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80年代广场协议如何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15:00 3

摘要:80年代,美国经济深陷双赤字的泥潭。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了3.6%,贸易逆差更是在1984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逆差就超过了三分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暗流涌动,一场影响深远的货币博弈即将拉开帷幕,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广场协议。

80年代,美国经济深陷双赤字的泥潭。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了3.6%,贸易逆差更是在1984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逆差就超过了三分之一。

而日本呢,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汽车、半导体产业那是横扫全球,东京股市市值占全球总市值的45%,经济实力较强。

但是就是这日美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为后面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更是火上浇油。

一方面美国减税刺激消费,1981年《经济复兴法案》让最高税率从70%降到了50%;另一方面维持高军费开支,1985年美国军费达到了2527亿美元。

这种财政扩张、货币紧缩的政策组合,让美元汇率坚挺得像块石头。1980 - 1985年间,美元对日元升值了51%,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那是直线下滑。底特律汽车工人当街砸毁日本车的画面,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就像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到了1985年9月22日,纽约广场饭店的会议,表面上是一场普通的经济会议,实际上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货币战争。美方代表詹姆斯·贝克,就像个厉害的谈判高手,拿着“国家安全”当要挟,逼着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接受日元升值方案。

广场协议里有几个核心条款,五国央行联合抛售美元,首月就抛售了102亿美元;日本承诺两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德国也同意将马克对美元升值40%。

市场的反应可把大家吓了一跳。美元兑日元汇率从协议前的1:260,一下子暴跌到1987年的1:120,三年内贬值了53%。

日本企业为了对冲汇率风险,开始大规模海外并购。三菱地产花8.5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这消息一出来,把华尔街都震惊了。

从1986 到1991年,日本央行把基准利率从5%降到了2.5%,这可催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资产泡沫。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2000点,一路飙升到1989年的38915点,就像坐了火箭一样。

东京银座地价达到每平1.2亿日元,差不多100万美元一平方米,简直贵得离谱。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卡都炒到了3亿日元,超过普通职员200年的收入,这泡沫大得都要破了。

在泡沫经济期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激增了5倍。索尼花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影业,松下花61亿美元买下环球影业,不过这些交易因为文化隔阂,最后大多都成了负资产,就像买了一堆烫手山芋。

再看看美国,美元贬值让美国贸易逆差从1985年的1485亿美元降到了1991年的654亿美元。

更厉害的是,日本资金回流去买美债,支撑了里根时代的财政扩张;超过3000亿美元的日资涌入硅谷,助力了信息技术革命;日本还被迫开放半导体市场,英特尔趁机完成了技术反超,美国这波操作真是赢麻了。

广场协议让日本陷入了“产业空心化三部曲”。

先是制造业外迁,丰田、本田等企业把60%的产能转移到了东南亚;接着技术迭代停滞,通产省主导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因为资金断流失败了;最后消费社会畸形,便利店产业规模5年扩张了3倍,但基础科研投入占比从3%降到了1.8%。

德国的应对

和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德国通过“隐形冠军”战略,专注细分领域技术突破,还有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抵御了马克升值的冲击,1990年制造业占比还能保持25%,稳稳当当的。

启发

时间来到现在,广场协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目前中国采取了防御性策略,建立了宏观审慎、资本管制的防火墙,2015年外汇储备消耗1万亿美元阻击做空势力,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现在已经覆盖180个国家,中国还拒绝了“新广场协议”模式,2024年海湖庄园谈判中坚持汇率自主。

不过,数字货币时代也带来了新挑战。

比特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出现,正在重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日本央行实验发现,数字货币能让外汇干预时效性提升80%,但也可能引发“数字挤兑”风险。

结论

广场协议的真正遗产,是让我们明白了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货币主权,但是这需要技术壁垒、金融防火墙和战略定力作为支撑。

现在美欧推动的“友岸外包”和碳关税体系,本质上还是货币战争的升级形态。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只有构建技术、产业、金融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才能在这复杂多变的国际货币博弈中守住发展成果,不然就可能像日本一样吃大亏。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