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全年十大任务之首,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这既是应对我国当前有
王建平 张玫晓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全年十大任务之首,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这既是应对我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的精准良方,更是对数字经济时代消费变革的前瞻布局。
当前,数字消费正以技术驱动、场景创新、生态重构之力推动消费革命性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关系正在加快重构,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创造中国影史纪录等文化现象,到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消费新业态快速崛起,数字消费正成为撬动内需潜力的催化剂和新支柱。
数字消费正成为驱动内需增长的引擎
去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25.2%的贡献率,消费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锚。
数字消费是拉动消费的主要增长点。与传统消费不同,数字消费依靠数字技术和数据驱动,以互联网为载体,能有效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减少中间环节交易成本,促进个性化需求精准匹配,实现商品在更大范围流通交易。近年来,我国数字消费增长势头迅猛。以网络消费为例,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这充分体现了数字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在提振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消费是促进消费升级的主要动力。数字消费创造了“消费即生产”的新范式,构建了“需求洞察—精准供给—体验迭代”的闭环生态,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引领居民消费升级。从需求侧看,一方面,海量消费大数据可以精准捕捉消费者小众化、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长尾产品”,不仅提高消费满意度和便利度,还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重构“人货场”关系,云购物、虚拟试衣间、AI诊疗等场景使消费从功能满足转向体验增值,推动消费线上线下融合。从供给侧看,一方面,各类互联网平台发展汇聚了海量市场主体,实现供给体系质的突破。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传统消费融合,不仅形成健康消费、文娱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还催生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型消费场景,无限扩大了产品和服务供给。此外,消费大数据实时反馈驱动柔性供应链建设,有效缩短产品从需求响应到消费者手中的周期,大幅提高了供给效率。
多措并举充分激发数字消费潜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正进入“数字驱动”阶段,要以技术突破推动高质量供给,以场景创新拓展消费空间,以制度创新守护公平底线,加快将数字消费打造为内需增长的战略支柱。
加快弥合数字鸿沟。数字消费的发展有赖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有力保障,但目前存在的数字鸿沟限制了数字消费快速增长。2024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8.6%,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7.4%,一些偏远地区网络消费体验较差。要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高速通信网络建设,实现5G网络全覆盖,促进“双万兆”网络普及,推动高速通信网络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延伸,加强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打通网络零售“最后一公里”。
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群体。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87.9%,“90后”“00后”网络购物使用率分别达到95.1%、88.5%,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52.5%,数字消费群体拓展仍有较大空间。要针对年轻群体需求,加大智能消费、个性消费、国潮消费等领域高质量数字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更好发挥其在数字消费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老年群体的需求,创新数字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发具备语音交互、健康监测等功能的银发智能终端产品,加强老年群体数智技术指导,将老年群体培养为数字消费“新势力”。
推动数字消费高质量供给。数字消费具有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特点,新的数字消费模式和产品服务能激发大量潜在消费。要顺应消费新潮流,加速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加快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数字文创、低空出行等领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推动消费服务的数字化升级,实施AI+消费行动,推动大型商圈、社区零售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消费生活服务圈,构建“线上传播—线下体验—消费转化”闭环。
营造良好数字消费环境。数字消费作为新型消费,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监管体系更新周期,给有效监管带来诸多挑战。促进数字消费健康发展,必须努力营造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要加强数字消费领域立法工作,填补法律监管空白;加强数字消费治理,建立数字消费信用评价机制;加强数字消费领域执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大数据杀熟、虚假宣传、价格歧视等行为进行监控,推广“一键维权”等便捷投诉通道,加大各类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