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打独斗的“蔚小理”没有未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08:00 2

摘要:价格战、技术战之下,整个汽车行业都面临巨大挑战,没有一家车企能过得安稳——大企业拼刺刀,小企业也跟着遭殃。别看当下不少新势力发展态势良好,销量、订单捷报频传,一片欣欣向荣,然而亏损之下,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蔚小理”还独立存活几年?

价格战、技术战之下,整个汽车行业都面临巨大挑战,没有一家车企能过得安稳——大企业拼刺刀,小企业也跟着遭殃。别看当下不少新势力发展态势良好,销量、订单捷报频传,一片欣欣向荣,然而亏损之下,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拼死挣扎的哪吒,终究一地鸡毛,供应商讨债、售后停摆只是危机之下的冰山一角。等不来输血(即便有资本注入,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倒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另一边,沦为边缘角色的极石(月均销量不足1千),创始人突然不明缘由地清空社交账号,不禁引人浮想联翩。

近期,腾讯搞了一档直播对话栏目,邀请到三位行业专家,对“蔚小理”的发展进行了深度解析,同时探讨了行业的当下与未来。观点不一定都正确,但仍有不少启发意义。

与其他新势力相比,“蔚小理”无疑最具特点和代表性,这三家企业也是新势力发展的一面镜子。

针对三位专家的讨论,我们不妨就其中几个观点进行延展解读一下。

追逐销量是车企根本目标,但笔者觉得应该加一个定语,即追逐“有质量的销量”,何有质量的销量呢?也就是既要追求销量,同时也追求利润,把握利润销量的平衡。

消费者喜欢便宜,车企迎合用户,一味搞低价,固然可以获得更多销量,然而价格对品牌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拿小鹏来说,MONA M03固然卖得不错,帮助小鹏实现触底反弹。但10万出头的价格,却可能牢牢锁死小鹏的定位,从此使小鹏和廉价画等号(恰如当初的比亚迪一样)。那么,这对小鹏摸高无疑是负增量。

蔚来也想学小鹏,然而学得很矜持,也有点拧巴。乐道卡在不上不下的区间,确实挺可惜的。

理想当然也追逐销量,但坚持底线思维,不去20万以下的市场抢鱼吃,而是找准自身的定位,有所取舍。

企业的精力和财力是有限的,你不能通吃所有细分市场。新势力的禀赋也有所不同不能像传统车企那样先把盘子做大靠规模和资金优势占据有的生态位然后慢慢收割,而应该锚定一个细分市场,压上全部能量

不过从新势力阵营看,除了蔚来、理想、鸿蒙智行等极少数仍坚持高端定位,其他品牌则都有价格下探的趋势——小鹏、零跑、深蓝、极氪等,价格都在往下走。销量是起来了,但品牌价值和调性免不了会掉下去。

当然,眼下这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竞争烈度,销量和利润两个选项,总要做出一些取舍,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而优先保销量,成为绝大多数车企的共识(长城除外)。

这话若放在10年前,恐怕没有人相信,但在今天这个技术大爆发的时代,技术确实不再是车企制胜的关键。

从核心三电到底盘悬架、从车机到大模型,从充电技术到智驾,技术标签不再是一家车企的专利,在其他车企竞相“模仿”和叫嚣之下,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然失焦。

曾经,比亚迪仰望U8的原地掉头和应急浮水等黑科技,令外界叹为观止。如今,奔驰EQG、岚图梦想家、奇瑞捷途纵横G700、极氪001 FR等,也能实现类似的“坦克掉头”;而奇瑞捷途纵横G900则能实现“水中航行”。

大模型方面,得益于deepseek的开源,如今车企的AI大模型能力几乎已经拉平。

智驾方面,曾经是小鹏、特斯拉和华为独领风骚;如今,随着比亚迪一声“智驾平权”,吉利、奇瑞等纷纷加入战局,主流车企的高端智驾水平也你追我赶,长城、理想、极氪、小米等不断秀智驾实力。一时间,消费者眼花缭乱,竟不知到底哪家车企智驾最可靠。

由此看来,技术确实很难成为长期的护城河,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暂时独领风骚2-3年,落后的企业,通过“拿来主义”(采用供应商方案或与供应商共创,或者挖对手墙角总有一种方式能够缩小车企之间的技术差距

比如,固态电池的竞争尚没有结果,而兆瓦闪充的比拼已然开始。

“(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为零,要尽快兼并重组合作。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我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

当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不少人会错愕。然而仔细想想,或许也不无道理。

新势力当中,理想一枝独秀,销量和盈利能力可观。然而2024年财报显示,尽管销量突破50万辆,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2024年营收1445亿元),但净利润却只有80亿元(同比减少31.9%),净利率也从2023年的9.5%下降至5.5%。拉后腿的,是定价比理想L7低10万的理想L6。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走量未必是好事。

而长城汽车为什么在销量微增(2024年仅增长0.37%)的前提下,却实现了净利的大幅增长(同比增长80.73%),则得益于定价更高的坦克以及魏牌的贡献。

如果高定价才有高利润,那蔚来就有点尴尬了。

2024年,蔚来交付超22万辆(同比增长38.7%),均价达29.69万元,但净亏损却扩大至224亿元(同比增长8.1%)。上市7年,蔚来净亏1100亿元,总负债937亿元。其原因包括研发的高投入、服务及运营的高成本、换电网络的拖累等等。

李斌立下军令状,目标是今年Q4实现扭亏为盈。但从当下的情况看,这个目标似乎有点遥不可及。

小鹏方面,2024年销量来到19万辆(同比增长34.2%),也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MONA M03的大火。

从销量结构看,MONA M03占比从Q1的8%升至Q4的37%,拉低了小鹏的整体均价(23.5万元,同比下降2.8万元)。

2024年,小鹏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净亏损为57.9亿元(同比减少44.2%)。综合毛利率为14.3%,低于理想(19.8%)、小米(18.5%)、比亚迪(18%)等。

若想实现2025年Q4盈利的目标,小鹏还需要在提升交付量和毛利率上,狠下一番功夫。

从“蔚小理”三家看,理想的抗风险能力最强,然而去年的MEGA风波,却给理想敲响了警钟。目前,众多车企进入理想的舒适区,理想将面临越来越多竞争对手的挑战,能否杀出重围,存在很大变数。蔚来和小鹏更不用说了(尤其是蔚来),“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随时翻船,何须狂风?

三家车企曾经各领风骚,然而行业大变局之下,恐怕没人谁能独善其身。也许真如专家所尽快兼并重组才是上上策

当然,年产200万辆或许有些夸大。传统车企当中,长城2024年销量不过120多万辆,但营收却有2000多亿,净利润为126亿,毛利率达到18.76%。

因此,笔者以为,衡量一个车企能否独立存在,相较于销量,似乎更应该看营收和毛利率销量是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

如今,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然加剧,接下来几年,一半以上的新势力倒下是大概率事件。

其实,仔细看新势力榜单,前10名当中,一半以上都是“伪新势力”——要么是传统大厂孵化的“厂二代”,要么是“换个马甲”,把自己归到新势力的子品牌。像蔚小理这种跨界造车的纯新势力,已经屈指可数。所以从某种程度看,新势力正在加速出清。

接下来是打硬仗的时候,假如底子不够厚,那么很可能迅速掉队,甚至死掉。

新势力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单打独斗或许真的很难有未来了。

来源:第三眼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