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公文化民众基础深厚,是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关圣文化史迹是关圣崇拜起源、发展、鼎盛历程重要的物质见证,是关公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和精神符号,加快关圣文化史迹申遗,有利于弘扬关公文化“春秋大义,志存一统”思想,对于筑牢两岸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
关公文化民众基础深厚,是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关圣文化史迹是关圣崇拜起源、发展、鼎盛历程重要的物质见证,是关公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和精神符号,加快关圣文化史迹申遗,有利于弘扬关公文化“春秋大义,志存一统”思想,对于筑牢两岸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对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于中华文明的理解认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华大地、传播于世界各地。关圣文化史迹承载着关圣崇拜文化的初诞、兴盛、流布的发展脉络,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活跃度很高,具备列入世界遗产所必需的突出普遍价值。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2004年发布的报告《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关圣文化史迹系列遗产属于精神信仰相关的“纪念与象征性遗产”。在中国还没有同类遗产项目,关圣文化史迹系列遗产的申报将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关圣文化史迹申遗的提案》,提出将“关圣文化史迹”列入重要申遗事项、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跨国联合申遗、推动形成文化价值共识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该提案参与者、民革山西省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关圣文化史迹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关圣文化史迹的申遗,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提升相关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声誉。
深入调研 助力关圣文化史迹申遗
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通过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可以进一步加深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认同,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团结。
今年2月17日至19日,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赴福建泉州就“发挥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课题开展调研,为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交流建言献策。调研组认为关帝信仰在两岸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符号。要积极组织更多两岸共同参与的关帝祭祀、文化研讨等活动,让这种跨越海峡的信仰力量,成为增进两岸情感、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
关圣文化史迹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民革中央认为,关圣文化史迹的申遗,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提升相关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声誉。关圣文化史迹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申遗工作不仅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还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提升。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民革中央不断推动关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2024年,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以传承弘扬关公文化为抓手 深化两岸交流 促进对外交往的提案》,建议把关公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金字招牌和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
而今年提交的《关于加快关圣文化史迹申遗的提案》,则更聚焦于通过申遗推动关公文化的传播,促进两岸文化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
连续两年提交与关公文化相关的提案,充分体现了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响应。通过这些提案,民革中央进一步推动关公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并推动关圣文化史迹的申遗工作。
分工协作 共同推动申遗工作
关圣文化建筑群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是由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祖祠两组建筑群组成,总面积23.7公顷,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单体古建筑40余座、泥制精美彩塑50余尊、古树名木160余株、关公系列馆藏文物1000余件(套),是全国始建较早、面积较大、规制较高、保存较全的关帝庙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关圣文化史迹,运城市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祖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最少指标、最大收益”的要求,分别于2019年4月和10月连续召开两次申遗工作推进会,先后与河南、湖北、福建三省有关市县达成共识,由山西作为牵头省份,以“关圣文化史迹”为名进行联合申遗。
其中,荆州城墙是史载关羽本人留下的唯一历史遗存,当阳关陵、洛阳关林是世间仅存的两处关羽陵寝,荆州玉泉山是传说关羽最初显圣处和最早关庙基址,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祖祠是官方、民间关帝崇拜的重要场所。东山关帝庙、周口关帝庙是军队与移民、商人群体传播关公文化的典型例证。
2020年11月24日,关圣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汇报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召开,为后续的申遗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方向。2021年6月23日、2023年9月26日,由山西省文物局牵头,河南省、湖北省、福建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第三次和第四次联席会分别在福建省东山县和湖北省当阳市召开。各遗产地代表一致表示将全力开展申遗工作,进一步增强各遗产地之间的协调合作。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业指导下,各地开展申遗资料收集、环境整治、制定法律法规等工作。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认为,“关圣文化史迹”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条件,时机已经成熟。民革中央建议由国家文物局统筹协调,将关圣文化史迹申遗列入国家申遗重要议程和工作要点,指导支持相关省、市积极推进关圣文化史迹申遗工作,加强关圣文化史迹申报预备项目培育,力争在“十五五”期间申遗成功。
民革中央建议,建立山西、河南、湖北、福建分工合作推进机制,针对申遗工作进展不均衡的问题,定期召开省际联席会议,明确各省申遗工作重点,加强地方政府及遗产地的协调合作,加快推动相关遗产点文物修复、环境风貌整治、申遗文本修改论证、地方专门立法等工作进度,扎实做好现场考察评估准备工作,确保申遗工作整体顺利推进。
讲好关公文化故事 促进两岸民心相通
作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代表和精神符号,关公文化早已走出国门,在汉文化圈、华人文化圈影响极深,是迈向世界的“共同语言”。据了解,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存布有关公文化的足迹和影响,因此加快关圣文化史迹申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自2018年起,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实行“限额制”新政策,一个缔约国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项目。据提案的参与者、民革山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副部长温雪钢介绍,“随着申遗规则与形势的变化,申遗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可推动跨国联合申遗,多方借力加快申遗进程。
借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的成功案例,民革中央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与关公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韩国等合作,选择一至两处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关帝文化信众较多、关圣文化建筑保存完好的遗产点,及早纳入申遗名录,积极开展跨国联合申遗。
申遗工作本身就是弘扬、推介关公文化的过程,也是联合申遗各方之间的文化认同和融合的过程,关圣文化史迹申遗,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民革中央建议,把关公信俗作为文化形象,关圣文化史迹作为文化载体,确定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点事项。在推进申遗的过程中,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讲好关公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关公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认同与融合,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关公故事,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记者 刚 罡)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