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狭义地去理解是单指说话,而宽泛意义上的语言也包含了文字。我们评价一位作家或者一名记者,说他语言很好,不是说他普通话讲得标准,是说他会写文章。尽为珠玑、落纸锦粲、葱蔚洇润、引经据典、言近旨远、文江学海、芝兰玉树、博洽多闻等美名,都是对写作高手和上乘文章的赞
大学士•乾隆诗•马屁词
文/韩君健
语言,狭义地去理解是单指说话,而宽泛意义上的语言也包含了文字。我们评价一位作家或者一名记者,说他语言很好,不是说他普通话讲得标准,是说他会写文章。尽为珠玑、落纸锦粲、葱蔚洇润、引经据典、言近旨远、文江学海、芝兰玉树、博洽多闻等美名,都是对写作高手和上乘文章的赞誉。
古往今来,说话也好,写作也罢,其目的除了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维护自身利益,反映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剩下的事情就是让对方满意。尤其是当这个“对方”不是一般人员,是手握给予和褫夺大权的帝王将相的时候,更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国漫长而黑暗的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那些整天不得不与皇帝打交道的人,不管是功勋卓著的元勋,还是锦心绣口的尚书,都免不了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都不敢乱说话语,乱写文字。长此以往,他们就总结出来一个规律:不唱反调,只管奉承,甚至用马屁诗词讨好皇上,以求得人身安全和加官进爵。
乾隆年间的通儒和文达纪晓岚就是善于撰写马屁诗词的高手。乾隆五十大寿时,纪晓岚专门撰文鼓吹: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兹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八十寿辰,亦是他登基五十五年。纪晓岚又殷勤地赋联祝贺: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登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另外一位与纪晓岚同时代的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楹联大家彭元瑞也不甘落后,马上有备觐见且献上几乎是翻江倒海的谀颂: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方缥缈奏丹墀。
纪晓岚和彭元瑞都提到的五数,指金、木、水、火、土;五事,指貌、言、视、听、思;五福,是高寿、富贵、康宁、多子多孙、平安欢乐。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期望乾坤昌隆。其实这一举动不全是他头脑膨胀,因为他接位的那个年代,从康熙和雍正那里传下来了不错的基业,他自己又能克己奉公,体察社情,调整政令,顺应发展。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时物阜民丰,百业繁荣。史书上记载他运用文治武功,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版图最大化。还五免全国钱粮,三免八省漕粮,体察和减缓民间疾苦。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推动了中华文化向四面八方的传播。作为清朝的第六任皇帝,他寿命最长,活了八十八岁;在位也最久,主政六十年,禅位后又训政三年。他应该称得上一名诗人,一辈子留下来四万三千六百多首诗,和《全唐诗》里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快持平了,只是能传诵后世的寥寥无几。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不宜一味丑化他和诋毁他,我专门用大半天查阅了一下他的作品,发现其中有些文字还是像模像样的,并不像民间传说中的轻贱如敝屣草芥一般。譬如这首《菜花》诗:
黄萼裳裳绿叶稠,
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而他写《咏雪》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还更得心应手一些:
夜报塞天同起云,
凌晨玉叶遂翩纷。
无林不作银花影,
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
僧房钟响远犹闻。
入关廿里原秋雨,
南北寒暄一岭分。
乾隆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农桑、物候、边陲、民族、英雄、战争等,在他的诗里都有艺术性反映。这首《过蒙古诸部落》情景交融:
识路牛马不用牵,
下来群饮碧溪泉。
儿童骑马寻亡牯,
只在东沟西谷边。
对英雄人物的惺惺相惜,在乾隆笔下也有体现。他怀念西楚霸王项羽的文字让我思绪万千:规则是社会有序进行和竞争中区分胜负的公平保障,可是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有时谁涤瑕荡秽,严格按照规矩来做事,谁力穷势孤乃至失败;谁矫情镇物,两面三刀,视践踏原则不当一回事,谁却可以袍笏登场甚至旋转乾坤。乾隆早年对此应该是清醒的:
鹿走荒郊壮士追,
蛙声紫色总男儿。
拔山扛鼎兴何暴,
齿剑辞骓志不移。
天下不闻歌楚些,
帐中唯见叹虞兮!
故乡三户终何在?
千载乌江不洗悲。
乾隆的《白鹿洞诗》文字和境界似乎更深邃一些:
李渤结庐后,
绛帐开紫阳。
经纶归性命,
道德焕文章。
剖析危微旨,
从容礼法场。
祗今传鹿洞,
几席有余香。
欣赏了乾隆的这些诗作,我们是不是需要对他的文采有所称赞或者起码有所理解,有所肯定?我们当代人好像不是谁都有资格嘲笑他,因为那些诗词再平庸也毕竟是他自己亲自挥毫创作的,没听说是由谁替写的。而今天有的头头脑脑出席会议或出席仪式,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即席讲话,都得拿着秘书事先写好的稿子照本念经。否则就结结巴巴,就言不及义。尽管简历上一些领导大多都拥有本科或者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之类的学历学位。
有一年乾隆巡视江南,在一群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珠玉红顶的官员陪同簇拥下,来到白帆无际,舟舣穿梭的运河边。正是美丽的春天,但见运河两岸杨柳依依,绿草茵茵,附近的芦花开得茂盛。一丛丛、一行行白花成朵成团,镶金裹银,迎着微风柔曼摇曳。乾隆诗兴大发,就观赏着芦花随口吟哦: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
最后一句乾隆实在连缀不起来了,额头开始渗出虚汗。周围的官员有的张皇失措,有的欲窃笑却憋着,不敢造次,有的在搜索枯肠想替乾隆解围却一时语塞。只有纪晓岚上前给乾隆作揖后轻声说出:
飞入芦花都不见。
顿时乾隆的鞍前马后欢声雷动,乾隆皇帝也向纪晓岚投去欣赏和感激的目光。
不过,我对这首诗的来源和这则逸闻传说的流布一直持怀疑态度:精通琴棋书画,有修养、有作为的乾隆皇帝怎么能差劲儿到这种程度,迷迷糊糊地把高雅的诗词倒腾成了大白话一般简单的儿歌?
纪晓岚和彭元瑞作为那个时代的朝廷重臣与文化大师,其实他们都对自己的命运有清醒认识,无非是用两副面孔、两种腔调说话和生存罢了。纪晓岚在《自题》一诗里总结自己的形象和为人为学的经验是: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彭元瑞的《自题》也颇有志趣:
何物动人,
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
三更灯火五更鸡。
更早的朝代,南唐伶人李家明陪同皇上李璟一起坐在水池边钓鱼。不长时间李家明就钓到好几条活蹦乱跳的鲜鱼,而李璟的钓竿却纹丝不动。机警的李家明见皇上脸色愠怒,就马上吟诗一首:
玉甃垂钓兴正浓,
碧池春暖水溶溶。
凡鳞不敢吞香饵,
知是君王合钓龙。
这一番操作下来,那皇帝老儿才转怒为喜。估计会打发皇帝内外舒服的李家明日后仕途肯定还有上升空间。
与此情景多少相似的事情还有:做过唐末翰林学士的安徽石埭籍诗人杜荀鹤曾被朱温帝召见。奇怪的是那一天出着太阳下着雨,天气有点反常。朱温甚至怀疑杜荀鹤带来了不吉利的征候。那杜荀鹤虽然没有被授予过实缺,却极善于察言观色,他反应敏捷,立即不失时机地给皇上口占一诗:
同是乾坤事不同,
雨丝飞洒日轮中。
若教阴晴都相似,
争表梁王造化功。
一贯喜怒无常,草菅人命的朱温态度开始变得和悦。杜荀鹤急中生智,也逃过一劫。以后他在京城屡不得志,更加陟岵陟屺,思念乡土,遂告老返家,在筚门圭窬中溘然长逝。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讨过饭,做过和尚,出身卑微,受尽歧视和苦难。他没怎么读书,只是粗通文墨。因此他发达后最忌讳别人藐视和尚,取笑文盲,哪怕某个文臣武将无意中说些和尚与文盲的不然,他都会动起杀机,让人头落地,毫不心慈手软。朱元璋正妻马氏病亡那天,正巧阴雨连绵,前来吊孝的僧人宗泐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宗教界名人,他触景生情,就有了一首马屁诗的出现:
雨落天垂泪,
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
同送马如来。
这首诗让朱元璋倍感欣慰,也格外多赏了宗泐一些银子。
我没有必要嘲笑这些大学士诗作、乾隆诗作和马屁献词的意思,因为仅仅指责纪晓岚们人格有污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在皇权不受制约,皇帝凭借个人的喜怒哀乐就可以草菅人命的时代,每个官员重要的事情是保全自己,避害趋利;而不是舍生取义,甘愿赴死。唐朝早就杳然远去,清朝的背影也日渐模糊,可那些马屁诗至今仍于有些时候和有些地方,还在顽强地附着关系,盘根错节,改头换面,变着花样地推陈出新。
作者简介:
韩君健,男,汉族,1965年4月出生,河南平顶山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党史党建学专业研究生学历,高级编辑。原为高校行政干部和文科教师,现定居郑州。系中国伦理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有部分散文杂文作品在报刊发表并结集出版。
来源:大河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