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全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多样,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全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多样,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截至2024年,四川省常住人口约8375万,位居全国第五;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年GDP预计突破6.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四川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表现突出,而其高等教育资源同样厚积薄发。近日,由ABC排名联合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发布的《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四川)》引发热议,省内高校竞争格局呈现新气象。
西南财经大学以全国第64名、省内第4名的成绩,稳居四川省高校第一梯队。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财经院校,该校在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学科上具有全国影响力。其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西部金融发展指数报告》,连续三年被央行成都分行列为政策制定参考。2024年,西南财大与成都交子金融城共建“数字金融创新实验室”,在区块链跨境支付、绿色金融等领域取得突破,助力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与蚂蚁集团合作开发的“小微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已覆盖四川省超10万家中小企业,年降低融资成本逾5亿元。尽管综合排名略逊于综合性大学,但其“财经+科技”的融合模式,为西部金融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撑。
成都理工大学以全国第127名、省内第7名的成绩,成为榜单中进步显著的理工类高校。作为自然资源部与四川省共建高校,该校在地质勘探、环境科学等领域独具优势。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成功预警川西高原3起大型山体滑坡,挽救直接经济损失超20亿元。
近年来,学校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攀钢集团、东方电气等企业合作开发“钒钛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4年新增“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通威集团共建光伏技术研究院,毕业生签约率高达98%。从“地质单科强校”到“多学科协同发展”,成都理工的转型之路为地方院校提供了样本。
川北医学院排名第20川北医学院以全国第373名、省内第20名的成绩,在医药类院校中崭露头角。
作为川东北地区唯一的医学本科院校,该校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上贡献突出,其“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被国家卫健委列为西部试点。2024年,学校附属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完成全球首例“5G远程操控肝胆手术”,相关技术通过“一带一路”医疗合作项目推广至东南亚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川北医学院聚焦川东北高发疾病,在食管癌早期筛查、尘肺病防治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体系,近三年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医护人员超1.2万人次。尽管综合排名不高,但其“立足地方、服务民生”的定位,成为区域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柱。
值得关注的是,榜单前10名高校中,8所位于成都,彰显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四川大学(全国第20)在生物治疗、高分子材料领域领跑;电子科技大学(全国第26)以电子信息学科见长,与华为共建的“6G联合实验室”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12项;西南交通大学(全国第51)的磁浮交通技术助力成都建成全球首条高温超导磁浮商业运营线。
此外,成都中医药大学(全国第153)在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研究上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其成果被纳入《欧洲药典》。成都高校群的协同发展,正推动这座城市从“休闲之都”向“科创之城”蜕变。
总体来说,从ABC排名与CNUR的联合数据可见,四川省高校呈现“头部集聚、中部断层、尾部多元”的特征。
成都作为绝对中心,汇聚全省75%的优质高教资源,而绵阳、南充等地仅有零星高校入围。值得肯定的是,西南科技大学(全国第212)依托中国科技城优势,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形成特色;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全国第326)占据全国民航70%的飞行员培养份额。然而,如何破解“一城独大”格局,推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革命老区高校发展,仍是未来改革重点。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化,四川高校有望通过“飞地园区”“学科联盟”等模式,实现资源跨区域流动。
对此,四川高校排名的更迭,既是学术实力的体现,更是服务地方发展的答卷。西南财大助力金融创新、成都理工支撑产业升级、川北医学院守护基层健康——这些高校的价值远超榜单数字。
ABC排名与CNUR的权威发布为公众提供了参考坐标,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解决问题的人”。在西部大开发进入3.0时代的背景下,四川高等教育能否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将深刻影响这片土地能否从“人口大省”迈向“人才强省”。毕竟,大学的排名会变化,但其扎根大地、服务民生的使命永不褪色。
来源:城市年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