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干山会议”是上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青年”作为改革的新生力量异军突起,集体亮相,为中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转入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方面提出了切合中国国情的“突破口”及系列政策建议。对
转自:新三届
作者:张钢
“莫干山会议”是上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青年”作为改革的新生力量异军突起,集体亮相,为中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转入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方面提出了切合中国国情的“突破口”及系列政策建议。对中国的 “改革开放“事业得推动,其意义不言自明。
适逢“莫干山会议”召开40周年前夕,受邀重返莫干山。山川依旧,往事历历,感慨万千。
现今“莫干山会议”当年会址,已被政府划拨专款修耸一新,辟为“莫干山会议纪念馆”,介绍当年“莫干山会议”召开的一些历史文件和图文资料。
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关于召开“莫干山会议”的起源、过程及成果说明,存在一些有误之处和重大遗漏史实。在这些文字说明中,重点讲述了“莫干山会议”发起的几个年轻人,这是不完整的。试想一下,凭几个年轻人的激情就能调动各媒体资源、政府机关权力以及政府资源召开全国性的讨论会?陪同参观的莫干山管理局局长希望我就此补充说明,以完善对“莫干山会议”的史实再现。
在莫干山能召开这样一个全国性的讨论会,是有几个“硬“条件的。
首先,要有一个合法的“单位”发起,全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机关报《经济学周报》就是一个合法的“单位”。因为张钢为《经济学周报》主持日常全面工作的负责人,所以《经济学周报》就成为“莫干山会议”的第一发起媒体单位,并且成为“莫干山会议”筹备组的主体运作“单位”。
其次,由《经济学周报》联络八家新闻单位和两家浙江省政府所属研究机构作为共同发起单位,即《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经济效益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应该说没有这十个“单位”主要领导人的全力支持,召开“莫干山会议”这样一个全国性的讨论会是难以想象的,仅凭几个年轻人就发起、组织、召开这样的会议也是绝无可能的。所以,我要为当时这八家新闻单位、两家政府研究机构领导的眼光、勇气和魄力表示最高的敬意!
第三,浙江省委、省政府为“莫干山会议”召开,一锤定音,成为“莫干山会议”得以召开的最后决定者。正因为有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中央“改革开放”战略变革的深刻认知,才正式确定会议地点为莫干山。下面我作为“莫干山会议”筹备组组长、“莫干山会议”秘书长的的亲历亲为,对这次会议的提出、酝酿、筹备、召开作一简单的(按时间顺序)史实复述。
张钢
01
1983年底,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佑成到北京,《经济学周报》负责人张钢和刘佑成见面,谈及农村改革已有5年,改革进城已成必然之势,北京和各地已涌现大批年轻人对经济各领域都有许多调查研究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召开一次经济领域交叉的政策讨论会,为中央的“改革开放“大业“献计献策”。刘佑成赞同并提议此会议可在第二年(1984年)9月钱江潮前于浙江莫干山召开。张钢请刘佑成回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汇报想法以争取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的支持并作为会议共同发起单位,以便更有利争取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
02
198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朱嘉明、黄江南出差江浙,张钢委托朱、黄二人前往拜会刘佑成,了解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对召开全国讨论会的倾向性意见,以便开展后续工作。在得到刘佑成关于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的同意并支持的答复后。刘、朱、黄等对召开的讨论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4年1月,杭州,左起刘佑成、黄江南、朱嘉明、孙皓晖
03
1984年初夏,张钢、朱嘉明、黄江南到天津,和常修泽、李罗力、杜厦、郝一生、金岩石及部分研究生进行研究交流,并进一步探讨举办全国性的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经济政策讨论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到认可和共识。
04
在离津返京的火车硬座车厢内,张钢、朱嘉明、黄江南对召开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讨论会的会议目标、“以文选人”及“五不“(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原则等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讨论,并由张钢在随身携带的“破纸”上简要记录。当晚下车直奔《经济研究》编辑部起草“会议征文”。
关于会议名称,为避免敏感性,虽是为中央决策“献计献策”,但确定名为“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因为确定会议的主体参加者为年轻人,但如何将其纳入会议名称,有点麻烦·为难。这是因为当年社会上只有“青年”、“青少年”、“中年”、“老年”之称,我们都三十岁出头,“青年”应该不是了,“中年”似心有不甘。最后张钢提出并决定会议名称就写“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05
随即张钢以《经济学周报》名义,密集联络中央级及相关新闻单位(前文有述)作为会议共同发起单位并确定时间联合刊发“会议征文”;同时,密集通过中央领导的子女和秘书,向中央重要领导汇报召开此次会议信息,得到(无反对)默认(另文有述)。
06
1984年6月12日,《经济学周报》《经济日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等报刊正式发布“会议征文”。现将《经济日报》发布“会议征文”抄录如下:本报等五单位将召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广泛征集论文邀请入选者作为正式代表出席本报讯 《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将于9月上旬在浙江省联合召开“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讨论的中心内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本月中旬开始,向全国广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广泛征集论文。论文入选将作为正式代表应邀出席会议。论文写明“九月征文”字样。寄北京市《经济学周报》社。论文不超过八千字,提纲不超过一千字,并请写清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和工作单位。
“就是这短短220字短讯,吹响了一个摧枯拉朽的集结号。”(常修泽语)
这里要说明的是,会议只说在“浙江省联合召开“,并未指名莫干山,因为最后还必须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确认。
07
截至1984年8月30日,各项筹备工作就绪。8月31日,在浙江省府大楼会议室召开了预备会,参加人员有浙江省省长薛驹、《经济日报》主编安岗、国家体改委徐景安、以及张钢和刘佑成。安岗通报了《经济日报》征集论文情况,说自从6月12日登出征集会议论文通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中青年学者的1300多篇论文。张钢讲了联系组织发起单位情况。徐景安代表北京方面讲了会议框架,会议中心议题讨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自负盈亏为中心,以计划体制和价格改革为两翼。刘佑成汇报了落实浙江省参与会议的发起单位、参加会议人员以及会务安排情况。薛驹省长最后说:“这个会在浙江开,我们很欢迎。我们的任务一是从会议汲取智慧,二是尽东道主之谊。”(刘佑成笔记)
在这次会议上,浙江省委、省政府肯定了会议目标、会议宗旨、会议的筹备工作,并且在会议上最终确定了会议的地点—莫干山。
同时,省政府提出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莫干山管理局承担并负责会议接待、安全保卫、后勤保障、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具体会议的安排工作。
应该说,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对“莫干山会议”的召开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但是,由于很多会议亲历者并未参与前期的会议运作过程,只关注几个年轻人的发起,容易引发导向性错误。因此,在所有的“莫干山会议”相关叙述的文字中,鲜见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莫干山会议”召开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认为在记述“莫干山会议”时,这是一重大史实遗漏,应予补载。
08
1984年9月3日至10日, “莫干山会议”正式召开(多文有述)。
09
会议期间,孔丹、李湘鲁上莫干山和张钢等一些相关人员了解并交流会议讨论情况。
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会者合影
10
9月8日上午,国务委员张劲夫在杭州汪庄二号楼接见部分莫干山会议人员。时间上午8时至12时,参加人员:张劲夫、李湘鲁、孔丹;张钢、徐景安、华生、田源、周其仁、陈申申、刘渝、沈水根、刘佑成、天津一位代表(刘佑成笔记)。
莫干山会议部分代表合影
11
张钢由于工作繁重,9月7日胃大出血,在带队向张劲夫汇报会议情况后,10日由田源、王晓鲁护送回北京医治,后续会议由王岐山接替主持。会议成果报告由徐景安牵头,朱嘉明、黄江南等人分别撰写完成,并由王岐山、孔丹、李湘鲁呈送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这方面情况也有不少文章记述)
莫干山会议对外开放组成员。左起常修泽、金岩石、朱嘉明、杜厦、郝一生、李罗力
12
“莫干山会议”之后,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极为重视“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分别组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中信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即“三所一会”)。“莫干山会议”的组织者、参加者成为了“三所一会”的创建成员以及国家不同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成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大放异彩。这是后话。
1984年9月莫干山会议之后,摄于杭州钱塘江大桥附近。前排左2马凯、右1陈晓梅、右2马小冈;后立者张维迎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