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落之地”到华夏东方(旅人心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5:57 2

摘要:丹吉尔,摩洛哥北部的滨海之城,云影浮动,涛声不息。漫步老城,狭窄的巷道蜿蜒如迷宫,石阶被浪花轻轻拍打,宛若大自然最温柔的呢喃。晨雾从直布罗陀海峡缓缓飘散,伊本·白图泰纪念馆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悠扬的回响仿佛穿越700多年时光,诉说着这位旅行者勇敢踏上东方旅

黄培昭

丹吉尔港口。保尔·亨德森摄(影像中国)

丹吉尔,摩洛哥北部的滨海之城,云影浮动,涛声不息。漫步老城,狭窄的巷道蜿蜒如迷宫,石阶被浪花轻轻拍打,宛若大自然最温柔的呢喃。晨雾从直布罗陀海峡缓缓飘散,伊本·白图泰纪念馆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悠扬的回响仿佛穿越700多年时光,诉说着这位旅行者勇敢踏上东方旅程的故事。

1304年,伊本·白图泰出生在丹吉尔老城。在阿拉伯语中,摩洛哥意为“日落之地”,因为这个国家位于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然而,这个“日落之地”的少年,却向往太阳升起的方向。

1325年的一个清晨,阳光洒满古城,21岁的伊本·白图泰背起行囊,踏上了漫漫长旅。他原本想去沙特麦加朝觐。然而,心灵的召唤让他一次次迈向更遥远的国度,最终来到梦寐以求的东方华夏。

1346年,伊本·白图泰抵达泉州——阿拉伯人称为“刺桐城”的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发现港内帆樯林立,小舟穿梭,他惊奇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大之港”,“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他笔下的泉州,不仅是商贸繁华之地,更是手工业的殿堂:元朝皇帝用刺桐缎作为国礼,精美瓷器远销摩洛哥,巨舰可载千人,皆出自泉州与广州的能工巧匠。

伊本·白图泰被中国瓷器的精妙绝伦深深吸引,详细记录了制瓷过程:取山中泥土,加火烧制三日,泼冷水后使其发酵十日至一整月。这些珍贵的文字,如同时光的胶囊,封存着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与辉煌,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

从泉州出发,伊本·白图泰一路游历广州、杭州与元大都(今北京)。在广州,他目睹高耸的城墙、整洁的街道、繁忙的码头,琳琅满目的瓷器、丝绸与香料让他深刻感受到经济的繁荣。在杭州,他见到运河内画舫如梭,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游船相遇时人们以互投水果为乐。在元大都,壮丽的宫殿、完善的驿站系统令他称道。

在伊本·白图泰的记述里,中国物产丰饶,瓜果香甜,谷物品种优良,甚至市场上的母鸡肥美得“需分两锅炖煮”,这有些夸张的描述,流露出异国旅行者对东方物阜民丰的感叹。他笔下的中国屋舍俨然,沿河两岸皆是花园村落,与丹吉尔老城的曲折街巷遥相呼应,共同编织着两个古老文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伊本·白图泰的游历不仅是一部壮丽的旅行史诗,更是一座连接中阿文明的桥梁。在伊本·白图泰前的阿拉伯世界,人们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传闻,而伊本·白图泰的记述则成为珍贵的一手资料。他的游记固然赋予了中国一定的神秘与理想化色彩,却也以旅行者的亲历之笔,描摹出一幅有温度、有细节的中华图景。

在位于丹吉尔的伊本·白图泰纪念馆里,笔者看到,一张泛黄的世界地图标注着他行走的路线——从摩洛哥到麦加,从撒马尔罕到德里,从泉州到北京……总长约11.7万公里的旅程,串起中世纪的经纬。

纪念馆里,泛黄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手抄本静静陈列在展柜中,14世纪的阿拉伯文记载与泉州清净寺的碑刻、杭州大运河的橹声隔空共鸣。这种对话,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中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更加明亮的回响。今天,在摩洛哥的三所孔子学院里,孩子们用汉语唱着《茉莉花》;丹吉尔小学的孩童学会用“你好”向中国游客打招呼。这些温暖的瞬间跨越时空,将中摩两国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海风掠过丹吉尔港,将这段延续数百年的佳话送入苍穹,播向四海。中国承建的“丹吉尔科技城”的霓虹与老城油灯的暖光交相辉映,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而是心灵之间永恒的纽带。伊本·白图泰与中国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摩、中阿友谊永恒的见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1日 17 版)

来源:人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