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成种田首选,火星农业挑战重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9:33 2

摘要:埃隆·马斯克或许志在火星殖民,但最新利用“外星土壤”的实验结果却表明,人类如果想在太阳系内建立永久定居点,月球或许是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值得打卡的本地小店#

科学家发现:月球比火星更适合种植作物

埃隆·马斯克或许志在火星殖民,但最新利用“外星土壤”的实验结果却表明,人类如果想在太阳系内建立永久定居点,月球或许是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在太空中种植食物的方法,比如将植物直接种在水中的“水培法”,或是利用空气中喷洒的营养雾进行“气培法”。不过,这些方法成本较高。为了找到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直接利用月球和火星的土壤种植作物。

考虑到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月壤样本已被地球湿气污染,重新采样又成本高昂,因此科研团队此次使用的是由 Exolith 实验室仿照阿波罗16号(1972年)任务所采集样本制造的人工月壤。而火星土壤目前尚无真实样本带回地球,因此研究基于“好奇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模拟火星风化层。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土壤”在这里并非地球意义上的有机土,而是更接近“风化层”——由岩石破碎物组成、几乎没有生命支持成分的颗粒物。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植物在月球土壤中的表现比在火星土壤中更好,”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助理劳拉·李(Laura Lee)在2024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年会上介绍道,“我们原本以为会是相反的结果。”

火星土壤“富而不养”:高氮但缺氧

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氮元素,理论上有利于植物生长。然而研究发现,火星土壤结构致密、类似黏土,这大大限制了氧气渗透,导致植物根系难以“呼吸”。

为了提高生长条件,研究人员尝试添加 Milorganite(活性淤泥肥料) 肥料。这是一种由高温处理的污水微生物制成的有机肥料,被认为适合在太空定居点使用。不仅可以处理宇航员的废水,还可能取代传统肥料,解决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但初步结果显示,这种“废水肥”并非万能。在模拟火星土壤中,使用 Milorganite 培育的玉米存活率仅为33.3%,而使用地球常用氮肥的玉米存活率则达到了58.8%。这表明,若依赖太空循环肥料,或许仍需从地球进口部分补充,以弥补低产问题。

新希望作物:苜蓿和“火星土豆”

目前,研究团队正测试多种作物,包括西兰花、南瓜、豆类和苜蓿,以探索它们在不同风化层与肥料配比下的适应性。其中,苜蓿表现突出,不仅在月壤和火星土壤中都生长良好,还有潜力作为未来太空农业中的“绿色肥料”。

而尚未测试的马铃薯则备受瞩目——在著名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主角正是靠种土豆在火星基地中幸存,被誉为“最真实的科幻农业实验”。

自给还需时间,月球更快,火星更远

根据2019年《新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要实现火星上的农业自给,可能需要长达一百年。而 NASA 的研究表明,在月球实现农业自足所需的时间更短,或只需几十年。

即使农业系统在火星成功建立,作物也必须在密封温室中生长,与人类生活空间分离,类似于国际空间站的种植模式。火星温室还需克服极端低温、高强度宇宙辐射、缺乏腐殖质等难题;此外,火星土壤中还含有有毒的高氯酸盐,必须先进行处理。

相比之下,月球虽也问题重重,却拥有运输距离近的优势,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更易展开。

月球并非“理想天堂”

但别误会,月球绝非“太空乌托邦”。月球缺乏大气层,小型小行星不会像在地球那样烧毁在空中,而是直接撞击表面,危及农场安全。同时,月球低重力导致尘埃无法沉降,持续漂浮的粉尘可能严重损伤农用设备。还有太阳辐射,也需特别防护(而火星这方面问题相对较轻)。

由于没有大气,人类在月球表面无法裸露生活,未来基地可能需要深埋地下或修建厚重防护的碉堡式建筑。

火星“地球化”计划:光合菌与人工升温

AGU会议期间,Astera研究所与先锋实验室探讨了一种雄心勃勃的构想:通过向火星投放光合细菌、制造“人为温室效应”,逐步为火星建立一层富氧大气,实现“类地化改造”。

研究人员提出,应优先引入像苔藓、霉菌和地衣这样生命力顽强的先锋物种,为未来更复杂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研讨文件指出:“地球上的全球变暖已经证明,人类有能力改变行星气候。这一现象推动了气候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也许可以迁移至火星。”

不过,科学家也承认,火星在改造后可能失去一些独特景观,例如标志性的“蓝色日落”。

解冻极地冰盖:风险与希望并存

早在1971年,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就提出,可以融化火星极地冰盖,从而释放出水和二氧化碳,为植物生长提供水源和气体。部分科学家相信,这样做有可能增强火星大气压力。

但这项设想仍存争议。一方面,火星风化层不像地球土壤那样容易聚集成块,水可能迅速渗入地下形成含水层,而不是停留在地表供植物利用;另一方面,不确定是否能释放足够气体实现升温。

科学家估算,要将火星平均温度每年提高1°C,约需每年投入10亿美元。目标是将温度提升至约30°C,从而实现稳定的农业环境。这一方案被认为比其他激进方式更为可行——比如用核弹升温(需要“每两分钟引爆一次相当于整个美国核武库的核弹”)或巨型太阳反射镜。

火星曾有生命?冰下或许藏着答案

科学家指出,已有部分研究表明火星存在化石细菌等远古生命迹象。如果能够解冻冰层,或许能激活休眠的微生物,甚至恢复某种程度的生态循环。

“火星是否存在现存生命,仍是天体生物学中最引人入胜、却仍未解开的谜题,”研究团队写道,“但正如哲学命题所言——我们永远无法证明某种事物‘不存在’。”

BY:Tom Brown

FY: Ray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来源:天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