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有一座宛如明珠般闪耀的城市——胶州。当踏上这片土地,那独特的氛围便如同一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那一抹盐的味道与那灵动的海风。
文丨吴刚
在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有一座宛如明珠般闪耀的城市——胶州。当踏上这片土地,那独特的氛围便如同一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那一抹盐的味道与那灵动的海风。
“海色波光千万里,潮来潮去几何时。”在胶州,大海不仅仅是它的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那从古老盐田飘来的一抹盐的味道,混合着咸涩的海风,如同无形的丝线,将这座城市的历史、生活与梦想紧紧地串联在一起。
胶州,一个充满故事与韵味的地方。我从青岛市区赶来,还未及深入胶州城市的大街小巷,那带着独特气息的海风就热情地扑面而来,风中似乎裹挟着往昔岁月的痕迹,隐隐约约还有一抹盐的味道,那是大海馈赠给这片土地的特殊礼物,也是胶州独特魅力的开端。
一百多年前,在绵延60平方公里的红岛盐场上,一垛垛白花花的“雪山”星罗其中,男人们赤膊忙碌着古老的工艺“开滩晒盐”,只见他们在群山似的盐垛旁,辛勤劳作,全身上下结满了白花花的盐饹馇,也不叫苦叫累。通过盐工们不辞辛劳的努力,创造了出响彻四方的“鲁盐”。
“鲁盐”之名,驰于中外,“红岛盐”又是“鲁盐”的佼佼者。作为渔盐古镇的红岛,曾多次挖出成片的古代盐井,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法取盐的技艺。
过去60平方公里的盐田,只剩下了如今8.6平方公里的滩涂。在这里天蓝水清,方圆40平方公里无工业,处于划定的生态红线内,禁止新建任何基础设施和人为设施。之前想象中的人工捞盐场景早已不见了,而被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所取代。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盐,盐最早是国家控制的商品,是当时“国税”的主要来源。以制盐最初的原料来分,大致可以分为海盐、井盐、湖盐和矿盐。
从历史上看,胶州是海盐生产的发源地。胶州海盐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具有丰富的传统和技术创新。据战国时期史书《世本》记载,炎帝的臣子夙沙在胶州湾一带发明了使用海水煮盐的方法,首开海盐生产之先河。这是历史上关于胶州海盐生产的最早记录。神农时代,夙沙氏使用“小鬲”煮海为盐。“夙沙煮盐”的传说,由此在胶州湾北部红岛一带流传至今。史学家们将此地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公认的海盐始祖,三大盐宗之首。
唐宋时期,淋卤煎盐技术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淋卤晒盐技术出现。明永乐年间,直接海水晒盐技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采用盐田晒盐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64年,轻工业部在青岛市盐务局机修厂和程哥庄进行了机械化试点。1967年,试制成功联合收盐机、自动翻斗运盐车等专用机械。1985年,进行了老滩技术改造工程,建成了“三化四集中”的新式盐田。
青岛东风盐场位于胶州。该盐场具体位置在青岛市红岛经济区河套街道百年渔村罗家营附近海域,南接胶州湾,西临大沽河。是国内、省内海盐老盐滩技术改造最早的盐场之一。红岛肖家村的肖廷藩:引进新法晒盐,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且建起更为科学的盐田,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人工,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胶州湾盐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省最大的制盐基地,其盐的质量和口感在历史上一直领先,直到形成后来闻名天下的“鲁盐”“雪花盐”。盐民在封建官府的盘剥、德日帝国主义的侵占掠夺、国民党统治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苦难,但他们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也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制盐的工艺过程,从海水引入盐田开始,经过蒸发、结晶等环节,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说起海盐,靠海吃海的胶州人一点也不陌生。站在胶州的盐田边,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水洼宛如大地的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然而这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馈赠,背后却饱含晒盐人的艰辛、劳累。盐工们头戴浸满汗水的斗笠,弯着腰,熟练地用盐耙在卤水中翻动着,就像在进行一场古老的仪式。
海水被引入盐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海水逐渐蒸发,卤水的浓度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盐工们要时刻关注着卤水的变化,根据经验调整盐田的水位。当卤水达到合适的浓度时,千亩盐田盐晶开始慢慢析出,一颗颗细小的盐粒像是大海馈赠的珍珠,逐渐汇聚成白色的盐堆。
盐在当地饮食中占有其特殊的地位,胶州的美食离不开盐的独特调味。像胶州大白菜炖粉条,适量的盐不仅能激发出白菜的清甜,还能让粉条更加入味。还有那鲜美的海鲜,简单的盐渍就能凸显出大海的原汁原味。
青岛天然海盐口感柔和,入口带点海水的咸鲜味,可以激发食物本身的香气,会体现出咸鲜甘甜的海洋口味。
在胶州的一些传统节日里,盐也有特殊的意义。比如春节时,家里会用新盐腌制腊肉等食物,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有滋有味。
海风轻拂过胶州的肌肤,那是一种轻柔而又略带粗糙的抚摸。它带着大海的温度,在夏天是凉爽的慰藉,吹走燥热;在冬天则带着丝丝寒意,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海风中夹杂着咸咸的海水气息、淡淡的海草香味以及远处渔村飘来的烟火味。当海风灌进衣袖,那股混合的味道仿佛在诉说着胶州的海边故事。
胶州的古老建筑也受到了海风的长期雕琢。那些海边的民居,墙壁被海风侵蚀得略显斑驳,但却更增添了一种古朴的韵味。房屋的朝向和布局也充分考虑了海风的方向,以达到最佳的通风和居住舒适度。
在海边的渔村,海风见证了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当渔民们出海归来,海风中就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对丰收的喜悦。而在一些海边的祭祀活动中,海风也被视为神灵的使者,承载着人们的祈愿。
海风在盐田上吹起层层涟漪,加速了卤水的蒸发过程。盐田边生长的一些耐盐植物,在海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与白色的盐堆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盐的坚韧(从卤水中结晶的过程)和海风的自由奔放,共同融入了胶州人的性格。胶州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既有盐一般坚定的品质,又有像海风一样开阔包容的胸怀。
1965年9月,胶州生产的国产高级餐桌盐在北京国庆宴会上首次食用,结束了我国餐桌盐依赖进口的历史。
1989年,胶州市拥有盐田近80万亩,原盐产量为55.37万吨,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6月,青岛东风盐厂挖掘古法晒盐的工艺,结合新工艺、新技术,滩晒食用盐投产。前期试产送检,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滩晒食用盐一级标准。
2017年11月17日,老胶州人熟悉的味道化身海若,重回胶州市民的餐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百味盐为先。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料。
新出产的胶州海盐,生产地就位于有着悠久制盐历史的胶州湾北部,取自于胶州湾的海水,整个制盐过程采用传统工艺、古法制盐,没有任何工业元素。
胶州天然海盐口感柔和,入口带点海水的咸鲜味,可以激发食物本身的香气,会体现出咸鲜甘甜的海洋口味。
在胶州的每一寸土地上,盐的味道与海风的气息早已深深融入了岁月的纹理之中。那盐,是先辈们辛勤劳作的结晶,是大海馈赠的厚礼;那海风,宛如灵动的精灵,穿梭于大街小巷,诉说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故事。每一次呼吸着带着盐味的海风,我心中都满溢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胶州,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海洋文化的深邃与包容,那盐与海风,将永远是它最美的注脚,在时光的长河中悠悠奏响独属于胶州的华章。
初到胶州,那一抹盐的味道和灵动的海风就像无形的丝线,牵引着我深入这片土地的灵魂深处。如今要告别了,那咸咸的气息仿佛还在鼻腔中徘徊,那轻柔的海风似乎还在发间吹拂。胶州,因盐而兴的历史不会被遗忘,那海风带来的希望与活力会永远蓬勃。我带着这盐与海风的记忆离开,而它们也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等待着我下一次的重逢
胶州的盐与海风,是过去的沉淀,更是未来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传承着古老的制盐工艺的同时,也在利用海风资源发展着清洁能源。那曾经弥漫着浓郁盐味的小镇,正在向着现代化的海滨城市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胶州会在保护好盐文化底蕴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那灵动的海风将继续吹送着胶州的繁荣与进步,那盐的味道也将成为世界认识胶州的一张独特名片。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