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家长来说,初升高是一个格外重要的节点。往往到了这个阶段,家长们的神经就绷了起来:是时候,对教育路线做个决定了。
孩子像种子,每一粒都有生命力。教育的责任,是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生长的条件。
文丨周一妍 编丨Sherry
对于家长来说,初升高是一个格外重要的节点。往往到了这个阶段,家长们的神经就绷了起来:是时候,对教育路线做个决定了。
上海的张先生就曾面临过这种抉择。
他的女儿Anika曾就读于上海一所公立初中,成绩优异。但随着周围同学“卷”得越来越紧密,一直不上辅导班的她,也站到了是否随大流、加入竞争的十字路口。
Anika
张先生敏锐地意识到,女儿友善真诚、善于表达、富有同理心,这些天赋在现行的中高考体系中,几乎没有被承认的空间。
“她不是那种擅长标准化考试的孩子,但她会倾听、会理解人、也愿意去帮助别人。”张先生回忆说。
他不希望女儿在不断内耗的体系中迷失方向。于是他开始寻找一条更适合Anika的教育之路。
几番了解、对比和考察后,他发现,尽管上海的国际化学校资源丰富,但很多学校、机构将关注重心集中在少数“牛剑”“藤校”冲刺生身上,其他学生的成长空间令他感到担忧。这样的环境,是否会对那些不愿“卷”的孩子不友好,甚至可能被默认为“第二梯队”?
“与其被动适应一个资源高度倾斜的体系,不如主动选择一所真正看见每个孩子的学校。”张先生这样告诉外滩君。
最终,他把目光投向位于苏州德威国际课程高中项目—— 一所将“学生的长期幸福感”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的A-Level学校。
苏州德威校园全景
这所学校不仅坚持小班教学,80%的教师为外籍教师,其中42%来自英国,其他则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多元的国际教师构成和非标准化的培养方式,让张先生看到了孩子与海外大学顺利接轨的可能,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
去年,Anika从苏州德威毕业,如今,她正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主修经济学,继续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回头追溯当初“舍近求远”的教育选择,张先生和Anika会有怎样的评判?
一所鼓励学生
自我负责、自我选择
自我发展的学校
这类家长选择屏蔽掉社会上的焦虑模板,把眼光放在真正的成长上;
不盲目追求标化考试的A*;
不看中“名校神话”但格外重视孩子的长期发展力;
不希望孩子活得太累,而是让孩子找到自我发光的舞台。
Anika一家人
深入了解张先生的背景,就会更理解他的判断何以如此坚定。
用他的话说,他是来自江苏的“小镇做题家”。上世纪80年代末高考时,以他的实力,可以上顶级一本大学。不过,他当时就看好金融行业的远大前景,所以他非常心仪当时还是二本的上海财经大学。然而,他的高中班主任却一心希望他冲击“更高的平台”,便私自将他的志愿改为一本的同济大学建筑系。
他考上了,却并不快乐。建筑不是他热爱的领域,他渴望新的方向。大学毕业后,他尝试过在国营设计院工作,还成功考入复旦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联合培养的全脱产MBA项目。
从MBA毕业后,因一次偶然实习经历,他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商标管理工作,一年后又被另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录用,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一做就是25年。 这25年间,他靠自学考取了中国的律师执照、专利律师执照,又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西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他发现,自己的人生没有按照“名校-好专业-高薪职业”这条传统路径走。高考之后的每一个转弯,都是自己选择的,都在向他真正热爱的事靠近。
“那些看上去光鲜的大学名字,并不能替你过一生。我希望女儿早一点明白'我想成为谁'。”
初三毕业时,张先生和女儿Anika再次作出一个“小众但坚定”的选择。尽管她的成绩足以直接进入德威三年制高中课程(1年IGCSE + 2年A-Level),他们却主动选择了更宽裕的四年制路线,给自己更充足的时间去试错、探索和沉淀。
2025-2026学年苏州德威课程路径
在IG阶段,Anika广泛选修了化学、生物、计算机、人文、经济、数学等课程。到了A-Level第一年,她选择了进阶数学、经济、心理学和生物。第二年,她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对经济学的热情愈发浓厚,便果断舍弃生物,以三门A-Level课程申请大学。
“生物确实需要大量记忆,而我更喜欢不断实践新知识的感觉。”现在在美国加州读大学的Anika笑着说,“虽然老师很sweet,但我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兴趣。”
作为一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孩,Anika告诉外滩君,她最欣赏苏州德威的是它的“创新、多元、包容”。
比如,学校的 office hour(答疑时间)制度,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以前,每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室开放固定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前往,无论是学业问题还是生活困惑,都能获得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就像拥有了一个专属的学习私教。”她说。
有一次,她去请教IG阶段的计算机老师一个问题。老师问她:“你明年还学计算机吗?”
她回答说:“不学了。”
老师笑着说:“你真的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不继续学计算机有点可惜。”尽管不再继续这门课,这番话依然让她觉得心里甜甜的。
第二年,学校为了鼓励一些性格内向、不敢主动找老师答疑的学生,也能获得同样的支持,便将 office hour 安排在食堂——所有科目老师集体坐镇,学生可自由提问。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交流门槛,还允许学生跨科同时解惑,“有时我的老师正忙,我就找另一位教同科的老师,效率高得惊人。”
表达、行动、主动沟通
一所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学校
英国德威公学是一所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名校。自2003年起,它开始在中国扎根,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从一片未开垦的教育荒地,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国际教育体系,它的成长离不开许多教育者的投入与坚守。其中,一位关键人物便是苏州德威国际课程高中项目中方校长——费建华。
费建华校长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费校拥有超过三十年的教育经验,曾在体制内任校长,也是上海民办德闳学校的创校校长。他还参与创建了苏州中学园区校和苏州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可谓对中西教育体系均有深入理解。
他常引用叶圣陶说的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 但比起头衔和履历,他更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发出有力量的声音
除了课堂,Anika更喜爱的是学校丰富的活动与竞赛机会。IG第一年,英文老师发起了一个新比赛:Soap Competition。
Soap Competition的名字源自早期学生站在肥皂盒上街头演讲的传统,是一场偏即兴的演讲比赛。不同于那种精心准备、注重表演的传统演讲赛,Soap Competition 更强调广泛话题与临场表达。
Anika参与的第一届演讲比赛,题目是“为无法发声的人发声”(Voice for the Voiceless)。她记得,同学们讨论的议题五花八门,环境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几乎无所不包。
“这个比赛特别原始,也特别真诚,很多‘粗粝’但充满力量的声音在那一刻被听见了。”
两年后,当初发起Soap Competition比赛的英文老师调任北京德威,于是Anika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由学生来主办这个比赛?
德威采用学院制,各类竞赛通常由四个学院的学院长负责。恰巧,Anika的经济学老师正是学院长。她便主动找到老师,一起设计评分规则,并逐步推进。
她还写信邀请多位老师担任评委,包括教务主任、英文系负责人和校长——三人都欣然接受。“从一个teacher-led的活动,变成student-led的活动,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进入德威四年后,Anika发现自己的MBTI性格测试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ENTJ变成了ENFJ。她变得更加富有同理心。“来这里之前,我觉得世界很和平,没什么不公平。可后来,新闻、学校丰富的课程让我看到更多真实。”
“呐喊,不是为了得到重视,而是为了不被轻视。”年纪尚轻的Anika曾在一本她捐赠给学校图书馆的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你无法成为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那就为勇士呐喊吧!让ta在长夜里,不惮于前驱。”
善意,在行动中成长
在苏州德威,学生不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能在实际行动中推动真正的改变,每位学生都是校园生态的共建者。
Anika特别提到女生宿舍的“月经盒”:当女生突然来月经而没带卫生巾时,可以从“月经盒”中拿一片,下次有空时再补上一片。“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被照顾和理解。”
除此之外,Anika还担任英语社团“公共演讲部”负责人,并创办了心理学社团,利用A-Level知识帮助同学们解答心理困惑,构建情绪支持网络。
毕业前,一位同学给Anika写了一封信:“谢谢你一直‘正确’。因为你,我改变了很多。请继续保持你的‘正确’,好吗?”这份友谊与认可,是Anika在德威求学旅程中最珍贵的收获之一。
Anika和她的好朋友们
主动沟通,持续受益
在苏州德威,师生沟通大多通过邮件进行。这一制度性的训练,让她逐渐体会到“主动沟通”的重要性。
2024年夏天,Anika选择就读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而非手头拿到的offer里排名更高的戴维斯分校或多伦多大学。她看中的是欧文所处的橘郡地区——这里被誉为“南方的硅谷”,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为未来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丰富资源。
原本,她录取的是社会学专业。开学前夕,学校发出一封邮件,通知学生有机会申请转入其他专业。得益于她在苏州德威养成的“每天清晨查邮件”的习惯,Anika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则通知,并顺利提交申请,最终如愿转入经济学专业。
“在德威高中,每一封发出去的邮件,都有求必应。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争取。哪怕不成功,回头看,也不会后悔。”Anika说。
就在两周前,她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商学院的同学那里得知,学校将组织一场前往欧文一家国际医疗公司的参访活动。Anika非常感兴趣,向同学要来报名方式,却发现活动只面向商学院学生开放,无法直接报名。
她没有放弃,而是转而向对方索要了活动负责人的邮箱地址,并写了一封简洁自信的英文邮件:“我是Anika,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对这次活动非常感兴趣,不知是否有机会参与?”
老师很快回复说:这次活动仅限20人参加,但如果有人临时退出,会联系她。到了活动当天上午,Anika收到老师来信:有一个名额空出来了。就这样,她成功争取到了原本不属于她的机会。
Anika的学习日常
这些主动争取的勇气与行动力,正是她在德威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自信。机会从不会凭空降临,只有不断迈出那一步,才可能真正靠近它。
后记
每个孩子都值得闪闪发光
Anika的成长故事,映照出苏州德威这种“让孩子在适合的土壤中自由生长”的理念,被贯穿在课程和日常教育中,也让人感受到,被关注、被看见的孩子,必然会释放潜力,成就自我。
费校长还分享了两个学生的成长故事:
名叫Stephanie的女孩初到德威时,非常热爱尝试新事物。无论学术还是课外活动,她都勇于尝试和体验,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最终,她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艺术创作”。高中毕业,她成功申请进入麻省大学,大一结束后转学去了帕森斯的时装设计专业,继续追寻她的艺术梦想。
苏州德威图书馆
从小在英国长大的女孩Elina,高中前回到国内,父母希望找到一所与英国教育氛围相似的学校,于是选择了苏州德威。高中阶段,Elina曾在商科与其他科目之间犹豫。
有一天,升学指导老师问她:“空闲时你喜欢看书,还是动手做东西?”Elina不假思索回答:“动手做东西。”
一个简单的问题,成为Elina的灵魂拷问。有了目标的她,开始着手研发环保材料,用甘油和琼脂制成可降解塑料。
最终,她在牛津大学的面试中讲述这一实验经历,收获了牛津大学材料科学专业的offer。
来源:外滩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