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07:09 2

摘要: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和力。站在中国历史文脉的开端,回顾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为了寻找民族发展的那片绿洲,曾有人在黑夜里,擎(qín)起天地间的第一簇(cù)火种;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望;曾有人在

2025年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以下文段是小华撰写的演讲稿片段,其中有需要帮助理解、完善和推敲的地方,请你完成。

中华民族络绎不绝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和力。站在中国历史文脉的开端,回顾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为了寻找民族发展的那片绿洲,曾有人在黑夜里,擎(qín)起天地间的第一簇(cù)火种;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望;曾有人在寂静的黎明前,拨开混沌朦胧(lóng)的迷雾。

人聚成邑,邑聚为国。悠悠古国在大江大河之间初铸辉煌,自九州之中,酿(niàng)就四方众望、人心所向的风潮。经夏商周而立秦汉,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涉数千年岁月而来,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尘霜雪而初心未改。中华民族最终开辟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制造出伟大辉煌的中华文明。

“千年文明传华夏, 。”承先人志,问初始心。让我们在这片祖先们曾守护过的天下,齐心协力,去往那光明绚丽的前方。

1. 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擎(qín) B. 簇(cù) C. 胧(lóng) D. 酿(niàng)

2. 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融和 B. 绿洲 C. 漫天 D. 绚丽

3. 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络绎不绝 B. 奔流不息 C. 人心所向 D. 齐心协力

4.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病因分析及修改意见都正确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最终开辟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制造出伟大辉煌的中华文明。

A. 此句语序不当,要将“最终”移至句首处。

B. 此句有歧义,需把“世界”放在“其他”后。

C. 此句搭配不当,应将“制造”改为“创造”。

D. 此句用词不当,“辉煌”一词应换成“雄壮”。

5. 请你根据文段横线处前面的上联,选择词语对出下联,使演讲稿内容连贯。

初心 流水 志不改 万古 映乾坤 历经 铸辉煌

上联:千年文明传华夏 下联:

【答案】1. A 2. A 3. A 4. C

5. 万古初心映乾坤

6. 漫步诗文长廊,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请将下列诗文补充完整。

赏中国诗词,品生活之美。我们吟“晴川历历汉阳树,①_________”(崔颢《黄鹤楼》),诵“忽如一夜春风来,②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欣赏自然美景;我们咏③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诵“夕阳西下,④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受离别思乡之情;吟“长风破浪会有时,⑤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乐观旷达;诵“⑥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忧国忧民。

【答案】 ①. 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 海内存知己 ④. 断肠人在天涯 ⑤.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阅读

(一)名著阅读(6分)

7. 下面对名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以梁山好汉为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用的是古代白话,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里程碑。

B. 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创作前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C.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D. 《昆虫记》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充满了对万物的赞美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B.“创作前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火把’”表述错误。创作前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象征着祖国和人民,凝聚着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与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太阳“则象征着光明、希望与未来。“火把”并不是其前期的主要意象,所以该项存在错误。

故选B。

8. 为重温名著内容、提升阅读质量,小语制作了《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卡片,请你帮他将卡片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姓名典型事例个性特点①_______他青少年时期不愿意按照父亲的安排生活,从家里逃出来到新学堂读书。有反抗精神周恩来②_________平易近人彭德怀他脱棉衣给小号手。③________

【答案】 ①. 毛泽东 ②. 他把胳膊爱护地靠着“红小鬼”的肩膀,走过乡间田埂。 ③. 爱护民众、体贴部下

(二)诗词阅读(6分)

9. 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这两句是妙手偶得之笔,表现出了诗人悠然忘我的心境。

C.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描写静景,勾勒出一幅层云生起、飞鸟归林的画面,此景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D.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澹澹”写出大海水波动荡的状态,“竦峙”突出山岛高耸峭拔的特点。

【答案】C

10. 古诗词中常常用谐音双关来表情达意,请从下面的古诗中找出表达了谐音双关的字词,并说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答案】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柳”和“留”谐音借此表达诗人离愁别恨(送别时的伤感苦)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张岱,字宗子,好接纳海内胜流,园林诗酒之社,必颉顽①其间。家累世通显,服食豪侈,畜②梨园数部,日聚诸名士,度曲征歌。

明亡,避乱剡溪山,素不治生产,家益落。故交朋辈多死亡,葛③巾野服,意绪苍凉,语及少壮秾④华,自谓梦境。著十余种,率以“梦”名。而《石匮书》⑤纪明代三百年事,尤多异闻。

(取材于《嘉庆山阴县志》)

【乙】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鲁云谷悬壶地。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⑥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

(取材于张岱《鲁云谷传》)

[注]①颉顽(xiéháng):形容鸟向上向下飞。②畜:同“恼”,喜欢。③葛:此处指葛布,一种布料。④秾:花木繁盛。⑤《石匮书》:张岱撰写的记录明朝的史书。⑥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文言语句方法提示字词理解A素不治生产查阅词典:①白色②本质③向来②本质B葛巾野服词类活用穿着粗布衣服C未尝依回盼睐课内迁移: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不曾D故非解人韵士联系语境所以

A. A B. B C. C D. D

12. 【乙】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耳 然 B. 也 而 C. 也 然 D. 耳 而

13.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

14.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聚诸名士,度曲征歌。

(2)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15. 根据你对两则文本的理解,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文中张岱偏爱用“梦”来给自己的作品命名,是因为A______;【乙】文中鲁云谷结交好友时,B_____;他们成为好友是因为都是C______。

①趣味高尚,情投意合 ②缘自性情,不是由于虚假勉强 ③以“梦”表达对故国和过去生活怀念 ④借“梦”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答案】11. A 12. C

13. 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

14. (1)每天聚集各个名士,谱曲、征集诗歌。

(2)所有人情反复无常、势利的事,全不能进入他的心里。

15. ①. ③ ②. ② ③. ①

(四)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中国科协、教育部印发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行动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

②记者采访了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院士,了解到自2002年12月起,活动已在全国开展科普讲座2000余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把科普讲座比作“播种”,他说:“我们是在给孩子们播撒科学种子,激发他们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探寻。”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记录了19世纪以前236位中国籍科学家,其学科分布情况如表。

学科地理学工程技术化学农学生物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合计一门302119518122741459236多门1271842910134281

[注]“多门”所在一行的数字是指对两门及以上学科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人数,即除了对该门学科有贡献之外还对其他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

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对两门及以上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达到81人。如陶弘景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领域都取得较大成就,张衡的成就涉及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家往往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富有创新精神。

(摘编自《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研究》等)

材料三:

①“邓稼先在‘抢时间’完成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他要和于敏联名上书中央,建议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许鹿希至今记得,病床上的邓稼先手握密封的信件,对她说:“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与数学家周毓麟院士的书信来往记忆深刻——周毓麟不仅对杜祥琬寄给他的论文内容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还在来信中提出“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位比我大十几岁的老先生对我的影响很深。”杜祥琬说。

③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书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中说:“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的幼年时种下的!”

④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优秀基因——“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是孕育科学家精神的沃土。

⑤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破解发展难题、剪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也孕育形成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坟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摘编自《党建》《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

16.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相关消息,反映科学家精神已深入人心。

B. 材料二呈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学科分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科学家学识广博。

C. 材料三叙述了几位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其中生动的细节感染和激励着我们。

D. 材料三还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成因和内涵,激发我们传承和践行科学家精神。

17.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格显示,在236位科学家中,医学方面作出贡献的人数最多,天文学次之。

B. 周毓麟非常具体地指导杜祥琬的论文,体现了敢为人先、团结协作的精神。

C. 母亲对袁隆平进行启蒙和鼓励,终使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D. 党中央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是孕育形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18. 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内涵丰富。结合材料中的科学家事例,谈谈你将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具体践行科学家精神。

【答案】16. A 17. B

18. 示例一:科学家精神中,我将重点践行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为国家作贡献的理想,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示例二:受周毓麟严谨治学态度的启发,我将勇于探索未知,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精神与求实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更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是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在乡下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乡村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

⑥听见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地,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作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节选自《小说选刊》,有删减)

1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退休后主人公想圆写回忆录的梦,却没有成功;无心插柳,普通的瓶子竟然成了工艺品。

B. 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以小见大,是对人生的反思。

C. 小说以“千叶瓶”为线索,叙述了主人公与千叶瓶的故事,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D. 阅读本文,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20. 请结合语境,品味文章的语言。

(1)赏析第②段加点字“扫”“抽”“画”。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21. 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2. 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的“千叶瓶”,主人公为什么把它当作“无价之宝”?

【答案】19. A 20. (1)加点字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对绿色的渴望,同时也为下文他给花瓶画绿叶作铺整。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的思绪比作飞舞的花朵、飘飞的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写回忆录时思绪粉飞、无从下手的状态。

21. 第一次,表现了她们于花瓶被毁这件事的毫不在意,与他对于此事的着急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以及对玷污花瓶的后悔之情。

第二次:通过表子和女儿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他对于画花瓶这件事的用心,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22. ①现如今瓶体被勾勒上独一无二的叶片的千叶瓶,不仅是陪伴了他几十年的伙伴,还是他回顺往事、自我反省的重要媒介;②花瓶上的千叶是他一笔一笔用心勾画出来的,倾注了他的心血;③主人公在花瓶上画绿叶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

三、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观察到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都能在平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学会审视欣赏平凡,去做平凡而有意义的事,演绎出我们精彩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人名;⑤不得抄袭。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