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农业 路要怎样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09:35 2

摘要:长乐古槐镇,一架装载“AI大脑”的无人机盘旋升起,开始均匀地喷洒农药,并及时将数据反馈至后台;福清渔溪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养鸡机器人“木鸡郎6”,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可逐笼对蛋鸡的生理状态、产蛋情况进行监测……

长乐古槐镇,一架装载“AI大脑”的无人机盘旋升起,开始均匀地喷洒农药,并及时将数据反馈至后台;福清渔溪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养鸡机器人“木鸡郎6”,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可逐笼对蛋鸡的生理状态、产蛋情况进行监测……

无人机在长乐稻田上空喷施肥料。记者 原浩 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新信号——首次提出运用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铸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福州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将迎来哪些机遇?这些尝试效果如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对此,记者连日来进行了采访。

“一切要趁早”

“AI到底是什么?”这是荣端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宜端首次接触到AI这个新兴概念时的困惑。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他下载了DeepSeek,还搜索了其他相关资料,试图寻找答案。

王宜端是长乐鹤上镇果蔬种植大户,主栽西红柿、草莓等。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脑子灵光,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刚兴起时就成了全市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农户。

“只要连上网,就能自动浇水施肥,随时随地管理基地。”王宜端说,大棚内装有各类传感器,可以24小时看护果棚,实时掌握关键数据,每天光是人工成本就能节约1000余元。

多年来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王宜端已充分领略。不过,他感受到了另一种限制——水肥一体化系统实打实地节本增效了,多数情况下的信息采集、传输以及在数字平台上的滚动显示,似乎并未产生更多效用。

“该怎么种,大体还是怎么种。”对此,他有过“不切实际”的畅想:每季西红柿采摘、分拣时都需要大量人手,能不能有个机器人来替代?但是今年,他开始相信了。“人人都谈AI,那说明AI时代真的要来了。我现在要提前算好投入与收益这些账。”王宜端觉得,这将是一次彻彻底底的“爆改”。

嗅觉同样敏锐的,还有李向雪,他在蔬菜领域起家更早。他创办的雪美农业已扎根长乐14年,全年生产绿叶菜,平日能维持数百吨蔬菜供应量,并向育苗、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延伸。

作为历经从“镐锄镰犁”到“智慧农机”变革的农业人,李向雪深知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意义。近年来,雪美农业积极布局智慧农业,推广“地空一体化”作业模式,以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系统等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益。

他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向来是大手笔,每年稳定投入上百万元。这次决定乘着人工智能的东风,进一步增加研发预算,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外部力量合作,研发智能移栽机等设备。虽然研发的前期投入、后期的普及都要很大的成本,但他坚信,“一切要趁早”。

“要把新技术用在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上面”

只有尝试过,才懂得数字化的魅力与不易。

算起来,光阳蛋业入局更早。2012年,光阳蛋业投资300多万元,并于2014年初步完成了蛋鸡养殖物联网工程建设,后来还拿下全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从“中看不中用”的物联网系统搭建到数字化养殖系统建设,公司董事长余劼的想法越发明确:“要把新技术用在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上面。”

“木鸡郎”实现了他的目标。这个由光阳蛋业自主研发的养鸡机器人,以蛋鸡状态图像识别和声纹识别为核心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能在5万羽鸡群中精准找出一只死鸡,全程仅需15分钟。

饲养员罗丽娟终于从痛苦寻找“问题鸡”中解放了出来。在蛋鸡养殖过程中,死鸡、绝产鸡必须及时发现并处理。“养鸡机器人很聪明,在鸡舍内巡检一圈发现死鸡、绝产鸡后,把定位发给我们,就能立马处理。”

这样的高效率,AI发挥了极大作用。“在采集信息、搜集数据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智能排查,利用识别功能和不断学习能力解决了我们的生产痛点。”福清渔溪养殖基地负责人李国彬说,自从投用了机器人,养殖基地在原先实现自动化养殖的基础上,工人生产效率提升30%,产蛋率提升1%至1.5%。

这是对传统养鸡行业的一次洗牌。2023年以来,“木鸡郎”机器人开始在国内蛋禽养殖企业中推广。目前,已有130多台“木鸡郎”机器人在全国70家大规模养鸡场运行,并于今年2月首次出口海外。

尽管AI技术在养鸡、养猪等养殖业的应用如火如荼,但这并不意味着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得到了全面革新。记者采访发现,AI等新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的推进速度截然不同,甚至具体到水稻、蔬菜、水果等细分领域,都存在“隔行如隔山”的技术壁垒。

尚未完成阶段性突破的种养企业、大户,困惑十分相似——不知如何用AI转化为真正能落地的先进生产力。

“技术与产业需要同步演进”

AI正加速走入田间地头,但农业智能化之路远不似想象中的“按图索骥”。

“农业天然具有高度非结构化特征。”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魏萱表示,相较于车间或医院这类标准化场景,农业受气候、土壤、虫害等因素影响极大,即使是同一种作物,不同地块、不同季节表现也千差万别。AI要真正“下地”,面对的是一张动态而复杂的棋盘。

以病虫害识别为例,模型一旦脱离原有训练条件,准确率便大幅下降,难以推广。“模型通常只适用于特定品种、特定产地、特定批次,一换环境就得重训。”魏萱说。

更大的挑战在于数据和成本。农业数据分散、采集困难,缺乏统一标准,使AI模型训练难以为继。在利润本就不高的农业领域,部署AI系统的高成本也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目前多数项目仍处于试点阶段,具备商业可行性的案例仍属少数。”魏萱坦言。

为破解这一系列瓶颈,福州正在加快探索,稳步推动“数智农业”落地。近年来,全市累计建设省市级数字农业基地60余个,推动百余家龙头企业数字化升级;搭建“数字农业农村平台”,整合数据超5000万条,覆盖全市涉农主体;推进“三资”管理、农村产权流转、益农信息社等信息化建设,累计成交超15亿元;强化人才培养,已培训高素质农民1.5万人次、电商主播2000余人,推动农业“上云用数”,向智能化持续迈进。

“技术与产业需要同步演进,农业才有望真正走上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李向雪表示,希望有一天,当年轻人提到“农民”这个职业时,想到的不再只是辛劳与日晒风吹,而是一种具备技术含量和成长空间的职业选择。

“AI就是最好的老师”

科技突破的机遇就在眼前,不可失之交臂。

两三年前,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陈能文在与一位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交流中接触到AI,对方提醒他要尽早重视,“这是个趋势”。

“AI跟我们是脱节的。”那时的他还满不在意,并不认为“只会搜集信息”的AI短期能在农业上产生多大影响。半年前,陈能文开始全面布局,正式进军AI。

有伦农业科技公司由传统农业生产领域转型而来。多年来,陈能文和团队一直致力于把数字技术跟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从承接数据服务到打造数字平台,搭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数字农机综合服务平台等众多平台。

在陈能文看来,能否借此从“跟随者”晋升为“引领者”,靠的是把握机遇的能力。此前处于“种数据”“搭平台”阶段,现在则进入了新阶段,“我们想用AI来做模型,理顺流程,构建全新生态”。

新的构想与实践也在逐步成形。“我们今年计划搭建一个农业生产主体AI应用组件模型,打造全国首个农业AI开源生态平台,推动农业生产主体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跃迁。”陈能文希望届时能覆盖福建全省80%的农业生产主体。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他是如何不断学习的?陈能文指着会议室投屏上的DeepSeek,笑着说道:“AI啊,现在AI就是最好的老师。”(记者 蓝瑜萍 宋亦敏)

来源:海峡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