了民心,也将自己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缩影,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警示与思考。

来源:青梅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