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0多年来,旗袍制作技艺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来深圳宝安1990可一探究竟!4月20日,由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支持,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的“裁云绣月——一片式立体黄金比例旗袍制作技艺作品展”在宝安1990开展。展览以1911年为时间节点,
120多年来,旗袍制作技艺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来深圳宝安1990可一探究竟!4月20日,由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支持,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的“裁云绣月——一片式立体黄金比例旗袍制作技艺作品展”在宝安1990开展。展览以1911年为时间节点,通过展示26件珍贵旗袍实物、工艺图谱和文献,介绍旗袍制作技艺的发展演变、款式革新中的匠心神韵以及赣南莲塘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传承发扬。展览将持续至5月1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厅以历史文献与早期旗袍实物还原1911年后“文明新装”的诞生。核心展区聚焦“一片式立体黄金比例裁剪”技艺:以黄金分割法为基础,将平面布料通过三维剪裁贴合人体曲线,融合数学美学与东方哲学。第五代传人彭梦丽的手工旗袍亮相,观众可近距离感受铜尺丈量三围七线的精准,以及“一针推,一线收”中布料与骨骼的微妙博弈。
观众观展
工业化冲击下,手工旗袍因产能限制濒临失传,掌握核心技艺的老师傅年龄平均六七十岁。莲塘派团队以展览发起对话:机械臂可复制形制,却难复刻指尖老茧藏匿的温度。“每一道弧线顺应骨骼走向,每一针与布料呼吸同频。”彭梦丽说。被岁月摩挲的顶针、浆刀,丈量的不仅是女性“得体”之美,更是民族工艺的韧性。
活动方表示,展览旨在唤醒公众对旗袍文化内涵的认知,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莲塘派的坚守印证“非遗是流动的生活美学”。策展方深圳市澄怀静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将继续致力于构建非遗生态链,以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化,打造服饰设计、工艺研学等跨界平台,让百年技艺焕发新生。
文、图 | 陈云强 李少旺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