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到底有多厉害,能让后世之人膜拜千年,毛主席都视其为榜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12:00 4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对范仲淹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大人物,比如苏轼、王安石等等,在他面前只能称小弟;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很多,但能像范仲淹这样被后世之人膜拜千年的人,却少之又少。

千百年来,人们对范仲淹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大人物,比如苏轼、王安石等等,在他面前只能称小弟;

朱熹说他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黄庭坚说他是“当时文武第一人”;

一向自视清高的方孝孺,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古之圣人”;

就连一代伟人毛主席也说他是文武双全的典范,将其视为榜样。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被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影响,也为他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感动。

范仲淹就是这么强,若要问为什么,只因为他的才能和品德,都达到了最高标准,“文正”二字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诠释。

01

范仲淹的家庭还是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先祖范履冰曾担任唐朝宰相,其曾祖、祖父和父亲则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官员。

范仲淹的父亲名叫范墉,宋朝建立后跟随吴越王投降宋朝,当了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

989年,范仲淹出生了,但不幸的是,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穷苦无依,于是抱着一岁多的他,改嫁给了长山人朱文翰,他也因此改姓朱,取名为朱说。

朱文瀚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平江府推官,俸禄微薄,再加上他自身也有四个未成年的子女,因此日子不太好过。

即便如此,朱文瀚对朱说还是很好的,他教朱说做人做事,鼓励朱说认真读书,朱说受他的影响很大,从小就建立起了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11年,朱文瀚去世,几个儿子要求分家,为了不让朱说母子分走家产,他们说出了朱说尘封了二十余年的身世,朱说这才恍然大悟,便十分伤感。

不久,朱说就拜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在数年时间里,他把自己扎进书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最终通晓了儒家经典的要义,并确立了“慷慨兼济天下”的人生抱负。

1015年,朱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虽然只是个九品小官,但至少能养活自己,于是他将母亲谢氏接来一起住。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用的是朱说这个名字而非本名,他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感激朱文瀚的养育之恩,他也一直没有忘记朱文瀚对他的教诲。

1017年,朱说因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政绩也十分突出,升迁为集庆军节度推官。

不久,在母亲谢氏的操持下,朱说回了趟老家,在范氏宗族的同意下,他改回本名范仲淹。

范仲淹虽然改回本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朱文瀚,后来他当上大官了,还特意请求朝廷追封朱文瀚为太常博士,朱文瀚的一个儿子也被赐予官职。

并且,范仲淹一有机会就会去祭拜朱文瀚,并在自己家里为朱文瀚设置了牌位,定时祭祀,真正做到了孝道无亏。

02

范仲淹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只是乙科第九十七名,这就限制了他的发展,因为朝廷一般只重用甲科进士,乙科进士顶多就只能当州县的幕僚官。

在集庆军节度推官任上,范仲淹的政绩其实不错,官声也很好,却没有得到升迁,一干就是四年。

1021年,范仲淹被任命为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的运输和销售,这个官职油水很大,但他的注意力完全不在捞钱这件事上。

那时候,西溪有一处海堤是唐朝时期修建的,早就年久失修,多处溃决了,每年都要海水倒灌,大量良田被海水淹没,导致百姓生计困难。

范仲淹看到百姓如此贫苦,但他不是地方官,不能管地方政务,这让他十分苦恼。

后来,又发生了一次海水倒灌事件,还淹死了好多人,范仲淹便坐不住了,于是斗胆上书江淮漕运张纶,以海水倒灌影响盐的产量和品质为由,请求重新海堤。

张纶本来可以不管这件事的,但他看范仲淹忧国忧民,是一个好苗子,于是上书朝廷,推荐范仲淹担任兴化县令,得到了宋仁宗的准许。

范仲淹上任之后,便开始积极筹划,准备修建一道百年大堤,一举解决海水倒灌问题,但他的运气很不好,刚修好一段堤坝,就遇到了特大暴雨,导致堤坝被大水冲毁了一段,还将许多百姓卷入海中。

为了不让参与修建堤坝的百姓失望,范仲淹揽下了所有罪责,还劝说大家继续修建堤坝,不久他就被革职,工程则由张纶继续主持。

范仲淹革职后不久,母亲谢氏就去世了,他便回家守孝三年,居住在应天府宁陵县。

范仲淹在应天府居住期间,应天知府晏殊听说他很有才学,于是请他到应天书院讲学。

那时候,范仲淹没有官职,想着自己既然无法施展抱负,就多为国家培养人才吧,于是就到应天书院当了教席。

让范仲淹想不到的是,正是他在应天书院的这段经历,会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03

北宋发展到宋仁宗的时候,学风其实很很好,进而影响到了官场风气,士大夫阶层开始沉迷个人享乐,大搞权力争斗,而不是为国为民。

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之后,当即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他以身作则,勤勉督学,创导时事政论,纠正不良之风。

在范仲淹的努力下,一股严于律己、追究高尚品德和节操的风气开始由书院走向社会,尤其在士大夫阶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北宋的学风和官场风气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的声誉也越来越高。

1028年,范仲淹以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上执政书》,提出了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的想法。

很快,范仲淹的万言书就引起了轰动,宰相王曾对他极为赞赏,晏殊甚至当面向宋仁宗举荐他。

宋仁宗也很喜欢范仲淹,于是召见了范仲淹,他感到很满意,便任命范仲淹为秘阁校理,负责整理和校勘皇家图书。

别看这个官职很小,却是个京官,有机会见到宋仁宗,而且可以言事。

当然了,京城的政治形势更复杂,危险也更大,如果不懂得明哲保身,搞不好就要遭殃。

很快,范仲淹就遇到了一件事,那时候太后刘娥把持朝政,有一次刘娥过生日,宋仁宗竟然带着百官给刘娥祝寿,这并不符合礼仪。

范仲淹便上书宋仁宗,建议宋仁宗放弃朝拜事宜,宋仁宗没有答应。

后来,刘娥屡屡干涉朝政,范仲淹不能忍,竟然直接上书刘娥,要求刘娥还政给宋仁宗,刘娥也没有答复。

一个小小的秘阁校理,竟然敢妄言国家大事,这可吓坏了晏殊,晏殊便告诫他,说他做事轻率,搞不好自己万劫不复,还会连累举荐他的人,要求他赶紧给刘太后和宋仁宗赔礼道歉。

范仲淹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于是给晏殊回信一封,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尽管如此,范仲淹也意识到自己人微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还不如去地方,为百姓谋求福祉。

于是,范仲淹请求调往地方任职,先后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在地方干了很多实事。

虽然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却不改忧国忧民的本色,他坚持上书议政,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那时候,宋仁宗并无实权,无法决定什么,但他为范仲淹的忠心而感动,于是一直留意范仲淹。

04

1033年,刘娥去世了,宋仁宗开始亲政,他第一时间将范仲淹召还京城,任命为右司谏,正七品。

别看范仲淹官职小,但他胆子很大,只认理不认人,有一次某地爆发蝗灾,他请求宋仁宗派人去赈灾,宋仁宗不肯,他边说,让你半天不吃饭,你觉得如何?

宋仁宗恍然大悟,于是让范仲淹去救济灾民,还特意向范仲淹道歉。

1033年,郭皇后不小心把宋仁宗打伤了,气得宋仁宗要废后,得到了宰相吕夷简的支持。

范仲淹得知此事,认为郭皇后是无心之举,如果因为这事就废后,实为不妥,便跟几十名台谏官员谋划,准备入宫见宋仁宗,却被吕夷简阻拦。

范仲淹不肯离去,便与众人一起跪在垂拱殿外,请求宋仁宗召见,宋仁宗不想见他们,就让吕夷简出去劝说。

哪知道,范仲淹带头与吕夷简辩论,驳得吕夷简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在百官面前丢了人。

第二天,范仲淹依然打算入宫求见宋仁宗,但宋仁宗铁了心要废后,于是外放他为睦州知州,其他人也都一一被外放到地方。

1034年,范仲淹回到家乡苏州担任知州,因治水有功,被宋仁宗调回京城,担任权知开封府。

其实,宋仁宗外放范仲淹,只是为了废后,等目的达到了,范仲淹的回归,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权知开封府算是大官了,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范仲淹一上任就开始整顿机构,革除弊政,开封府很快就肃然称治,时人都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1036年,范仲淹盯上了宰相吕夷简,他发现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人唯亲,于是对吕夷简火力全开,劝说宋仁宗罢黜吕夷简。

吕夷简也不甘示弱,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请求宋仁宗罢免范仲淹。

范仲淹见吕夷简贼喊捉贼,就感到非常生气,便连上四道奏折批评吕夷简。

宋仁宗宽厚,臣子之间有争论,这本来也没什么,但范仲淹言语太过激烈,结果让吕夷简抓住了把柄。

宋仁宗见范仲淹虽为忠臣,但得罪的人太多,出于保护心理,便将范仲淹外放到饶州担任知州。

当时,许多人同情范仲淹,对吕夷简则很反感,于是上书为范仲淹求情,结果毫无疑问遭到吕夷简的打压,群臣便不敢再为范仲淹说话。

因为这一缘故,范仲淹出京的时候,只有寥寥数人送行,其他人都摄于吕夷简的权势,不敢与范仲淹来往过密。

1037年,吕夷简因事罢相,同情范仲淹的士大夫开始频繁为其叫屈,与支持吕夷简的士大夫进行了激烈辩驳。

因为这件事,范仲淹被卷入党争之中,宋仁宗对党争很反感,便没有将他召回。

当时,梅尧臣鉴于范仲淹多次被贬,于是写了一篇《乌灵赋》送给范仲淹,劝说范仲淹少管闲事,自己过得逍遥快活就行。

范仲淹却不认可,也写了一篇《灵乌赋》送给梅尧臣,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彰显了自己为民请愿的凛然大节。

后世之人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十分推崇,认为这才是文人傲骨,远比后世那句“不自由,毋宁死”更早,也更经典。

05

正当范仲淹处在人生低谷之时,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了,建立了西夏国,并开始出兵攻打宋朝,双方爆发三川口之战,宋军竟然战败。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文武都很震惊,打不过契丹人也就算了了,怎么连小小的西夏也打不过,太丢人了!

于是,宋仁宗开始考察主持西北军务的人选,这个时候韩琦站了出来,他用身家性命担保,范仲淹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要知道,此前范仲淹一直都是文官,从未接触过军务,能否胜任,将士们是否服他,都是问题。

况且,范仲淹年过半百,又屡次遭贬,现在还在饶州吃土,他能为朝廷效力吗?

带着这些疑问,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入京城,进行了深入交谈,结果范仲淹态度积极,他便十分高兴,认为范仲淹虽然没有接触过军务,却满脑子都是兵法谋略。

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不久又任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正如毛主席所说,范仲淹不但文能下笔千言,在军事方面,也是个知兵善战之人。

范仲淹抵达前线之后,充分分析了敌我形势,又在征求了种世衡、张亢等人的意见之后,最终提出了“选将练兵、修筑城寨、招抚蕃部”的策略,以防御作为基础,然后过步步蚕食的方法,伺机发起反攻。

这一策略上报到朝廷后,却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因为宋朝急需一场大胜来鼓舞士气,应该主动出击才对,怎么能防御呢?

就连韩琦也不理解范仲淹,于是率军出击,结果在好水川之战葬送了一万多将士。

韩琦的失败在朝堂上引起了深思,许多人回过头细看范仲淹的方略,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转而支持范仲淹。

在得到朝廷的支持后,范仲淹开始着手改革,首先改革军制,加强训练,并利用宋军人数多的特点,采取与西夏轮对轮流作战的策略,这样既能增加将士战斗经验,又能让西夏军疲于应对。

紧接着,范仲淹加大力度修建城寨,在西夏周边构建了坚固的防线,又与羌族各部达成结盟,对西夏进行孤立,并选拔了一大批可用之才,比如狄青、种世衡、郭逵、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人,这些人许多后来都成了当世名将。

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北宋在西北的防御大大加强,多次击败来袭扰的西夏军,宋军也曾多次主动出击,都取得了胜利,北宋与西夏的攻守态势逐渐发生逆转。

1042年,范仲淹被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至此成为方面大员,由一个文官转变为统帅。

在范仲淹的主持下,李元昊的野心被极大打压,无奈之下只得向北宋称臣,两国进入相对和平的一段时期。

06

1043年,在搞定西夏之后,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此时他携功入朝,是当红人物,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副使。

这个时候,宋仁宗的心气也明显高了许多,在解决外患之后,他想要锐意进取,实施改革。

很快,宋仁宗就搭建了一套班子,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一同主政,同时任命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作为辅助。

范仲淹当然是改革派了,但他不是激进派,认为改革需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

宋仁宗让却告诉范仲淹,你门生故吏众多,又有我给你撑腰,怕什么?你就放心大胆干,出了事我兜着。

于是,范仲淹就不藏着掖着了,一口气提出了十条改革建议,涉及到方方面面,宋仁宗采纳了其中九条,然后下令颁布实施。

我们都知道,改革是很得罪人的,其本质是从富人嘴里抢肉分给穷人,许多人将会丢掉官职,失去特权,损失财富。

新政实施后,果然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顽固派便借此机会弹劾范仲淹等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竟然制造了朋党论,再次将范仲淹牵扯其中。

原本,宋仁宗顶着压力支持范仲淹,就快顶不住的时候,顽固派又提出朋党论,他虽然很相信范仲淹的为人,但难以保证别人不会攀附范仲淹,于是开始打退堂鼓。

1044年6月,趁着边境战事再起,宋仁宗便让范仲淹出京,担任陕西、河东宣抚使,以暂避顽固派的锋芒。

但是,顽固派不阻止新法是不会罢休的,便对范仲淹等人进行持续攻击,范仲淹深感新法难以继续下去,加之宋仁宗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便认为自己是时候退出了。

不久,范仲淹就提出了辞呈,宋仁宗顺势罢免了他参知政事的职务,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在他的坚持下,他最终到邓州担任知州。

在邓州任职的三年时间里,范仲淹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教育,创办了著名的花洲书院,一举改变了邓州的文运。

正是在邓州,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将要离开邓州到别处任职时,百姓竟然集体挽留,他便上书朝廷请求留在邓州,得到了宋仁宗的允许。

07

1049年,范仲淹到杭州担任知州,他为官数十年,积攒了不少钱财,杭州有个富庶之地,有人建议他广置田产以安享晚年,但被他严词拒绝。

不久,范仲淹就拿出所有财产,成立范氏义庄,并购买了千亩良田,交由专人经营,其经营所得用于范氏族人日常生活,并对婚丧嫁娶进行资助。

赡养宗族,无间亲疏,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咸有瞻给。

不得不说,范仲淹的格局之大,在当时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

此后数年,范仲淹辗转多地任职,最终于1052年在颍州去世,享年64岁。

范氏义庄旧址

宋仁宗得知范仲淹去世,悲伤得流下眼泪,他觉得自己太对不起范仲淹了,于是给范仲淹加兵部尚书衔,赐谥号为“文正”,之后又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这些头衔当中,最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官职,而是“文正”这个谥号,司马光曾说: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致,宋朝以后,文人梦寐以求得到这个谥号,但这个谥号太高级,所以皇帝一般不轻易给一个人。

纵观中国历史,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少之又少,每一个朝代都不会超过十人。

范仲淹之所以能得到这个顶级谥号,是因为他达到了古人认为的三个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

范仲淹一生为官,对自己要求很严,拥有很高的道德标准,为国为民,清正廉明,是为立德;

范仲淹文武双全,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戍守边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开了北宋改革的先河,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打响前奏,是为立功;

范仲淹开文章议论之风气,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思想体系,并致力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选拔人才,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去,是为立言。

因做到了三不朽,使得范仲淹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领袖,他的影响力一直传到现在。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曾在杨昌济的课中了解到范仲淹,那时候他就对范仲淹钦佩不已,认为其是“传教兼办事”之人,是典型的内圣外王兼备的人,于是对其钦佩不已。

等到年长了,毛主席对范仲淹的认识就更深刻了,于是将其视为榜样,是一生都要学习的楷模。

人人都想做到三不朽,但成功的没几个,范仲淹坚如磐石,从不同流合污,一生持正,无愧于“文正”这个谥号。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

相关推荐