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标题可太重要了。现在信息多得像潮水一样,每天都有海量内容摆在我们面前。而标题就像是吸引读者的 “钩子”,能不能留住人,它的作用太大了。有些创作者为了博眼球,在标题上耍花样,搞一些误导人的标题。特别是那种预设前提的标题,简直就是信息传播里的 “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标题可太重要了。现在信息多得像潮水一样,每天都有海量内容摆在我们面前。而标题就像是吸引读者的 “钩子”,能不能留住人,它的作用太大了。有些创作者为了博眼球,在标题上耍花样,搞一些误导人的标题。特别是那种预设前提的标题,简直就是信息传播里的 “迷雾弹”,让大家很难看清真实信息。
什么是 “预设前提”?
即:在标题中隐含未经证实或具有倾向性假设的手段,它会诱导读者在未深入阅读内容之前,就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
例如:惊!某知名品牌又双叒叕被曝质量问题。 在这个标题中,“又双叒叕” 这个表述就预设了该品牌频繁出现质量问题这一前提,可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可能只是偶发事件,却因这个预设前提被严重夸大。
当下,预设前提的情况太严重了。这些文章像鸦片一样,满足读者好奇,而有一些不怀好意的读者专门盯着这类虚假宣传,大力转发、评论,越是这类文章,传播竟然越高,严重干扰了公众对事件的客观认知。
第一种,以夸张数据或片面论断博人眼球。
《90 后婚姻破裂率高达 70%,这代人不会爱了吗?》,虚构的高数据直接将 90 后群体与 “不会爱” 关联,暗示代际缺陷,实际内容可能仅源于个别案例或未验证的调查。《为什么现在的老师都不愿意管学生了?》先入为主预设教师群体普遍失职,而正文可能只是围绕教育政策调整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展开探讨。
第二种,利用大众对健康的关注,夸大危害制造恐慌。
《这 3 种水果吃一口胖十斤!减肥党速删》,夸张表述,易让减肥人群产生焦虑,可文章实际或许只是在强调适量食用的重要性。《每天喝奶茶的人,30 岁后必得尿毒症》,将奶茶与尿毒症简单关联,看似必然的因果,实则可能仅是在阐述过量糖分的健康风险。
第三种,通过性别标签制造对立。
《中国男性集体摆烂,女性还能指望婚姻吗?》,给男性群体贴上统一标签,将个别现象扩大化,文章内容或许只是对特定社会现象的讨论。《女司机又酿惨剧!马路杀手为何屡禁不止?》强化 “女司机 = 马路杀手” 的刻板印象,而实际事故数据可能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第四种,以极端案例吸引读者。
《00 后员工不服管?老板怒斥:这届年轻人废了!》虚构老板与 00 后员工的激烈冲突,仿佛整个年轻群体都难以管理,实际内容可能聚焦于职场管理技巧。《父母倾尽积蓄供留学,子女回国却骂父母无能》编造情感冲突,实则可能是在分析教育投资回报问题。
第五种,将行为与道德挂钩。
《不给孩子买最新 iPhone 的家长,配当父母吗?》把物质给予与父母身份绑定,内容或许只是关于消费观的讨论。《婆婆偷看儿媳手机,这样的婚姻还能要吗?》虚构家庭矛盾,实际可能围绕隐私边界问题展开分析。
第六种,试图抹黑职业群体。
《医生集体隐瞒的致癌物,你家厨房也有!》暗示医疗行业存在阴谋,内容可能只是常见物质风险的科普。《程序员 35 岁被裁员,这行业还有人性吗?》用个别人的经历代表整个行业,实际或在探讨程序员的职业规划问题。
…………
误导性标题的泛滥,与当下信息传播环境密切相关。流量至上的背景下,创作者为在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倾向于使用夸张、误导性标题吸引点击。同时,受众的猎奇心理也为这类标题提供了生存空间,新奇刺激的标题更容易引发点击与传播,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这类标题对信息传播与社会认知产生多方面危害。从信息获取角度,读者被误导性标题吸引后,发现内容与预期不符,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还可能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社会影响层面,性别对立、代际矛盾类标题容易加剧群体间的误解与矛盾;健康焦虑类标题则会加重公众的心理负担。长远来看,大量误导性标题的存在,会降低受众对信息源的信任度,破坏健康的信息传播生态。
识别误导性标题需要读者保持理性与审慎。遇到包含 “为什么都”“越来越”“集体” 等全称判断词汇的标题时,应意识到这类表述可能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撑,存在情绪煽动的嫌疑。同时,避免仅依据标题下结论,要通过深入阅读内容,结合多方信息来判断其真实性与可靠性。主动关注权威信息源,提升自身信息鉴别能力,也是抵御误导性标题的重要途径。
还有一个办法,遇到这类文章,作为有责任心的读者,不是拉黑,而是点击“不感兴趣”,后台数据会根据“不感兴趣”量减少推送。当然,如果文章严重失实,则应果断举报。
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误导性标题迷惑,才能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无论是内容创作者还是信息接收者,都应共同努力,维护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让优质、真实的内容发挥应有的价值 。
来源:三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