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有多可怕?需要怎样应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08:14 2

摘要:巴雷特食管,简单来说,就是食管下段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胃或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改变。这种改变不叫巴雷特,而是第一个报道这种改变的医生叫巴雷特,所以才有了巴雷特食管的命名。

巴雷特食管(BE),又称作“Barrett食管”或“巴瑞特食管”,大家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音译的。

巴雷特食管,简单来说,就是食管下段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胃或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改变。这种改变不叫巴雷特,而是第一个报道这种改变的医生叫巴雷特,所以才有了巴雷特食管的命名。

巴雷特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三大类型之一,也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之所以被认为是“严重”并发症,就是因为巴雷特食管更容易癌变,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据统计,巴雷特食管患者发展成为食管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30~50倍,而80%的食管腺癌都是发生在巴雷特食管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一旦患上巴雷特食管,就如同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除了癌变风险,反酸、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反流症状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发现自己得了巴雷特食管,是不是就意味着 “大祸临头” 了呢?其实不必过于恐慌,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应对。

首先,要摆正心态。不是所有的巴雷特食管都会发生癌变,这就像不是所有抽烟的都会得肺癌,所有酗酒的都会肝硬化。

现有数据显示,巴雷特食管患者中约0.1% ~0.6%会进展为食管腺癌,其癌变的风险与其病变的长度、病理特征密切相关,高级别异型增生(HGD)患者的癌变风险能达到7% ~10%。

因此,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内镜检查尤为关键!一般建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每1~3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型增生或早期癌变,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其次,一定要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上,尽量避免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清淡饮食不是吃糠咽菜,而是拒绝膏粱厚味),少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还要积极减肥、戒烟戒酒,抬高床头,避免餐后立即平卧,从生活习惯上减少反流的诱因。

最后,就是积极治疗,以控制胃食管反流、消除症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有证据表明,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的巴雷特食管患者进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因此,推荐巴雷特食管患者每日最少服用1次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以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此外,配合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等药物也有一定的疗效。

对于伴有异型增生的患者,内镜治疗是有效选择。内镜下射频消融(RFA)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以直接清除异常组织,创伤小且恢复快。对于早期癌变,内镜下切除的治愈率甚至超过传统手术。

如果单纯药物治疗无效或内镜治疗失败,可以选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尤其是合并有食管裂孔疝(HH)的患者。

巴雷特食管虽然是一种有可能癌变的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就能有效地降低其危害性。

食管癌从癌前病变到进展期通常需要数十年,留给我们的干预窗口足够长。与其谈之色变,不如把巴雷特食管当作督促自己健康生活的“警钟”!

来源:胃肠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